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科技风》2016,(7)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辽宁装备工业原有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弱化。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已迫在眉睫,积极的深层次的战略转型已成为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对辽宁地区装备制造业的战略转型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对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技术产业也急需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能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影响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主要因子,对我国5个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并对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技术产业也急需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影响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主要因子,对我国五个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261家制造业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企业外部因素(数字环境、融资环境、技术环境)和内部因素(内部管理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多重联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单个因素并不会构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但自主创新能力对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普适作用;数字环境主导下资源与创新驱动型、数字环境助力下自主创新驱动型和企业内部自主创新驱动型三种组态可以促进高企业转型升级,不同组态代表着不同内外部环境下转型升级的多重实现方式,尤其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数字环境与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转型升级存在协同效应;非高企业转型升级也包含三种组态,它们均显现出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问题,再次印证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并从整合视角挖掘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外部协同机制,从而推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研究。  相似文献   

5.
普遍信任是影响“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普遍信任与“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普遍信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升“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但普遍信任对“金融-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会受到经济制度水平的约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提高也可以有效提升金融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水平。建议除了大力发展金融和产业内部的相关因素外,还可以采取提升社会普遍信任水平,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高等教育,多措并举,共同促进金融与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积建 《科技通报》2022,(4):109-115
为了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贡献率分析,以浙江省第三产业为研究对象,使用VAR模型,将劳动力数量、物质资本、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转型升级水平作为内生变量,得出结论:现阶段浙江省第三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转型升级以劳动力数量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驱动为主,以物质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驱动为辅。本研究为定量测评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贡献率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浙江省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协同学理论,针对泉州制造业的情况,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根据环境(硬、软)、行业协会、政府为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控制参量,企业、产业及产业链协同等为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序参量,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机理;并提出促进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瑾  王一辰 《科学学研究》2023,(5):807-817+853
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且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式、组合形态等决定着智能化转型升级成功与否。本文运用多案例扎根方法,归纳出市场定制、智能制造技术、互联互通、智能管理平台、研发投入和创新营销等6个影响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并探究了6个因素对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发现存在4种导致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因素组态,其中智能管理平台出现在所有4个组态之中,表明其对智能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4个因素组态中,互联互通、智能制造技术和研发投入三个核心因素之间存在着互替性关系。研究结论为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了路径参考和策略借鉴。  相似文献   

9.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测度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水平和探析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质量区域经济引领作用,意义重大。研究联合体通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带动区域产业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为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视角。选取2014-2019年我国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面板数据,基于研究联合体的视角构建涵括产业结构水平、创新驱动水平、数智赋能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寻找其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平均水平为0.470,处于中等水平;水平最高的深圳与最低的乌昌石之间的差为0.545,差距较大;东部示范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南方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平均水平为0.519远高于北方的0.3932,南北方差距明显。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表明:示范区研发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呈正相关,研发创新通过知识发现和技术创造带动示范区产业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人才支撑能力与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呈正相关,示范区通过提升人才存量进而引发“知识外溢”效应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服务能力与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呈正相关,示范区通过搭建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提供完善的保障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牵引能力对产业转型升级呈正相关,示范区通过吸引资源要素聚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开放合作能力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整体而言开放合作跟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不大。鉴于此,示范区应搭建完善的研发创新环境、打造致力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研发平台、构建研发人才体系、探索差异化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如日中天,辽宁凭借深厚的工业化底蕴和区位优势,在各级政策的鼓励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充分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央政策扶持的契机,促进传统工业产业的升级、改造、转型。打造出服务外包品牌产业,为辽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海洋经济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优化是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海洋经济是广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北部湾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对发展广西海洋经济和广西经济至关重要。广西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区域、后发等优势和一定的基础,但总体上看经济总量小,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落后,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亟需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北部湾海洋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1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是推动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企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撑。首先进行辽宁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其次研究了国内外"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再次深入研究了基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态科技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最后构建辽宁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多维度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这将对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智能化是数字经济时代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可靠手段。本文基于系统构建的智能化体系框架,测度了2010-2019年区域智能化水平,并将科技人力资源异质门槛纳入智能化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机理框架,通过构建非线性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在不同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异质门槛下智能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影响。研究表明:区域智能化水平整体偏低,存在一定发展空间,且地区差异显著。智能化对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呈现出显著的科技人力资源异质门槛效应,较低程度的科技人力资源显著抑制了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科技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并突破“临界值”,科技人力资源显著正向推动智能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即智能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呈现U型关系。研究回答了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有效利用科技人力资源实现智能化、帮助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为现有研究提供系统性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分析数字经济通过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环节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机制,采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所在27个地级市2012到2019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全局熵值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典型工业化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以及对其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利用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依旧显著。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推动典型工业化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推动产业转型速度提高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在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并不显著;数字经济对老工业城市的推动作用要高于资源型城市。基于实证结论提出数字经济助推典型工业化城市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添薪续力已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成本黏性视角,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企业成本黏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对企业成本黏性具有抑制效应,能够发挥降低成本的效果。(2)在调整成本较高和代理问题较严重的企业中,人工智能对企业成本黏性的抑制效应更显著,表明人工智能通过降低调整成本和缓解代理问题两条渠道影响企业成本黏性。(3)人工智能对企业成本黏性的抑制效应主要源自人工智能的商业应用,而人工智能研发与成本黏性没有显著关系。(4)在区分不同成本要素后,人工智能会抑制物质资源成本黏性,增加人力资源成本黏性。研究结论对于加快人工智能和实体企业的深度融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智涵  方丹  杨谨 《资源科学》2021,43(6):1178-1192
低碳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导向,在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探索道路中,降低碳排放,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其实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2004—2017年山西省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并建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对碳排放的政策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①资源型经济转型能够有效地抑制山西省碳排放量的增加。在研究时段内,受到政策冲击后山西省的碳排放仅增长89.6%,与合成控制法模拟的山西省135.5%的碳排放增长相比,共减少碳排放78944.68万t。②在政策实施后的短期内,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升级均在5%的显著水平上有效抑制了碳排放,其中环境规制发挥中介效应,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表现为直接效应。③在短期内,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促进了碳排放,从中均发挥“遮掩效应”。由此说明,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通过加强管制、产业转型等手段为山西省低碳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反思并完善有关金融发展、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本文结果有助于为山西省及更多的资源型地区经济低碳高质量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运用目标规划模型,采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进而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30个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综合效应为正;金融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明显,地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过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者互融互促,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在相关文献、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构建转型升级与智能化建设模型,在验证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模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要使智能化产品产值增长率持续增长,应将新技术引进和产学研合作外部投入要素、政府和市场等外部支撑投入要素维持在一定平衡状态下,增加技术投入比率和高技术人才内部投入要素,最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智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辽宁省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2-2016年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17家样本企业的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样本企业中只有少数达到了投入产出效率最优,大部分企业仍存在规模效率无效或纯技术效率无效,或者二者同时无效的情况。最后针对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冗余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机制。  相似文献   

20.
张有根 《未来与发展》2010,33(11):39-42,24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源,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再造生产力的助力器,经济社会发展与高职教育二元互动、共生共荣。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呈现出诸多不适应性。面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在历经跨越式的大发展之后,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如何从高等教育中分化独立、升级发展和如何由大众型向区域普及型转型发展的问题。本文提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职教育突破困境和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