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包容性创新的全球实践与研究热度不断提升。本文认为,包容性创新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高成本、高消耗社会运行的替代性方案,也是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必然产物,同时,教育及技能水平提升激发了全员创新的可能性和潜力。包容性创新的实践面临着一些共性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使包容性创新进入创新的主流价值、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包容性创新模式、构建完整的包容性创新政策链等。围绕这些问题,世界各国主要从加强政府政策引导、鼓励基于市场机制的包容性创新探索、为草根群体提供资源支持以及促进创新成果商品化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布局。  相似文献   

2.
我们将包容性创新定义为一种使普通大众受益的创新,这既是一个过程,亦是一种表现结果。包容性创新关注的核心是弱势群体(或称边缘群体)。经过对国外的一些案例进行总结,可以将企业包容性创新定义为企业对新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旨在通过创造更多机会提高普通大众的社会及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3.
包容性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大多数人的引擎,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包容性创新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一脉相承,因此,如何驱动包容性创新已成为创新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包容性创新概念、内涵与特征进行界定,并归纳其与精英创新的不同;然后从商业模式、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影响因素、影响作用等5个视角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系统的评介;最后,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探索性地从包容性创新主体、需求、支撑条件、环境和产出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中国31个地区的包容性创新绩效进行测度。从评价结果上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包容性创新绩效呈现梯次下降的趋势。此外,本文利用2008-2011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对包容性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包容性创新能力与本地经济水平、开放程度、产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并非经济越发达、越开放的地区包容性创新能力越强。相反,经济的发展应该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尽量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应该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构建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避免资源配置极化。  相似文献   

5.
包容性创新是企业面向低收入市场的专门创新形态,强调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也能以缓解甚至消除贫困的方式创造出社会价值,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实现。由于低收入市场与中高端市场在参与主体、制度环境与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包容性创新在思维、模式与特征上也与传统创新有很大不同。基于包容性创新的对象与环境特质,本文从营销、战略、制度与组织四个理论视角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未来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面向金字塔底层的包容性创新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金字塔底层区域构建把低收入群体纳入其中的包容性创新系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并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把包容性创新系统界定为由相互合作与学习的企业、低收入群体或社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辅助性专业机构等构成,通过技术、市场、制度与组织的系统创新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多重价值创造与分享的网络体系,进而阐述系统内的创新主体、创新活动与运行机制等构成要素,最后归纳出系统的一般演化过程与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创新是企业面向金字塔底层(BOP)市场进行多元价值创造的全新创新形态,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也通过为穷人提供平等参与市场的机会而缓解与降低贫困,体现了创新促进商业与社会相容性发展的最新理念。本文对该领域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首先对包容性创新进行概念界定与说明并描述其基本特征,进而归纳出包容性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最后用一个具体案例予以说明,为后续研究奠定比较与验证的基础,也为企业在BOP市场的包容性创新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依据包容性创新的作用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影响因素的契合性,找到了收入分配结构、内需和产业结构3条路径,利用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包容性创新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3条路径的有效性,并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包容性创新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 包容性创新能够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分区域来看,包容性创新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助推力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逐渐递增的态势.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通过包容性创新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何通过提高创新包容性获取竞争优势成为创新理论急需回答的问题.本研究分析了创新包容性提升市场绩效的内在机制及市场环境特征(如市场异质性和政府支持)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创新包容性通过探索性创新与应用性创新促进市场绩效;市场异质性加强了探索性创新的作用而削弱了应用性创新的作用;政府支持则加强了应用性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包容性创新的全球实践与研究热度不断提升。本文认为,包容性创新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是高成本、高消耗社会运行的替代性方案,也是市场进一步细分的必然产物,同时,教育及技能水平提升激发了全员创新的可能性和潜力。包容性创新的实践面临着一些共性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使包容性创新进入创新的主流价值、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包容性创新模式、构建完整的包容性创新政策链等。围绕这些问题,世界各国主要从加强政府政策引导、鼓励基于市场机制的包容性创新探索、为草根群体提供资源支持以及促进创新成果商品化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布局。  相似文献   

11.
论述广东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广东科技创新智库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广东科技创新智库目前总体上呈现出智库数量不断增多、智库水平明显提高、智库类型多样化、政策影响力增强等特点,但在制度体制、政策供给、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质量与水平与国内外先进科技智库还有差距等问题;从构建广东创新智库发展机制应注意的基本属性和发展机制的具体构建两大方面指出其具体发展方向;指出广东应通过完善制度、创新体制、社会参与等多方面路径来推动科技创新智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机构发布的年度国家创新能力指数(GII)得分和排名来看,国家的绝对创新能力和相对排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普遍的出现了创新能力波动的现象,“创新乏力”的出现也并非小概率事件。通过比较研究,创新乏力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风险之一。目前全球经济增长迟缓,发展不确定性巨大,认识创新乏力及政府的作用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全球创新指数(GII)定义了“创新乏力”,并试图使用Logit模型来探索“创新乏力”这一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政府对于防范该风险的作用。笔者发现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人力资本的提升能显著降低“创新”乏力发生的概率。政府需转变传统的创新支持方式,因为为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提升人力资本比盲目扩大一般基础设施建设、纯粹增加政府R&D支出更有效。此外,笔者进一步建议:一是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国家创新治理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三是以人为本,构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体系。  相似文献   

13.
科技金融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创新高地,科技金融服务同样走在全国前列,首创性开展了“普惠性科技金融”的探索。本文从普惠性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出发,分析总结广东开展“普惠性科技金融”的实践经验,得出广东通过构建多维度风险补偿机制、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与力度、强化政策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普惠特性、完善普惠性金融服务生态等,多组织协同推进以科技信贷、天使投资等为主的普惠性科技金融服务,有力提升了科技金融的普惠面、渗透率和服务效应。最后从政府角色定位与治理方式、激励引导政策、市场退出机制、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为普惠性科技金融的加速发展给出了建议启示。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2050年中国现代化目标、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目标和制造强国目标出发,通过全球增长模型,对我国2015—2050年发展状况进行长期预测,包括GDP、人均GDP、固定资本存量、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等数据及其与美国的比值,表明2050年我国在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同时,还可完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与世界制造强国建设。文章还从经济强国、制造强国与科技强国三者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三位一体"的强国方略集,认为只有经济、产业、科技三大体系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相互需求、相互借力、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三阶段。  相似文献   

15.
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党中央、国务院把自主创新确立为国家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本文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中国的崛起和富强有赖于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创新是全民族共同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将其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地级市城市特征数据匹配,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工具变量法基于金融错配视角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企业创新,且此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地,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缓解企业金融错配程度,进而对企业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金融错配在数字普惠金融三个子维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也均起到中介作用。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金融错配来推动企业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总体而言,本文结论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金融资源错配问题,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为近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具有良好的科学传统,创造了卓越的基础科学成就,也奠定了英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英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有丰富的经验,也有历史的教训。文章简述了英国自17世纪以来各重要历史阶段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系统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演进特征。最后,从持续保持基础科学优势、积淀深厚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构筑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等方面总结了英国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和1006个50万人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总体特征和驱动因素,并与全球、美国、欧盟、巴西、印度、俄罗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中国头部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已经呈现突围态势,但整体处于全球中等偏下水平;二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程度基本与全球平均水平持平,首位度高于美国、欧盟;三是全球联系、社会包容、经济活力、环境韧性是影响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四是在提升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方面,经济活力和社会包容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相对最强,而经济活力和环境韧性相对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