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鲁迅认为俄国近代文学是中国作家的“导师和朋友”。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常常可以发现他们与某个俄国作家的某种联系。有的表现为对某个俄国作家的偏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上接近之。如巴金选择了屠格涅夫,而茅盾则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茅盾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时,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直到晚年他还明确地说:“我更喜欢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提到托尔斯泰的名字、作品、艺术经验等次数之多,也是罕见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茅盾创作和托尔斯泰创作的联系: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的共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茅盾在艺术上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托尔斯泰的经验的?茅盾在接受托尔斯泰的巨大影响时表现出一些什么特色?在这里有没有表现出茅盾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茅盾和巴金同属中国新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之列,但茅盾的现实主义和巴金的现实主义显然有着质的不同: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还是从塑造人物的方法,或者从结构形式的运用来看,巴金显示出“热情就是他的风格”①,而茅盾则强烈地显示出“兼具文艺家写创作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②——即理性的基调.那么造成他们风格不同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3.
在审美风范上,茅盾与巴金一个偏于客观,一个趋于主观。他们这种审美分野在对审美对象的择取与把握上体现得尤为鲜明,因而也就颇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城市总是与艺术存在着历史、美学和政治上的联系,同时也作为艺术的主旨和宝库而发挥作用。艺术已成为城市的公共叙事者,并带来了欣快的特征。它虽然在不同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风格,但都体现出公共性。当然,不同城市的市民对公共艺术的审美态度与选择并不相同,这既因为公共艺术创造存在艺术家与城市风格的差异,也因为不同城市之间的历史与文化差别导致了市民审美价值观的差异。对公共艺术需要一个新的认识,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欣快”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领域“欣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与鲁迅最像了,他们都是最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鲁迅说他是“抉心自食”,巴金也说他“燃着自己的心”。我想这是他们与传统的中国文学家、与西方古典或现实主义作家最大的区别吧。他们都是来无可寻之路,去无可往之乡呀。现在的中小学生,恐怕是弄不清楚他们这种极为强大的人格精神的。可是我们也不要把巴金说得太深刻、太秀异了。其实,巴金还是有靠的东西的,我想有三样,每个人都离不开。只不过,巴金和鲁迅他们,比较极端罢了。  相似文献   

6.
茅盾小说创作中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小说最大特点是“时代性和社会化”,然而随之而来存在令人深思的矛盾现象。茅盾中长篇小说的网状结构类型是中外小说发展到近代的较高艺术形态,但又是导致他多部作品难以完篇的原因之一。茅盾某些作品风格存在沉闷感,从中可以看出单纯追求艺术广度的缺陷。茅盾比巴金等作家更具有自觉的理性思考,然而理性既有助于组织题材、发挥想象力,也可以阻碍想象力,使主体失落,茅盾在理性思考中的优势和欠缺都表现得比较充分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深入剖析了西方后工业文明, 提出“新感性”美学作为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症的良方, 艺术—审美如何实现救世重任? 他进一步提出了艺术的异在性理论。艺术的异在性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 他在赋予艺术形式的本体论地位的基础上强调异在性是艺术形式的根本特性; 其二,认为异在性具体表现为艺术的自主自律性, 批判否定性、真实性和造就新感性四个方面。对于这一理论可以从社会革命和审美创造两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评判, 从而全面把握其合理内核和激进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8.
茅盾和吴组缃都是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家,但他们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茅盾对他的“民族资本家”系列和“时代女性”系列显现了赞美的主流态度,却影响了主题与人物的一致性,成为茅盾巨大艺术成就中的遗憾。吴组缃对他的“失业店伙”系列和“乡村女性”系列则表达了深切的悲悯,成为他作品中的作家、主题、和人物彼此之间的和谐与完整的自然成份,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作者的含蓄深邃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茅盾的短篇小说在艺术构思和反映人生以及展现时代风貌等方面所显示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情愫。茅盾的小说,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他的小说的侧重点并不是表现自己,而是冷静客观地述说人生。茅盾是追求艺术真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10.
中西艺术精神的比较,重要的是对它们不同形态的本质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对中国艺术的“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中国艺术的民族性在于中国优良的人文精神传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自然的审美态度,中国艺术的“全球化”必须建立在这种传统之上。  相似文献   

11.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制造环境气氛,作家可以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运用色彩艺术,特写艺术,雕塑造型艺术,绘画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及音响艺术等各种不同艺术手法,来达到刻划人物性格,构思小说布局,制造小说环境氛围.所以,小说家的艺术天地是艺术家中最为广阔的.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茅盾,在小说创作中,同样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造茅盾小说的艺术天地,来丰富茅盾小说的艺术世界.其中,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不同音响艺术来刻划人物性格,展示环境氛围,突出作品主题,是茅盾小说艺术世界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2.
解读巴金与黄源的通信,以“实事求是的典范”这一称谓形容巴金并不为过。无论是对迫害过自己的人民公敌还是对自己阵营里的人,巴金的实事求是都是一以贯之的,即使对自己敬崇的导师鲁迅,也不以鲁迅的亲疏好恶为惟一标准。为人为文奉行实事求是(讲真话)的准则,茅盾与巴金如出一辙。茅盾曾提到鲁迅研究中的“两个凡是”问题,巴金正是20世纪文坛最早冲决鲁迅研究领域中“两个凡是”的杰出先驱者。  相似文献   

13.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这并无异议。但由于人们对“特殊性”的不同认识,导致了艺术的形象特征说、情感特征说、审美特征说的对立。笔者认为审美性是对艺术特征的深层把握,它比形象特征说、情感特征说更具有规范性和目的性的意义。什么是艺术的审美性?审美性是满足人们审美需要、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属性。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物质形式和社会——人的内容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对  相似文献   

14.
邓拓笔名考     
邓拓在杂文《你赞成用笔名吗?》里,举我国著名作家关汉卿、王夫之、鲁迅、茅盾等为例,说明,“历来许许多多严肃认真的作者,他们往往使用各种各样的笔名。”又说,“笔名的作用是颇为复杂而微妙的”。写作态度一向严谨的邓拓,也在不同时期用了许多不同的笔名,其作用也是“复杂而微妙”的。  相似文献   

15.
巴金小说艺术的功利观,是巴金小说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在他所创造的一系列艺术形象中的美感功利内容。巴金虽然从走上以文学为武器的斗争道路始,就十分重视艺术的功利价值,但他却能把真、善、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象30年代的某些作家那样由于过分强调艺术的政治功利,导致美与善的分离,甚至用善来取代美的“革命+恋爱”的形式主义的弊端。巴金虽然未被冠以“革命作家”的头衔,但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艺术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形象,感动和鼓舞了广大的人民特别是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句朗朗上口的话:“鲁郭茅巴老曹”,这是指六位大师级的作家,分别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他们中最长寿的是巴金,2005年10月17日逝世,是名副其实的百岁作家。  相似文献   

17.
人类模糊思维的存在和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质,决定了模糊艺术可以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模糊艺术本身具有情境性、渗透性、启发性,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阅读课上,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思,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模糊不等于“含糊”,我们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把模糊艺术恰当地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8.
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语言,它在表达主体特殊情感时,往往超越逻辑语法,表现为语法结构上的异常搭配(简称结构异配)。结构异配是艺术语言表达主体特殊情感的最自然的方式,言语主体采用异化、转化、虚化等手段,构建了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异配。结构异配是表层的破格语言形式,而结构异配所隐含的异配关系是结构异配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分艺术语言的破格表达方式的关键。分析结构异配意在探究异配关系和异配手段,以解释相同结构异配表现为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郭亚明 《集宁师专学报》2003,25(2):26-29,42
茅盾与巴金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之初,各自以《虹》和《家》这两部反映“五四”时代妇女命运的长篇小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坛的突出地位。其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梅与琴的性格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相似文献   

20.
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诸如《春蚕》这样的文学作品,我想,如果能从艺术审美角度引导中学生阅读,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学欣赏水平,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进他们以文学为窗口的认识能力,无疑会有一定作用的, 同时也应视为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认识,现试从中学教学这一视角来考虑对这一名篇做些艺术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