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CDM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锦琦 《科技广场》2012,(8):139-146
清洁发展机制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化解决机制之一,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也可为发展中国家带来额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双赢。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CDM供应方,CDM给我国带来了发展契机,但是在我国CDM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地域分布失衡、项目类型单一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对此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开展,我国的碳交易处于启动阶段。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全球碳交易。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这种碳交易形式的不足和面临的约束条件,并结合当前的发展阶段,认为中国需要逐步推动碳交易,而主体功能区划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并提出在主体功能区框架下构建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2005年,《京都议定书》确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造林再造林方法学运用起来较复杂,方法学和碳交易是目前碳汇项目面临的较大障碍。文章通过对我国森林碳汇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使大家对我国实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获得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相关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CDM项目的碳排放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国际碳交易价格,重点研究清洁发展机制下碳排放定价和碳排放现货便利收益。由于碳排放的定价权、询价权及CDM项目的决策权是以碳排放量买方主导,买方利用两个不同碳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实现套利行为,买方因持有碳排放现货获得便利收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我国被迫处在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入手,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欧盟与美国排放权市场的借鉴及启示,并探讨了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基于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基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布局、基于市场经济不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机制选择、基于适度干预的政府监管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许飞 《中国科技纵横》2011,(13):306-306,302
CDM即清洁能源发展机制,是目前全球热点的项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步伐也在不断加大。计量系统作为CDM环节中的关键部分,其系统的可靠,完善是CDM项目中的核心。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应用,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系统成本,提高系统可靠运行的周期,确保用户的利益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7.
中国碳交易市场前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介绍中国在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及遇到的问题,探析了中国政府和企业怎样利用CDM机制将中国的环保义务转化为融资和交易产品,特别是通过碳融资探索帮助西部地区脱贫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中国碳市场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超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6,28(4):125-130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与全球气候变暖紧密相连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一直以来被世人所关注。而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是《京都议定书》所建立的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的3种灵活机制之一。它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于项目的合作形式。推行该机制不仅可减少发达国家在国内实施碳减排的高额成本,又可促进发展中国家获得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和急需资金。被认为是一种“双赢”政策。该文从中国CDM项目市场占全球份额的角度,在假设2010年所有非附件Ⅰ国家CDM项目实施率为70%的情景下,分析得出2010年中国基于清洁发展机制开发碳市场的规模是0.525×108tC,相应的碳市场潜力为8.306×108美元(美元以2000年价计)。同时认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造林与再造林领域是中国基于清洁发展机制开发碳市场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全球问题,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异常气候事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日益严重的影响.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三个温室气体减排机制之一,目前全球所开发的CDM项目大部分与能源直接有关,因此CDM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项目开发国的能源可持续利用.分析了陕西CDM项目开发潜力,结合陕西省能源现状和发展目标,探讨了CDM在陕西省能源结构调整所起的作用,提出陕西省对积极开发CDM项目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李晔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36-36,134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的《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一种灵活履约机制。CDM的提出不但协助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多样,为CDM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以贵州省为例,结合Webgis软件在CDM项目分布中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可视化网络操作系统。通过借助Lcgis软件和IIS5.1搭建的服务器为CDM项目的分布和网络查询提供了更便捷、更合理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碳排放交易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碳排放交易初始配额分配机制、碳排放交易的价格机制和碳排放交易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简单评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碳排放交易发展的现状,对碳排放交易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未来中国碳排放交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减少碳排放,对传统的环境经济学框架带来新的挑战。现有的国外碳交易市场和国内的碳交易试点,都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为此,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中科院举办“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前沿和实证经验”国际研讨会上,从碳交易市场规则、交易机制效果评估、减排成本、国际碳市场经验总结等多个方面对碳排放交易理论和交易实践进行了专门深入的研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文章对此进行综述,并提出碳排放交易理论方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碳交易政策对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分别考察地区异质性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钢铁行业碳减排具有显著且持续的促进作用,使得试点地区效率值平均提升12.6%.但这种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东西部地区较为显著,中部地区则不明显.碳交易政策可以通...  相似文献   

14.
张晗  孟佶贤 《资源科学》2022,44(9):1759-177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经济手段。为系统性探究碳市场的碳减排机制,本文聚焦于“两省五市”试点碳市场的政策差异性,利用2014—2020年市级数据,分别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视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①就碳市场的激励机制而言,碳定价水平是影响碳市场碳减排效应的核心要素,碳市场的交易活动总体而言则没有显著影响;②然而,碳市场的交易活动对碳减排具有碳价格的门槛效应,当碳价达到一定水平后,碳价才会通过碳交易对碳减排发挥显著作用;③就碳市场的约束机制而言,约束性政策主要集中在碳市场的非交易环节,其中配额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显著,而监督、报告、核查政策(MRV)和惩罚政策尚未显现出对于碳减排的约束力。因此,为充分发挥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建议引导碳市场形成能够反应碳减排成本的碳定价水平、尽快建立碳市场的最低限价制度、采取相对严格的碳配额核定方法等约束性政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EU ETS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建了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权总量分配两阶段决策模型,并根据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现状,选取石化行业进行模型算例。研究得出:碳排放权总量不仅与企业排放参数相关,同时受到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同质企业市场下,碳排放权总量受碳排放权价格均值影响较大,与价格波动无关;单个企业碳排放权总量受企业减排技术成本因子影响较大,受碳交易市场价格总量系数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祁慧博  龙飞 《资源科学》2018,40(9):1822-1830
研究控排企业的林业碳汇需求,对于引导企业科学选择减排路径与有效发挥林业碳汇抵消企业碳排放的作用而言至关重要。以控排企业为对象,将其对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机制的认知与响应统一纳入贝叶斯网络,从而揭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并从林业碳汇减排量、抵消比例、价格决定、风险承担等多个维度进行仿真。研究表明:林业碳汇需求是控排企业自身及环境因素复杂作用的动态过程;尽管在森林增汇与减排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与认可,但面对当前充裕的碳配额及不明确的林业碳汇市场预期,控排企业期望林业碳汇占CCER的比例及购买林业碳汇的意愿并不高,且倾向于林业碳汇的价格由政府主导,而风险由交易双方共担。因此,激发林业碳汇需求须在掌握控排企业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碳交易制度创新,推进排放配额管理及林业碳汇融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同时稳定企业购买林业碳汇的收益预期。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VOS viewer、CiteSpace V等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10643篇文献及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5576篇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对比,探索该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国家之间的合作研究呈现实力不均衡特征,我国研究机构与美英研究机构合作较为紧密;与国际文献相比,国内文献多从政策、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等方面展开研究,对能源消费与碳足迹追踪等角度的研究较少。最后,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碳排放权交易研究方面的短板与问题,以期为未来在该领域开展研究的学者提供指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碳交易机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分析缺乏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2009—2016年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以2013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的估计方法,通过对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省市相对于非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相对于低污染行业的企业绿色专利申请占比的变化情况,探究碳交易机制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相对于非试点省市和试点省市的低污染行业,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高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的企业的绿色专利申请比例。(2)相比于发明类绿色专利,该政策对绿色专利中的非发明类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3)相对于国有企业,该政策对试点省市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增加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科研人才引进和提高科技研发支出、提高企业资产净利润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提供一定经验支持;为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更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海洋蓝碳交易机制及其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  胡锋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187-193
通过对蓝碳相关理论一手文献的分析,明确蓝碳交易的研究进展。基于国际国内双重视角,运用归纳分析及学科交叉等方法,研究梳理国际蓝碳议题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蓝碳建设的实践历程,发现既有制度存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推进缓慢、交易各环节的市场监管及环境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等现实困境。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以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蓝碳交易市场,应当以自然科学原理、陆海统筹等理论为指引,科学控制蓝碳交易配额总量并进行初始化分配,在中央与地方蓝碳专门保护立法统筹推进保障下,通过设立专门的蓝碳基金及保险制度,引入综合性海洋蓝碳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等制度配套,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蓝碳交易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20.
张兵兵  李祎雯 《资源科学》2018,40(2):250-261
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跨境分离变得日益普遍。原来以跨境和最终产品为标准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已无法对一国贸易利益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基于传统贸易统计视角,运用竞争性投入产出法所测算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数据则会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本文运用新附加值贸易视角下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法,在考虑技术异质性情形下,对2000—2014年中日两国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再测算,结果显示:① 中国对日本是贸易逆差国,但却是隐含碳排放的顺差国;与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相比,传统贸易统计方法高估了中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② 就行业整体来看,在样本期内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被高估了约9.82亿t,进口贸易隐含碳则被高估了约3.92亿t;③ 从细分行业类别来看,在样本期内中国的采掘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属制品业是被高估最为严重的行业部门,平均被高估率高达6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