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理论作为理论之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形态,其性质也是一种理论。它从理论中继承了批判精神,也继承了探究现实世界的意义与价值的人文传统。它与理论的不同是从理论的扩张状态回归到文学领域,这种回归不是倒退到前理论状态,而是以文学的方式进行理论的思考,推进理论的文学化,探索理论与文学从我-他关系到我-你关系的转换,以及理论思维与文学思维的融合,以文学与理论重叠的问题框架探究现实世界。后理论的文学化发展路径不仅是理论构想,它也是对文化理论的泡沫化与人文精神缺失的反省与纠正。在理论之后发展起来的当下论、跨界诗学、新唯美主义、历史形式论和认知诗学等后理论中,文学的回归已经成为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娇娇 《文教资料》2012,(33):96-98
1980年代中期,被冠以“先锋”头衔并驰骋在“先锋派”写作的先锋小说家北村,在九十年代初期,更确切的说是1992年的淡漠转型.不啻为他个人文学立场,乃至文学界文学思潮风云变幻的一个表征。纵观他的“者说”系列到转型后的代表作《施洗的河》,不难发现,他的文学立场、文学价值观和追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贯穿他创作与思索的精神线索无疑是对基督教的皈依。本文将从《施洗的河》中蕴含的宗教情结,发掘作家北村创作思路和文学观念骤然转变的缘由和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蕴含在作品本身的宗教情结:两个内容层面——宗教主题意蕴和人性人生选择探索:形式层面——叙述人的转换体现作者对神性对人性的启迪与拯救。  相似文献   

3.
以粉碎“四人帮”为历史的转捩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新时期的发端,中国人民迎来了社会大变革的新时代,中国当代文学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中国作家们的文学观念、思维方式、创作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再到“探索文学”,文学园地里呈现出一派纷繁杂沓的景象。“多样性”、“丰实性”、“多边探索”、“多元走向”……这样一些字眼,常常被人们拿来作为对新时期文学的现状和态势的概括和描述。新时期文学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有着社会、历史、时代以及文学本身的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中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嬗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新时期文学的审美理想有哪些新变?对此应当如何评价?这对于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规律,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学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新时期文学的审美理想新变,首先表现为审美对象的变更,即发生了从“英雄”到“普通人”的位移。长期以来,文学创作的目光集中在英雄人物身上。这一方面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火与血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在急风暴雨的改天换地的斗争中,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文学创作理应描绘他们的风姿,讴歌他们的业绩。但是,另一方面,由于  相似文献   

4.
苏童的九十年代创作,从创作轨迹来说,时间上越来越走进当代,从历史的隐遁走向对现实的归依;同时形式上完成“背离”先锋到回归的转轨。从主题设置上来说,走上对人生痛苦探索之路。在艺术表现上,在文本的书写中消解“意义”,完成对“真实”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5.
《火印》是一部重视动物意象的呈现和动物叙事表达的战争题材小说。现实与神秘的动物意象共生并存,双重叙事和双重视角和谐互补,对向善向美人性和民族自由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小说以动物为中心的独特叙事风格和表现战争的独特角度。此外,作者在小说中还表现出了对以往文学理想的继承和开拓,对于动物小说和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五四”以来出现了审美经验的递嬗,从写实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生成,以及对应现代主义创作所发生的审美心理的变化与适应,包括新感觉派和“身体写作”之中的文学经验,都是与审美现代性相关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铁凝的中篇小说《对面》具备典型的外显性结构和内蕴式结构 ,其内蕴式结构主要以男主人公“我”的故事和套在“我”故事中的对面女子的故事为两个支点 ,解构了爱情与人性的神话。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的———“对面”境界的渴望 ,却总是被假的———欲望之河所隔阻。可以说 ,《对面》描述了现代人的追求与失落。此外 ,《对面》较为牵强的结局也体现了铁凝创作中“生命无法承受现实之重”的审美局限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补充和参照, 在西方文学中, 乌托邦文学运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 勾勒出一个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以此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到了19世纪末20 世纪初, 乌托邦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对未来世界的可怕幻想代替了美好的理想; 悲观、失望的情绪代替了过去的乐观、自信。这种“反乌托邦”文学是乌托邦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观现实, 思考人生是其共同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作家的创作中 ,沈从文独树一帜精心构筑他的理想王国———湘西世界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与都市文明的冲突 ,领略了异地景观与乡俗风情 ,明白了他力求审美心理的完善和执着的寻找价值回归。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在他创作中所显现的理性与理想 ,智慧与执着是如何完美地合而为一 ,这也许正是他对文学的真正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试论庄子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哲学,为后人解读先秦道家文化打开了崭新的视野。其追求的理想人格———“无待”、“无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但其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建构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庄子在现实和精神的双重世界突围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当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进化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扰。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余华的创作两度引起世人瞩目 ,从八十年代后期冷漠残酷的《现实一种》 ,到九十年代中期温情脉脉的《活着》 ,前后期创作风格迥变 ,对此批评界褒贬不一。很多论者在指责余华后期作品主题陈旧和叙事回归传统时 ,往往忽略了其在叙述声音、叙述结构、叙述语言等方面对先锋叙事的继承和对传统叙事的突破与创新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本独特的审美内涵 ,这无论对作者还是对世纪末的中国文坛都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建国后的散文创作以文艺性散文为主。在这些散文中,张恨水以唱颂歌和作检讨的方式表达他赶上时代的决心;同时,他在散文中回归内心,坚守做人底线,坚持文学品质。这种散文特点的形成,与他的人生追求、“革命认同”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因素有关。张恨水建国后的散文创作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讽劝”说是伴随汉赋创作实践而产生的理论阐述,从汉赋创作主体、文本特征及阅读接受多个层面,均能窥见汉赋“讽劝”矛盾的形成因由与理论内涵。汉代赋家政治理想与现实追求的背离、赋体特征与儒家审美取向的冲突、创作动机与潜在读者接受效果的违逆,皆促成了汉赋“讽劝”批评观的形成。“讽劝”说体现了汉赋创作实践与批评理论同向度掘进的文学史演变,对理解两汉文论话语的经学转换、早期文学接受审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四”———四十年代 ,伴随着中国作家世界眼光的获得 ,在创作技巧层面上 ,不断追求文学的本位和审美的多样性 ,出现了叙事文本学的新变化 ,即散文诗化小说的生成、发展 ,导致小说形式的多元化格局。散文诗化小说的“反小说”规范的操作 ,完善现代小说的理论体系 ,也使现代小说迈上丰富发展的广阔道路 ,并为后来小说创作提供了文本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余华的创作两度引起世人瞩目,从八十年代后期冷漠残酷的《现实一种》,到九十年代中期温情脉脉的《活着》,前后期创作网络迥变,对此批评界褒贬不一。很多论者在指责余华后期作品主题陈旧和叙事回归传统时,往往忽略了其在叙述声音、叙述结构、叙述语言等方面对先锋叙事的继承和对传统叙事的突破与创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本独特的审美内涵,这无论对作者还是对世纪末的中国文坛都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7.
余华用看似简单的故事和风格完成这部不简单的作品,为当代小说创作特别是先锋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拟分析本小说的三方面成就:他采取的民间立场以及余华九十年代转向民间立场的内外两方面原因,先锋文学的困境及先锋作家的自救性思考和探索,余华个人对暴力的厌倦和对现实的新认识和新理解;小说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中国农民坚韧的生命力的发现和推崇,对温情的叙述;小说使用的双重情境,即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和作者叙事情境,使作品富有张弛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学研究会作为人生派的文学群体,其创作的指导思想虽然明确标示“为人生而艺术”、“遵循写实主义原则”,但具体到每个作家的创作实践却呈現出多元化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景象。同是歌颂“爱”与“美”的主题,冰心的短篇是在温柔亲切的意象中坦露出主体审美倾向;叶圣陶的创作是于浪漫与现实的细致描绘中罩上理想主义的光环;而王统照则是用象征的手法,深刻揭示“爱”与“美”的理想破灭。  相似文献   

19.
大陆新时期现实主义学创作,从主体意识到本表现都出现多样化并构成复杂状态。从现实主义基本审美原则出发,考察新时期现实主义主义学主要有三种精神类型:理想性现实主义,批判性现实主义,个人化现实主义。分析不同类型的精神特征和本表现,可以认为现代现实主义客观世界的描述已不追求“形似”而重在透视生活本质的“神似”。这在新时期现实主义学中也有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叶,日本后现代舞蹈家们吸收了德国表现主义和怪诞派戏剧的审美风格,结合本土的传统符号和身体记忆,开创了闻名世界的先锋舞蹈剧场——“暗黑舞踏”。舞踏艺术先驱们以“非人的身体”“原欲的身体”和“残弱的身体”挑战着当代主流的舞蹈身体美学,最终呈现出一系列荒诞阴翳的身体语言和被社会压抑的身体残影。与此同时,他们将舞蹈创作从西方权威美学公式中抽离出来,扩大到身体美学、现象学和人类学的视野中去,为当代艺术寻求多元化的探索与表达作出努力。同时,作为风靡世界的东方艺术剧场,20世纪的日本舞踏在传统形式和身体哲学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先锋舞蹈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