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服务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活动和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活动和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与发展良好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的理论基础是服务劳动价值论、服务产品理论、“学生中心论”和“以人为本”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服务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与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德育,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钱忠久 《文教资料》2008,(21):89-90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育人过程.就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就是期待学生成长;就教育的过程而言,教育就是教师全面"塑造"的过程、"完善"和"修补"过程;就教育的环境而言,教育就是给学生发展"提供"和"创造"内外部公平和谐氛围的过程:就教师的责职而言,教育就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同时要变"管理"为"服务",从"全职保姆"到"思想引航员"的角色转换,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扭转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是"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指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在2003年教育创新国际研讨会上,“服务“、“产品“、“顾客“、“质量“、“效益“等概念在职教领域中的使用,使人耳目一新。教育学家把“教育“定义为: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也就是说,教育是改变受教育者行为方式的过程。人们往往把受教育的毕业生自然地当成这种“产品“,把学生看成可以进行“加工“的原材料、“坯子“。这种定义和认识,很难准确地把握教育机构与社会,教育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本质。职业教育的“服务“观念为透视职业教育的本质提供了—个新的视角。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机构向社会提供的有关教育与培训服务。职业学校的产品就是学校根据  相似文献   

6.
很多学生对初中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尽管对各种观点的解释从某个角度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研究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思辩层次上,而没有把德育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因此要真正揭示德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所谓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教材、教具等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不要把自己看成是灌输给学生知识的工具,而是应该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那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读了贵刊今年第3期30页《寓德育教育于专业教学中》一文,觉得标题中“德育教育”的提法欠妥,犯了严重的语法错误(属同义反复)。“德育”一词本身就表明是教育者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学生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德育教育”的提法则是把“德育”看成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混淆了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界限,把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魏东平 《教书育人》2002,(16):29-30
一、学生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上帝”,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商家捧为金科玉律,因为对商家而言,顾客就是衣食父母。可在有些学校,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买卖关系,在“为了学生,关心学生”的旗号下,依样画葫芦喊出了“学生就是上帝”的口号,这是对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商品化、庸俗化。学生不是“上帝”,教师也不是“上帝”的奴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肩负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在…  相似文献   

12.
杨荣 《上海教育》2000,(6):38-38
我校在1999年3月提出了“把德育活动的全过程还给学生”的德育原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演绎过程,把思索的空间留给学生,使教育过程涌动生命的激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活动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实践空间,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我们的实践是:  相似文献   

13.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自觉有效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集体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是深化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但令人遗憾的是,英语教学中有一种抛开思想教育,单纯进行语言教学的倾向,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就这一问题,笔者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卢春梅 《教育导刊》2002,(10):10-12
传统的德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是教师"教"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感需要和道德内化.学生由于缺少参与,缺乏深入实际的道德体验,因此对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难以唤起共鸣,以致无法从内心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陈刚 《湖北教育》2007,(8):42-43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我认为这句话是对"无痕教育"的最好注解。如何在生活化德育的大背景下在品德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和探讨关系,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抓契机,运用情境感受,强化  相似文献   

16.
德:好的品质和行为,即中化民族之美德,<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统计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广大统计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教学过程的两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角,教师、教材、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存储器",他们是能够能动地发挥自己潜能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     
<正>德育培养了学生的精气神,让学生有积极进取的力量。但不能因为德育重要,我们就将德育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那就如同空口吃盐,难以下咽。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将育人理念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享受德育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活动育人"的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就活动数量而言,小学所开展的德  相似文献   

19.
汪文刚 《班主任》2005,(12):11-11
学校德育过程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学生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由教师、学生、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这4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它们之间又存在各种矛盾关系.在学校德育过程的诸多矛盾中,有一对主要矛盾,就是教师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并且不断地将教师(社会或学校)所要求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对于我们完成德育任务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现代教育理论又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把"?"拉直的艺术. "拉"的艺术概括地说就是"引导"与"点拨"的艺术.指导学生把"?"拉直的过程中"引导"和"点拨"相辅相成,拨在导中,点在导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