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取13个沿海开放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对其2007—2016年的绿色增长效率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绿色增长效率仍存在提升空间,经济发展规模、能源消耗水平及技术进步对绿色增长效率存在影响。据此提出在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考虑地区差异,调整能源消耗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减少环境污染,以政策辅助提高沿海城市绿色增长效率。  相似文献   

2.
从绿色经济新形态的视角出发,综合选取合理的绿色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以“一带一路”重点省份2006-2016年的数据为依据,利用SBM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对绿色经济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据此对各省份及区域整体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并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识别,研究表明:西部和东北部分省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其它省份,但区域间差距在缩小,城市化率等指标对效率值存在不同方向的影响。最后提出区域发展和提高绿色经济水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BCC模型(DEA-BCC)和马姆奎斯指数(Malmquist)模型(DEA-Malmquist)对中国2016—2017年31个省份众创空间的运营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众创空间整体运营效率良好,造成部分地区众创空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低下。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将中国31个省份众创空间划分成相对高效型、规模低效型、技术低效型和完全低效型4种,并通过投影分析对众创空间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调整。最后,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得出两类触发众创空间高低运营效率的前因构型,并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国众创空间运营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9—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区域差异。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以衡量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基于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和绿色创新效率两个指标,将30个省份聚类划分为四种发展模式;在控制了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以及环境规制等变量后,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创新的提升;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产业协同集聚对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发挥要素投入在产业协同集聚中的作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区域绿色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全要素能源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以2008年至2012年我国29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各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进行测评与区域特征挖掘,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大量的能源投入冗余和污染物排放冗余问题亟待解决,技术进步的提高是2008至2012年期间我国各地区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且能效相关指标存在较大的地域性差异。为了探寻提高中西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途径,根据全要素能源效率得分、节能潜力和减排潜力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差异和特征进行K-Means聚类,并针对各个类型的地区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创新驱动视角,以中国2000—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测度了中国省际技术创新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00—2015年,中国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0.771,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梯度变化特征;北京、上海、浙江、海南、内蒙古、重庆、贵州、云南、甘肃、新疆等10个省份处于效率前沿面上,其余省份均处于技术无效状态;中国省际技术创新效率地区差异显著,发展不均衡,全国技术创新效率变异系数为0.0646;技术创新效率呈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是影响中国省际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效率视角,采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于2011—2015年我国26个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各地区高校技术创新国际化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发现,华东、华中、华北地区高校众多,拥有丰厚的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国际化效率水平较高;西南地区投入产出数值较小,但投入产出比仍然较高;东北三省效率值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地区技术创新国际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各地区高校国际化管理水平未处于有效状态。总体来看,研发人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需要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基于共同前沿模型的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共同前沿模型提出评估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定量方法,并对中国2002年—2013年30个省份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总体偏低,但呈现缓慢改善的趋势;在不同前沿模型下,中国大多数省市生态效率表现差异明显;区域生态效率差距巨大,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处于缓慢改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统筹将有助于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以2001—2012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选取科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基于DEA的超效率CCR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与比较我国30个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结果显示2001—2012年期间我国30个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各省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的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10.
吴成颂  昂昊 《资源科学》2022,44(12):2456-2469
绿色金融是助益于解决一揽子环境问题的核心推动力,本质上是一个在环保资源层面由“逐底竞争”至“逐顶竞争”的行为嬗变,为探索绿色金融的效率水平与提升路径,本文通过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来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绿色金融效率,从省域分布和时间序列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多维解读,同时透过组态视角对影响效率值高低的解释因子进行跟踪研判。研究表明:①中国绿色金融效率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依次递减的格局,在空间分布上显现出一定程度的聚集现象和两极分化态势;②效率值处于上升阶段集中于“十二五”时期,而在“十三五”时期处于波动下降态势,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是效率处于上升阶段的主导因素,规模效率是效率处于下降阶段的主要原因;③各解释因子均不单独构成绿色金融效率提升的瓶颈,且通过联动匹配识别出5条高效率组态驱动路径。最后,基于区域绿色金融效率问题显著的发展不均衡性和系统组态特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SBM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中国海洋经济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洋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可以掌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状况,为推动海洋经济朝集约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1-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跨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刻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演化阶段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海洋经济效率值明显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考虑非期望产出对于经济效率的测度具有明显影响;②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上呈现由2001年研究初期的南北高,中部低的特点演进为2012年研究末期的北部围绕天津,中部围绕上海,南部围绕广东的三极格局;时序演化方面,2001-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效率类型呈现由无效向有效转变的特征;③沿海各省区的海洋经济效率区域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省际海洋经济效率演变特征各异,可以划分为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四种类型;④海洋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均呈缓慢上升,技术进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明显,省际间除广西,河北和江苏外,其余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呈上升趋势;⑤2001年以来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演化经历了波动下降(2001-2005年),转型(2005-2008年)和提升(2008-2012年)三个阶段,各演进阶段的驱动机制不同,分别受海洋资源驱动,政策驱动和市场技术驱动.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8~2017年的数据,构建Super-SBM模型测度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而利用门槛面板模型,以环境规制和产业集聚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贸易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溢出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从效率值来看,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增长迅速,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严重,东部地区的效率值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2)从门槛结果来看,贸易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溢出显著存在环境规制、产业集聚的“双门槛”效应;(3)从作用机制来看,环境规制下的贸易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U”型关系,随着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溢出的“挤出效应”逐步转为“激励效应”,影响由负变正且作用逐渐增大;产业集聚下的贸易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N”型关系,仅当产业集聚水平跨过第二门槛时,影响显著为正;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为显著的直接推动作用和间接门槛作用,产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仅表现为间接门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其能源消耗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以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区、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SBM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背景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测算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在2001—2012年间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各省市经济发达程度与能源效率成正向关系。(2)非期望产出对于各省市的能源效率影响较大;(3)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4)技术进步是促进提高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能源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法和熵值法分别测算了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且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跨过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负向效应逐渐减弱,各省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均衡性,使得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7-2016年11省市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动静分析;并结合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模型分析影响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别显著;技术进步对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高的贡献率高,提升潜力大;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等因素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工业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则具有抑制作用。最后提出提高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杜明月  范德成 《科研管理》2022,43(2):160-169
新常态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其R&D成果转化关系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投入产出变量,以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StoNED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R&D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利用对数离差均值和Theil指数对效率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合ESDA和GIS技术对效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R&D成果转化效率整体水平并不高,效率具有“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态势,且总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差异造成的,西部地区内差异最为凸显;全局上,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高值集聚现象;局部上,效率在空间上出现两极分化,热点地区和冷点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均相对集中,LISA集聚地区和空间冷热点反映出相似的空间演变规律,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在时间维度上呈现阶段性变化,表明热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未能持续地改善区域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17.
以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SBM-Malmquist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测算并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中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十大省(区、市)进行重点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效率较低,但有向好趋势,区域间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的态势;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拉动作用抵消了技术效率衰退的影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出现科技创新投入冗余和技术进步不足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需从区域协同、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超效率EBM模型,利用2019年省际截面数据,测算了我国30个省(区、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基于四螺旋模型,探究政府、产业、高校、社会公众协同绿色技术创新机制,选取政府支持、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优化度、高校技术转移、公众参与度五个前因条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多主体协同联动产生区域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路径。研究发现,单个条件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解释力度不强,但相较于其他条件,政府支持与公众参与在促进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存在3条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路径,包括政产学协同型、政府助力下的产业推动型、政府主导逻辑下的公众参与型;两条导致非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路径,均呈现政府支持乏力与公众参与缺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