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大学“2·23”案件,4名在校大学生在宿舍内惨遭杀害,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作案地点特殊,社会危害和影响较大,公安部于3月1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并悬赏人民币20万元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从通缉令下发之日起,到3月16日马加爵海南落网,通缉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全力报道,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各展其能,“马加爵事件”成为全国各地一时之热点。四川大学舆论研究所于3月17日至18日在成都市区进行了一次“关于马加爵事件的传播学调查”,采取街头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并辅以随机问询,共收回调查问卷246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本次调查的结论用于判断和推论以下几个问题:马加爵事件是如何成为媒介事件的?通缉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何种效应?受众如何看待通缉令中的悬赏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一事件进行怎样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2.
云南大学"2·23"案件,4名在校大学生在宿舍内惨遭杀害,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作案地点特殊,社会危害和影响较大,公安部于3月1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并悬赏人民币20万元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从通缉令下发之日起,到3月16日马加爵海南落网,通缉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全力报道,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各展其能,"马加爵事件"成为全国各地一时之热点.  相似文献   

3.
从2004年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2·23”云南大学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到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马加爵”这三个字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许多媒体对此事也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通过对媒体的相关报道的梳理,笔者简要地把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2月25日—2月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公开发布了通缉令,新华社也向全国各新闻媒体发出通稿,公布了通缉令。许多媒体都赶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案,报道内容以介绍马加爵的基本信息为主,并公布…  相似文献   

4.
从2004年2月25日,云南省公安厅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2&;#183;23”云南大学凶杀案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到3月15日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网,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马加爵”这三个字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许多媒体对此事也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黎杰 《新闻界》2004,(2):42-42
传统看法认为,媒介事件由大众传媒制造,但在马加爵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积极介入使媒介事件呈现全新面貌。本文旨在通过受众最初接收信息和接收落网信息的传播渠道比较,推断国家权力对此次事件的预先介入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的强势传播效果,从而论证马加爵事件是一个特殊的媒介事件——国家权力和媒介效力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10):12-12
马加爵:云南特大杀人案疑犯落网 3月15日——公安部A级通缉令发布半月以后,云南昆明2·23特大杀人案嫌疑犯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被擒。 云南大学4名学生2月23日被发现因钝器打击而死亡于宿舍,死亡时间大约一周左右。警方认定,该宿舍失踪学生、现年23岁的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公安部3月1日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20万元查缉马加爵。 据目击者称,马加爵落网时模样像个乞丐,他在逃跑的过程中因不敢与人打交道而不得不以捡垃圾里的剩饭为生。马加爵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被害4人都是他的同学,其中3人与他有过争吵,他一天杀掉一个,然后出逃。 举报马加爵的是三亚一位摩托车司机,公安部表示将兑现20万元赏金的承诺,奖金由三亚警方和公安部共同支付。  相似文献   

7.
李曦  鲁贺  王燕 《新闻传播》2004,(7):27-27
2004年2月中旬,云南大学在校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个同窗学友,举世震惊,全国各地媒体都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令人欣慰的是,媒体对待马加爵事件,不是单纯地进行事件报道和一味地抨击,而是多了冷静、理智与反思。许多媒体提出的问题令人深思:马加爵为什么会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学友?防止更多的马加爵出现,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悬赏”是马加爵事件得以高效传播的重要因素,是它构成“媒介事件”的重要元素之一。悬赏的完成,实际上就是时信息的商品属性的承认,这就必然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葛兰西及霍尔的相关理论,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马加爵事件中的悬赏问题,对于悬赏在传播过程中的编码/解码规则及其意识形态差别作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村言 《新闻世界》2004,(4):46-46
马加爵被捕后,有媒体公开了马加爵给亲人的一封家信,并称此信是马加爵的绝命书。有人认为,媒体公开马加爵的家信是侵犯了个人的隐私,说马信是“绝命书”.也有干扰司法审判。把一个嫌疑犯当作“死刑犯”人,是很不妥当的.是记和媒体滥用职权。特别是在两会刚刚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却仍在出现这种侵犯“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解释了成语"门户之见"的出处及释义,就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加以阐释,并以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案例分析了态度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建湘  周宇 《新闻界》2005,(1):80-81
2004年的校园新闻,着实让一些媒体兴奋了一阵。马加爵事件、陆德明事件、教育收费、师生犯罪、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12.
马家爵案件的报道与以往恶性案件报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公安部门以“A级通缉令”全国缉捕马加爵的高调处理下,媒体享有了较为充分的知情权。相比过去“不破不报”、“低调处理”等做法,在涉及到社会稳定、公众安全的重大议题报道上,这种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无疑是进步的。但  相似文献   

13.
田义贵 《新闻界》2004,(2):44-44
“悬赏”有多重含义.但主要有两种:一是奖励,二是信息的价值交换在当今信息时代.第二种含义越来越为社会所接受,本文拟从第二种理解方式对马加爵事件中的“悬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是什么造成传媒对马加爵的误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久前,云南生化系2000级学生马加爵杀死四同学,逃亡二十八天之后,在海南被捕。随着事态的发展,对马加爵的关注一度成为很多媒体的焦点,对他的报道也不断增多。但在沸沸扬扬一段时间之后,沉静下来反思,不难发现对马加爵的报道有许多不实之处。  相似文献   

15.
3月15日,马加爵在三亚落网,与此同时,围绕马加爵展开的新闻大战也在升级。海南广播电视台的两位记者讲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6.
新闻娱乐化的实际表现 1.新闻题材低俗化。 媒体的主要报道取向应是反映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社会生活为主。但不少媒体热衷于猎奇、色情、隐私、负面、恐怖、血腥、搞怪、搞笑以及宠物等新闻。如马加爵事件报道。在篇幅、传播位置、情节选择、细节描述等方面调动一切娱乐元素。  相似文献   

17.
杀害云南大学四名学生的嫌犯马加爵已于2004年6月17日伏法.回顾马加爵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马加爵就被公安机关捉拿归案,实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纵观整个缉捕过程可以看到,马加爵的快速落网是与公众知情权得到尊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申琪 《新闻世界》2010,(10):16-16
2004年3月15日,连杀4人的马加爵在三亚落网。随着马加爵的被捕,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再一次牵动了公众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神经。在《新京报》记者胡杰的记者手记里,详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当面采访马加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马加爵事件看传媒集体无意识背后的叙事异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加爵无疑是2004年3月的一个关键词,在马加爵被抓获5天后的3月20日,用google搜索“马加爵”三个字,能搜索到1240个结果,可见其“火热”的程度,各种传媒一一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广播,都没有漏下这个一口气杀死4个朋友的大学生,可是,综观所有的报道章后,将会发现:  相似文献   

20.
马加爵无疑是2004年3月的一个关键词,在马加爵被抓获五天后的3月20日,用google搜索“马加爵”三个字,能搜索到1240个结果,可见其“火热”的程度。各种传媒——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广播,都没有漏下这个一口气杀死4个朋友的大学生。可是,纵观所有的报道章后,将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媒介都处在一种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