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烨 《焦作大学学报》2007,21(1):27-28,33
钟嵘《诗品》把曹操置为下品的作法,与此书的评论范围、标准和所强调的诗歌情感内涵有密切关系。就范围而言,《诗品》的评论限于五言诗,曹氏五言成就远不如四言;《诗品》以“风力”和“丹采”作为评诗标准,曹氏的风格则是古朴晓畅、不加润色;就情感内涵而言,《诗品》并不强调反映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而是更看重个体的哀乐,因此对曹操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2.
对“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的观点提出异议,客观地揭示李广悲剧的原因;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问题,在“官俸说”、“五斗米道说”之后,提出“口粮说”;对《诗品》将曹操列为下品的问题,发挥朱东润先生的观点,对他说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钟嵘的《诗品》对于曹操的诗歌有着一句这样的评价:“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今天的诗歌评论家看来,这是对于曹诗的很高的评价.但是同时,曹操的诗歌被钟嵘归于《诗品》所列“三品第”中的“下品”——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本文在对于曹操诗歌的整体阅读基础上,结合对于钟嵘《诗品》的理解,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三、建安前期诗安在《诗品》所品第诗家,从西汉武帝天汉朝迄于南朝齐、梁,历经六百余载。有名氏可征者,三品升降,计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凡122人。另有无名氏作者五言“古诗”一体,擢居上品,冠为品第之首。作纵向考察,上品一类,从汉婕妤班姬直逮陈思王植。中品一类,秦嘉、徐淑夫妻以降,直通魏文帝曹丕。下品一类,从汉孝廉郦炎、汉上计赵壹以降,下接魏武帝曹操。综观全局,《诗品》所品第诗家,前紧后松,前疏后密,这种布局,给东汉末叶献帝朝建安初留下了一段短暂的五言诗史的历史空白。这段历史空白的本来面目是否有诗?我们可以举出蔡邕…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在中国文学史及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周瑜等。  相似文献   

6.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朱东润先生说:司空图《诗品》中论作品风格有两大类:一类是阳刚之美,一类是明柔之美.这是很有见地的。然而至今仍有不少人持王渔洋的偏见,认为《诗品》一味“冲淡”.我们难以同意这种看法。理由是:第一,很明显,《诗品》中“雄浑”、“豪放”、“劲健”、“悲慨”、“流动”诸品,不但不能以“冲淡”二字概括,反而与“冲淡”所昭示的意境风格全然相反.第二,《诗品》是司空图丰富的诗歌鉴赏经验的结晶。他既对王孟一派澄琼清淡诗风作出概括,上升为“冲淡”的美学理想,而对李杜“宏拔恣肆”诗风的喜好和推崇,又何尝不凝结为《诗品》中“雄浑”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太康诗人张华诗歌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讨论《诗品》对其评价是否恰当上,对其在文学史地位已经有所注意,但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本文通过对张华诗歌创作及其艺术风格分析,探讨其对西晋太康诗风及其他作家的影响,以期对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给予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9.
谁是三国真英雄?唯曹操与司马懿。而司马懿又远胜曹操一筹。因为司马懿有比曹操明确的安身立命的准则、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是《道德经》。司马懿一生的所作所为,处处闪烁着《道德经》的光辉。政治上,“为而不争”,“功成身退”;军事上,“不争而善胜”,“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道德修养上,“致虚极”,“夫唯不争,故无忧”。司马懿为什么对《道德经》情有独钟?我们可以从他家乡出土的《重修洞微观记》中看出端倪,从他家乡的猪龙河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
钟嵘《诗品》将与他稍早的南齐诗人王融列居下品,其对于王融多称表字,引起后人争议。《四库全书总目·<诗品>提要》最早提到这一问题,但给出的解释显得含混。结合齐梁易代之史实,钟嵘之所以称王融表字,既非有所私尊,亦非避齐和帝之讳,而是避梁武帝之忌讳。  相似文献   

11.
汉末建安是我国中古文学史上一个群星灿烂,俊才云蒸的时代,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兼文学家的曹操尤为这一时代风云际会的翘楚。对他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的以济世救国的思想内容,悲凉慷慨的情感为本质特色的英雄色彩,后人无不赞誉有加。如清人朱嘉徵说:“余颇颂其歌诗,未尝不悲其志,悯其劳也。”(《乐府广序》卷八,《魏风·相和曲》)近人范文澜更称“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中国通史简编》)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曹操晚年的诗作则颇有微辞,特别集中在《气出唱》、《秋胡行》、《陌上桑》、《精列》诸作,认为这些作品“表现了较为浓厚的悲叹人生无常、追慕神仙幻境的消极思想”(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册),“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足取”(《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对于这类批评,笔者深感失之偏颇,似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关于赵树理方向和文学史地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在解放区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把农民和农村生活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在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他以他的小说创作实践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这一切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在前几年“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中,重评者对赵树理和他的创作方向进行了否定,认为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应当改写。这种意见显然不够恰当,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 曹孟德的乐府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一首,自古至今,誉为名篇,千百年来,交口相传,历时不衰。其实,有些看来是大家熟悉的东西,也未必不存在理解上的分歧。譬如这首诗的题旨,古今论者都认为是“渴望贤才”、“思念猛士”。清人陈沆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今人游国恩等人也说曹操以此“表现他爱才若渴的心情”(《中国文学史》),“抒发他思念贤才  相似文献   

14.
司空图著的《二十四诗品)所体现的哲思美是《诗品》在整体内容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贡献。(二十四诗品》的哲思美主要体现在它对“体”和“用”、“形”和“神”,“真”与“素”等几对关系的探讨上。司空图现实生活中儒家诗美理想的无法实现是他转向追求玄虚诗美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刘过其人及其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今人所著各本中国文学史在讲到南宋作家时没有一本没提到他的。然而对于他的生平的介绍和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不是说法不一就是语焉不详。下面谈一谈对一些有关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他的籍贯 他的籍贯在哪里各本文学史的说法很不一致。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郑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襄阳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刘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泰和人)。”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以下简称“陆,冯《诗史》”)说:“刘过,字改之,太和(今江西泰和附近)人,一作庐陵人,更有作襄阳人者。”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研所《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对于刘过的籍贯,历史文献是怎样记载的呢?据《四库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建安时期的诗歌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继承了《诗经》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抒发了忧思,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诗歌特点,应推曹氏父子和王粲。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是最出色的一个,成就也较大,名气也较高,他和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曹王”。《七哀诗》是王粲诗歌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清人方树东在《昭昧詹言》中说:“(七哀诗)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钟嵘的《诗品》把“七哀诗”列入上品。刘勰对王粲更是推崇备至,他说:“仲宣溢才,捷  相似文献   

17.
刘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今人所著各本中国文学史在讲到南宋作家时没有一本没提到他的。然而对于他的生平的介绍和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不是说法不一,就是语焉不详。下面谈一谈我对一些有关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他的籍贯 刘过的籍贯在哪里,各本文学史的说法很不一致。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郑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襄阳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刘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泰和人。”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以下简称“陆、冯《诗史》”)说:“刘过,字改之,太和(今江西泰和附近)人,一作庐陵人,更有作襄阳人者。”中国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以下  相似文献   

18.
北朝文风除了质朴这一特征外,还有悲凉的一面。所谓悲凉,是指在悲伤感叹之中有壮健刚硬的成分,即悲壮苍凉。钟嵘谓曹操的诗“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陈祚明也说曹操的诗“跌宕悲凉”(《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此处的悲凉大约可看作是刘勰论建安文学的注脚。刘勰说建安文学是“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在很大程度上悲凉就含有悲壮刚健的成分。北朝文风的悲凉感自然与建安文风有区别,如果从区域上看,建安文风所包括的范围最多指中原一带,更确切地说是指曹魏邺下汉族文人  相似文献   

19.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他所品评的同品诗人之间的次序是“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但他在具体评价诗人诗歌的创作成就时往往流露了对于他们之间优劣关系的看法,这就是《诗品》的品内之品。细致地辨析清楚同品诗人的优劣关系,既可以了解《诗品》的品内之品,也有助于加深对钟嵘诗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学内涵马宝记,朱雨生曹操的形象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尤其是三国文化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对于怎样在新的时期评价曹操(这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新时期”一样,虽然目的、意义、实质已大为不同)应当是一个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