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郭丽娟  李杰  刘佳 《科研管理》2024,(1):111-122
科技服务业是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纽带,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探究科技服务业集聚如何赋能制造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服务内容,采用2008—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制造企业发明创造的高水平创新行为,对低水平创新没有显著影响。该促进作用分别受到地区技术市场发育与企业融资约束的正、负向调节效应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企业、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中低技术制造业、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从地区技术交易和转移中获益;缓解外部融资约束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共享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溢出效应。本文在企业微观层面证实了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促进效应,也为有效完善制造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杨超  黄群慧  贺俊 《科研管理》2020,41(8):142-147
中低技术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部门,与高技术产业具有不同的技术范式与发展路径。本文构建一个以创新作为中介变量的模型,以木材加工业作为中低技术产业代表,运用该产业下4个细分行业的企业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创新对中低技术制造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创新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与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位置有关,只有终端产品厂商的创新活动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盈利能力,中间产品厂商的创新活动对企业盈利能力提升有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制造业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自主研发、协同创新和非研发创新三种创新路径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引入交互项分析技术密度在两者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自主研发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高技术制造业与自主研发的交互作用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优于中低技术制造业;协同创新路径对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但中低技术制造业对协同创新与竞争力间关系的刺激作用更强;非研发创新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技术密度越高对非研发创新与竞争力间关系的刺激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4.
已有研究侧重于探索供应商如何为制造企业提升研发创新,但忽视了非研发创新的内在价值。事实上,非研发创新同样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鲜有研究探明供应链情境下非研发创新的结构与前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破解如何提升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并探明供应商为制造商带来更多的研发创新还是非研发创新。选取538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实证结果表明:(1)制造商——供应商社会资本各维度均正向影响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2)相对于研发创新,结构资本与认知资本更能提升制造企业非研发创新;而相对于非研发创新,关系资本更能提升制造企业研发创新;(3)社会资本各维度对非研发创新的各维度(产品或工艺改进、模仿创新、技术引进与市场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厘清了制造企业制造商——供应商社会资本不同维度提升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的差异性影响,为制造企业提升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提供理论解释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激活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技术学习难度增大、外部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自身演化进程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创新的必要性。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产业特征、中小企业发展路径决定了现阶段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发展路径。在技术路线方面,不断积累模块化产品领域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发挥大规模制造的成本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兴工艺对传统生产设备和制造系统进行改造和提升;组织能力方面,借助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创新平台等渠道,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整合外部前沿知识和核心技术,加快知识-技术-产品转化速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采取以生产总值增长为目的的激励机制是影响制造业开放式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取《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中经专网)统计数据库2007—2018年的数据,对我国制造业开放式科技创新与各相关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表明:地区经济增长是影响制造业开放式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城镇化率提高也对促进制造业开放式科技创新有着重要影响,人口数量增加、价格变动、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等都对制造业开放式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正相关影响。最后提出进一步扩大制造业科技创新开放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开放创新效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并加强消化吸收外部技术、提高新技术利用率等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7.
陕西、四川和重庆等西部局部地区经过国家的长期支持和发展,不仅聚集着强大的承担"国家使命"的科技资源,而且吸纳科技成果的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及军工产业较为发达,区域内国家创新能力较强.因此,这些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其国家科技能量首先在本区域释放、国家科技资源布局的区域"根植性"、技术能力的非流动性和技术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等有利条件,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化的路径,进一步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克服为科技而科技、轻科技产业化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盲目靠拢国家创新体系目标的认识误区;以体制制度创新为主导,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以大力发展地方科技为基础,提升区域吸纳利用国家科技能力等措施,建立完善其区域创新体系,深化西部大开发,带动西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外部研发机构联系能否提升企业创新?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和创新搜索理论,系统研究了外部研发机构联系、跨界搜索以及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利用270家制造企业的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与外部研发机构建立联系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跨界搜索在外部研发机构联系和企业创新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外部研发机构联系促进了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的跨界搜索,这两种知识的跨界搜索反过来增强了企业创新。研究还表明外部研发机构联系对技术知识跨界搜索的影响比对市场知识跨界搜索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面临整体竞争力偏低、关键技术缺失的困境.继续扩大技术投入,提高创新绩效是实现高技术企业向创新驱动型发展的必要途径.采用1995-2016年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数据,考察自主研发、技术改造2种不同技术投入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自主研发投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对创新绩效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改造增长相对缓慢,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不显著;同时投入自主研发与技术改造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明显大于单纯依靠自主研发投入;在各行业中,自主研发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最大,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用最小;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改造投入效果显著,其他行业技术改造投放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突破式创新对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与跨技术领域的知识重组活动密切相关。本文探究基于探索式创新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内外部机制角度解释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012——2019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45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均对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间的积极影响产生正向调节作用,但二者并未在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本文不仅为企业如何通过跨领域、跨行业技术融合提升突破式创新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企业如何从内部提升动态能力与从外部加强跨组织协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