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通过构建中国碳排放行业流动网络,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网络的度分布、聚集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等统计性质,以及网络结构中的个体位置、整体形态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当前中国行业间碳流动网络是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网络。(2)能源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制品业以及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碳流动网络中的发散中心,采选业、建筑业、金属制品业及设备制造业是网络中的集聚中心。(3)碳流动网络的密度低、通达性良好,存在着较为严格的网络等级度和行业叠加效应,且围绕中心行业呈现一定的集散性。(4)碳流动网络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其核心节点突出、边缘节点明显。基于以上结论,中国制定行业减排计划时应重视核心行业及关键行业的减排实现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其他行业全面减排,同时发挥技术进步在改善网络性质、结构及加速行业减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二级二次碳配额分配体系,改进以历史碳排放量为基础的碳配额分配方法,推动中国碳市场建设进程。【方法】利用Markov链将工业部门划分为高、中和低碳俱乐部,建立二级分配体系;以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分别作为为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指标;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测度俱乐部和行业的碳排放差异性水平,作为研究差异性水平修正系数和配额基期的基础,并以云南工业部门为实证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高、中和低碳俱乐部分别由6个、6个和12个行业构成,其碳排放差异性显著。其中6个高碳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个中碳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2018年是俱乐部和行业碳排放差异性变化趋势的拐点,选择2018—2020年作为基期能更好体现公平性。(3)基期内俱乐部及行业的碳强度变化幅度参差不齐,对受惩罚的俱乐部、受惩罚的高碳行业、受奖励的中碳行业先进行二次配额分配...  相似文献   

3.
李晖  刘卫东  唐志鹏 《资源科学》2021,43(4):682-692
贸易隐含碳问题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视角下探讨全球贸易隐含碳转移的空间关联,对于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立足全球视角,构建了2000年与2015年包含185个国家/地区在内的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空间关联网络,选取多维度网络测度指标,综合研究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网络全局性演化特点及网络板块角色功能特征。研究发现:①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连接稠密,空间关联溢出效应显著,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清晰;与2000年相比,2015年核心节点隐含碳净流入和净流出关系不平衡性加剧。②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资源能源型国家/地区的网络核心作用有所弱化,中国、印度、南非、哈萨克斯坦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中的枢纽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已超越能源资源禀赋成为影响一国(地区)隐含碳净转移核心地位的重要因素。③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可划分为净溢出、双向溢出、经纪人和主受益4个板块。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及周边一些国家/地区构成的双向溢出板块,对板块内部及其他板块隐含碳溢出效应显著,为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的发动机板块。本文可为推进形成各尽所能的碳减排方案,提升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整体减排效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应用修正的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解构产业部门之间的全碳足迹关联关系,对网络进行整体、节点和社区三个层级的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我国产业部门的全碳足迹关联密切,通达性良好,呈现复杂的网络关联关系;(2)电热力生产及供应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产业全碳足迹网络的发散中心;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服务业、通用专业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产业全碳足迹网络的集聚中心;(3)产业全碳足迹网络存在显著的社团结构,包含“碳原因”、“碳内部作用”、“碳结果”和“碳中介”四个社区。  相似文献   

5.
马蒙  李秀霞 《情报科学》2020,38(3):49-53
【目的/意义】为丰富拓展作者网络分析方法,将均衡性分析与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分析相结合,从不同视角分析作者网络的结构特征。【方法/过程】以"情报学"学科领域下发文量较高的44位作者为研究对象,构建其耦合网络,得到44位作者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排名;然后,利用Gini指数计算作者耦合网络中的中心均衡性,包括点度中心均衡性、中介中心均衡性和接近中心均衡性,以全面分析作者耦合网络的结构特征。【结果/结论】实验表明,"节点中心性"与"中心均衡性"结合对作者网络结构描述结果与事实相符,对作者网络结构的描述更加全面、立体。  相似文献   

6.
蒲岳  吴钢  姚星 《科研管理》2017,38(3):61-68
本文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所公布的国家间专利申请数据构建国际创新成果保护网络,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该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化格局以及中国在网络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创新成果保护网络表现为明显的小世界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中国在国际创新成果保护网络中的地位和控制力在逐渐增强,但点入度、中介中心度和PageRank中心度仍落后于美、德、日、英等发达国家,仅点出度排名相对较高,反映出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仍相对不足,在全球创新成果保护网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理解省域降碳潜力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加速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和协同降碳,基于Super-SBM模型测度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降碳潜力,利用修改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降碳潜力的空间关联日趋紧密,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数呈增长态势,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呈下降态势;(2)东部省份多处于网络核心位置,发挥着支配作用;西部省份多位于网络边缘位置,对网络关联结构影响有限;(3)网络结构形成了净受益、净溢出、双向溢出和“经纪人”四大功能板块;(4)经济水平、能源消耗、产业结构和城镇人口等差异以及空间邻接关系共同驱动省域降碳潜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据此提出提升省域降碳潜力、优化省域降碳潜力关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球贸易隐含碳净流动网络构建及社团发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姜文磊  唐志鹏 《资源科学》2020,42(6):1027-1039
采用Eora数据库和MRIO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2000年与2015年189个国家(地区)的国(区)内需求隐含碳排放量、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和进口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球贸易隐含碳净流动网络,基于网络视角对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及社团划分问题进行全局分析,揭示不同国家(地区)在全球贸易隐含碳流动网络中的地位及关系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贸易隐含碳净流出是中国、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关键原因之一,隐含碳净进口则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下降贡献了重要力量;②虽然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隐含碳净进口总量趋于下降,但是从中国、印度等主要隐含碳净进口地流入的隐含碳排放量却一直在增长,净进口来源地呈现集中趋势;③2000年与2015年全球隐含碳净流动网络均包含4个主要社团,社团核心由中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转变为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社团核心地位加强,主导的社团规模不断扩大,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社团辐射能力则有所减弱。由于处于同一社团的各贸易国(地区)的隐含碳流动更为密切,因此,社团内部成员国可作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支持对象。  相似文献   

9.
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 4.0绘制中国碳排放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热点演化知识图谱。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研究的知识基础集中在能源效率和碳效率评价、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碳排放机制设计与减排路径分析三大领域;同时归纳研究热点的演化分析路径为:概念形成与理论构建——宏观减排驱动研究——行业分析与政策评价。最后,提出中国碳排放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在于在协同减排机制设计、碳减排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依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专利合作协定(PCT)数据,构建粤港澳地区城市创新联系网络,探讨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粤港澳地区创新联系逐渐增强,但联系紧密度与硅谷相比仍存在差距;(2)粤港澳地区创新联系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中心度呈圈层式向外递减;(3)核心圈层网络发育程度较高,边缘城市倾向与核心城市开展创新合作;(4)将节点影响力细化为对外交往能力和中介能力,各核心城市的表现存在差异;(5)地理邻近性、技术邻近性、经济邻近性、网络邻近性、科技邻近性均对城市创新联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创新网络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新网络概念自提出以来,越来越受到技术创新领域研究的重视。对国内外创新网络研究的基本情况、重要文献作了介绍,分析了创新网络的内涵。此外,从创新网络的形成、创新网络的结构、创新网络的演化及创新网络的功能四个方面入手对创新网络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结点关系的企业人际网络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铁辉  吴菁 《情报科学》2006,24(12):1761-1765
本文论述了友谊网络、咨询网络、信任网络和工作流网络四种人际网络的构成、特点、应用,以及从中获取情报的差异,并探讨了如何运用它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技术正在与物理世界发生深度融合,传统网络架构难以支撑工业互联网等业务的差异性、可定制、确定性需求,探索新型网络架构与核心技术已成为全球互联网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文章回顾了网络演变历程与趋势,分析了面对未来飞速变化的网络业务需求如何才能实现高效能、低成本、智能化的网络发展,建立自主可控的未来网络技术体系。文章认为:(1)通过近几十年来网络建设的探索,融合、开放、智能、可定制、网算存一体(亦称为转算存一体)已经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关键趋势。(2)面向网络与物理世界融合的重大机遇,只有改变传统互联网架构,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基础网络架构创新,才能在互联网"下半场"取得技术领先,并在全球范围内引领制造、国防、航天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知识权力的网络惯例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永磊  党兴华 《科学学研究》2013,31(9):1372-1380,1390
网络惯例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维持并协调技术创新网络运行的核心要素。文章主要研究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的知识权力对网络惯例形成的影响,并引入网络位置、组织间信任作为中间变量。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以具有较强研发合作强度和深度的典型行业为对象进行问卷调研,运用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知识权力、网络位置以及组织间信任都有助于促进网络惯例的形成,网络位置的两个维度中,仅有中心性在知识权力和网络惯例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组织间信任在知识权力和网络中心性对网络惯例形成的影响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网络侵权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园 《现代情报》2010,30(5):156-158
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其巨大的优越性和竞争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已经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在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侵权问题愈演愈烈,给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本文主要从网络侵权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网络侵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网络侵权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罗志恒  葛宝山  董保宝 《软科学》2009,23(8):130-134
基于中国中小企业的现有状况,对网络、资源获取和中小企业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资源获取与企业绩效明显正相关,网络对于企业资源的获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引用复杂网络理论中刻画网络结构的三大统计结构变量:度分布、聚集系数以及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来分析美国128公路衰退的原因,以期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晓黎 《软科学》2016,(11):81-85
仿真分析了网络组织中企业进行关系调整对知识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组织中约1%到10%的企业调整关系时,企业的单一知识类别、组合知识类别和知识之间的关联程度迅速增加,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结构差别最大。约9%的企业调整关系时,网络组织的单一知识总量和组合知识总量会达到最大,企业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最大。超过10%的企业调整关系时,企业的单一知识类别、组合知识类别及知识之间的关联程度虽然仍很高,但单一知识总量和组合知识总量会逐渐减少,企业之间的知识结构差异化程度和知识总量差距都会减少。相比较于与知识水平最低的企业断链重连,企业与节点度最小的企业断链重连时,知识网络单一知识类别与组合知识类别更多、知识之间的关联度更高;单一知识总量与组合知识总量更少;知识网络结构差异和知识总量差距更小。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人际情报网络能够充分实现信息获取、情报分析和竞争情报系统优化的目的。文章在吸纳人际网络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竞争情报特点,分析了人际情报网络构建的目的,并从网络的冗余度、网络的规模、与关键节点的关系、网络所需的支出成本4个角度,提出人际情报网络的评审标准,旨在为人际情报网络的构建提供方向及评判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社会网络对个体创造力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网络与个体创造力研究中存在的争论,将个体创造力分为改进型创新与探索型创新两种类型,提出了一个同时考察网络结构与网络内容对个体双E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从如何保证个体持续创造力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的动态演化,提出小世界网络结构对同时保证个体较高的创新绩效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小世界网络的涌现过程,个体的创造力将持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