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杨林》、《枕中记》和《邯郸记》的比较来考察“枕中一梦”故事情节、人物、主旨的嬗变情况以及作品间的承继因袭,从而挖掘体味作品流传嬗变后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立意相同,是唐传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但是,这两篇小说在具体的创作手法上仍存在一些差异,可以说,《南柯太守传》是对《枕中记》的演进与发展.从小说的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南柯太守传》要比《枕中记》更胜一筹,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情节更为曲折,结构安排和叙事手法更为巧妙,更具成熟小说的特点,这也体现唐人在小说创作上所作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3.
《邯郸记》这部戏剧一方面极力渲染了邯郸之地的人杰地灵,另一方面又通过卢生的波折命运,表现出赵文化中勇武任侠、放荡游冶的特点。因此,《邯郸记》不仅是黄粱梦故事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一部彰显地域文化的杰作。  相似文献   

4.
《邯郸记》是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在英译《邯郸记》的过程中,结合翻译的需要对该剧的作及背景进行了研究,以便做到“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临川四梦》对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官僚体制作了深刻的批判,在戏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四梦”中的《南柯记》和《邯郸记》的创作特点简略阐述其“梦境”描述在作品中的作用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粱一梦"的故事流传千古,从《杨林》到《枕中记》再到《邯郸记》,"黄粱一梦"的故事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三部作品所体现的人生观、"梦"的色彩、批判揭露意识和卢生形象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邯郸记》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最后一梦,也是汤显祖最后一部剧作。在这部剧作中,汤显祖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毕生的感悟,都化为满腔的悲愤、悲悯和悲凉倾注其中,使得《邯郸记》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邯郸记》是他"临川四梦"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历来评价所云仅次于《牡丹亭》的一部杰作。《邯郸记》铺写朝廷中军国大事,题材重大,它把汤显祖时代的官场现状指斥于舞台,它比历史更深刻、更富有哲理的地方在于,在全剧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表现了对官场恶情极端的抵触与激愤。作者以出评的方式逐一进行分析评述,以期全面解读这部剧作。  相似文献   

9.
江楫《芙蓉记》传奇,改编自《芙蓉屏记》,在情节结构与人物塑造上都实现了对同题小说的突破,同时剧作本身亦存在着诸如叙述节奏紊乱、人物语言失当等缺陷与失误。江楫改编得失并存、瑕不掩瑜,反映了明代传奇改编的部分共性。  相似文献   

10.
江楫《芙蓉记》传奇,改编自《芙蓉屏记》,在情节结构与人物塑造上都实现了对同题小说的突破,同时剧作本身亦存在着诸如叙述节奏紊乱、人物语言失当等缺陷与失误。江楫改编得失并存、瑕不掩瑜,反映了明代传奇改编的部分共性。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的《邯郸记》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一是多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恰当地表现人物的情感,语词清丽典雅;二是善于采用飘逸豪放的语言突出宗教主题,以及主人公卢生塞外征战的坎坷经历;三是善于使用本色自然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挚感人,生动有趣。可以说,汤显祖《邯郸记》是古典戏剧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2.
《邯郸记》是"临川四梦"中仅次于《牡丹亭》的又一杰作。在《邯郸记》中,汤显祖把他描写梦境的艺术发挥到美妙绝伦的地步:他既写出了具有哲理意味的人生之梦,也写出了带有宿命启示色彩的神秘梦境。《邯郸记》无疑是汤显祖几十年宦海生涯的总结。剧本借卢生醉生梦死的一生直接暴露与鞭笞了封建政治的黑暗与腐朽,堪称晚明时代的官场现形记。  相似文献   

13.
陈凌 《天中学刊》2012,27(6):78-81
《南柯太守传》与《枕中记》因受当时佛道思想之熏化,命意大体相同,皆述主人公于短梦之中历尽一生,最终悟得人生如梦,虚无为归,显现了浓郁的佛老思想。两文虽同以梦为载,宣扬出世,但《南柯太守传》的叙事却比《枕中记》要成熟、精密许多,在对故事主角的处理和叙事方式这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李韬瑾 《文教资料》2010,(16):22-23
《方丈记》是平安末期鸭长明所著的随笔集,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一同被誉为日本古代"三大随笔"。《方丈记》中体现出的无常观,也是日本中世文学在思想内容上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罗衫记》(即《白罗衫》)被称为"中国的《哈姆雷特》",是即墨柳腔的常演剧目。越剧《新巡按斩父》脱胎于母题《罗衫记》,两出戏的剧情有同有异,二者在人物功能实现、人物关系设定和细节处理上各有侧重。相比之下,《罗衫记》重视故事的常规性叙述,突出冤冤相报以及儒家传统女性观对女性的规约和要求,突出了戏曲的社会教化意义;《新巡按斩父》情节相对简单,剧情设计主要为"反腐廉政"的主旋律服务,强化了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马利文 《文教资料》2007,(34):58-59
《倩女离魂》作为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之一,以离魂这一特殊情节的创作成为区别于其他三大元杂剧,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元杂剧《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但又不拘泥于《离魂记》所叙述的内容,它巧妙地结合元代特有的社会思想背景,在人物塑造、情节开拓、结构关系等几个大的方面作了合理的创造,使《倩女离魂》焕发出与其他三大爱情剧迥异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智慧文学《约伯记》与古希腊经典戏剧《俄狄浦斯王》在情节结构、对话形态、人物形象等层面的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约伯记》完全符合一部经典戏剧的所有要求,是一个可与同期古希腊戏剧相比的成熟的戏剧文本。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杨林》、《枕中记》和《邯郸记》的比较来考察“枕中一梦”故事情节、人物、主旨的嬗变情况以及作品间的承继因袭,从而挖掘体味作品流传嬗变后其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牧羊记》是宋元南戏重要的剧目之一,其本事来自正史,可是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叙事方式等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材料的加工和修改,表现了独特的艺术个性。着重分析剧作中与史实的相异之处,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经典情节对同题材作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戏剧—中国古代历史剧的逻辑链中,探析南戏《牧羊记》的发展演变。给予其准确的艺术定位,明确古代历史剧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20.
明传奇《精忠记》,刻画了"忠孝节义"的岳飞形象。其中,岳飞被秦桧陷害入狱召张宪、岳云一同赴死的情节历来颇受争议,与正史记载多有不符。通过探讨传奇中岳飞形象的形成,分析传奇作者这样刻画的意图和背后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