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古人作诗赋词题咏赤壁,亦多歌颂指挥疆场,取得战争胜利的周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涨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杜牧的《赤壁》一诗是否也在赞美歌颂周瑜呢?有人认为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姿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以曹操作为反衬,突出周郎的雄姿英发。这种理解符合杜牧诗作的本意吗?如果我们加以分析,便知谬也。  相似文献   

2.
假设推演法     
杜牧七绝《赤壁》一诗最后两句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者先作假设——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再推演出结果——东吴就会灭亡,大乔和小乔就会被曹操抢去关在锕雀台。俄国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前半部分是这样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美国海伦&;#183;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文都是假设前提下的推演。毕淑敏《我很重要》也通过假设推演来突出“我很重要”这个主题。请看其中文字——  相似文献   

3.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中的“二乔”指孙策、周瑜的妻子,史称大乔、小乔。《三国演义》中的二乔故事,是作者根据杜诗虚构而成。孔明为了促成孙刘联合,对周瑜谎说曹操曾发誓要夺得江东“二乔”,置于铜雀台,以乐晚年。为让周确信。孔明还背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其中有两句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件事被称为“孔明智激周瑜”。《三国演义》中,在《宴长江曹操赋诗》一回里,作者又让曹操亲口说出想得到“二乔”,以此与孔明之言相呼应。 但一查史籍就会明白,孔明、曹操之言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历史上,曹操建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是赤壁之战后的第三年。而曹植的《铜雀台赋》写成于该台建成后的两年。可见,铜雀台与赤壁之战根本无关。孔明所念的两句诗也是赋中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5.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相似文献   

6.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之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选入高中教材的《前赤壁赋》以泛舟赏月为题材,用画笔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借洞箫幽怨论辩人生,融感情于景物,寓悲愤于旷达,用语缜密,意在言外。清代方苞读到《赤壁赋》时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  相似文献   

7.
张鹏 《语文知识》2006,(8):34-34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历代文士凭吊赤壁的诗文多从大处起笔,晚唐诗人杜牧这首妙冠千古的《赤壁》却独出机杼,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诗人从容漫步江岸,或许只是想让自己心底的抑郁随江风而去,这时,他无意间看见了一柄埋在沙砾下的锈迹斑斑的断戟。诗人在看到它的刹那便有一种激越的情感涌遍全身,于是他迅速地拾起这把断戟,俯身在江边虔诚地细细洗磨。  相似文献   

8.
1922年是苏轼元丰壬戌七月既望赤壁之游的第十四个甲子,中日两国都举办了很多"赤壁会"雅集来纪念文化史上这一事件,尤以本年9月7日长尾雨山、富冈铁斋等举办的京都赤壁会最为知名,有三百多人参加,而且发起者都是当时第一流的文人、学者、书画家、篆刻家、政治家、实业家。京都赤壁会没有留下成集的文字,只有奥村竹亭的《赤壁赋印谱》留传至今。同一天,中国大连也举办了由日本汉诗人田冈正树组织的赤壁会,大连赤壁会以当地的两大诗社浩然社、嘤鸣社成员为主。会后,田冈正树征稿于诗友,最后结集为《清风明月集》一书。同日东京也举办了水野炼太郎组织的赤壁会,吟咏汉诗,结成《壬戌雅会集》一书。京都、东京与大连赤壁会都是文人雅集,虽然参与者不同、语境不同、氛围不同,但体现了东亚汉文化圈最后的一体性。随着战争的来临,东亚汉文化圈也最后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9.
在2008年中曾引起国内外巨大轰动的巨制史诗电影《赤壁》(上),以讲述赤壁之战为主要内容的《赤壁》(下)即将上映。作为这次电影点晴之笔的主题曲一《赤壁-大江东去-》依然请到了艾迴集团力捧的新人女歌手alan(阿兰)倾情献唱。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视野     
赤壁之战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历代文人雅士常借赤擘为题,托物咏志,发思古之幽情,不乏名篇传世。但它的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却又不甚了然。“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代诗几杜牧在《赤壁》绝句中,就曾把黄冈城之赤鼻矶误为古战场。后世文人便以讹传讹,如北宋苏轼即在今黄冈县作了《念奴矫·赤壁怀古》一词,语甚暧昧地沿用前说。那么,“三国周郎赤壁”到底在何处呢?目前主要有两种见解。  相似文献   

11.
朱杏枝 《学语文》2008,(6):35-35
黄州城外濒临大江的赤壁矶,只不过一红色的山冈,略无草小,由于遇上了才情超迈、旷绝古今的苏轼,才借助他的《赤壁怀古》词和前后《赤壁赋》而名扬天下。这是一个江山因才子美文而传的例子。赤壁江月静静的照耀着亘古以来奔腾不息的大江,阅尽了人世的沧桑.或许她最有魅力的瞬间是因为拥有了坡仙清澈洞明的旷达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赤壁遇苏轼也是江山之幸。  相似文献   

12.
宋神宗元丰三年春,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到任。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到黄州城外赤壁矶游览,写下《赤壁赋》,同年十月他旧地重游再作《后赤壁赋》。以作者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他不难知道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抒写个人仕途失意后欲求超脱而不得的情怀,赤壁双赋遂在古代文学史上传为千古美谈。清代诗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说得明白:“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前赤壁赋》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在《前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尽管教师可以理性地分析此文的诸多艺术特色.如: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情感经历乐——悲——乐的转变;语言优美、流转如珠,等等。这些要素固然是《前赤壁赋》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恐怕也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的必备要素。《前赤壁赋》的个性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前赤壁赋》的开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境界。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他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长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前赤壁赋》的开头,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境界。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他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水是七月长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  相似文献   

16.
东坡赤壁:谁成就了谁? 我们知道赤壁,大概是读了苏轼的黄州诗词,或是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两个可爱的老头,把一个当时的蛮荒之地一黄州,写得花团锦簇。明明是苏轼的贬谪之地,却这般多情多义、摇曳生姿。  相似文献   

17.
读过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也许有人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在赋和词中所描绘的赤壁江景截然不同?词中说赤壁的江景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相似文献   

18.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19.
周定波 《湖南教育》2008,(11):15-15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编了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一诗(见25课〈诗词曲五首〉)。该教材给赤壁这样作注:赤壁,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赤壁(原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打开与之配套使用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20.
程旭东 《现代语文》2013,(12):61-63
宋词十大名篇中,位居综合指数排行榜榜首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难怪胡仔云:“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七月苏轼游赤壁,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