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一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的内容列宁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十月革命后的革命实践中,对小农占多数的俄国如何巩固工农联盟,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提出过种种设想并制定了具体政策。这就是以其名著《论合作制》总其大成的农业合作化理论。合作社运动不是无产阶级的独创,它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存在和流行起来。在俄国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对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合作社的发展,作用及性质作一探讨,以更好地理解列宁提出的合作制理论的意义。二十年代初,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中央根据苏低的实际,及时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代之以新经济政策.其中在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方面,实行了合作制战略。合作社组织获得了较快发展,成为在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经济成分,并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合作社本身也具有了社会主义性质。列宁的合作制理论至今仍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先决条件,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时,列宁就提出了土地问题,废除上地私有制.起初,列宁认为“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但通过实践检验,列宁逐渐发现了共耕制的弊端,转而采取走合作社的道路.后来斯大林提出并用“铁的手腕”在全国推进了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社公主义改造闯出一条新路子,但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从宏观上说是合理的,从微观上说却是有极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促进农业的稳定增长,以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一直成为建国后事关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以马列主义合作制理论为依据,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借鉴,努力探索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不少具有创建性的思想观点。这些观点中,既有对苏联过渡时期列宁和斯大林两位苏联领导人农业合作化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其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新经济政策”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从其成效来看,效果是明显和突出的,苏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然而,列宁去世后,苏联背离了列宁的正确主张,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列宁新经济政策提出六十年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从而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延续和与时俱进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与实质,是列宁晚年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色。列宁新经济政策虽然在列宁逝世后被“斯大林模式”逐步中断了,但按列宁的本意,是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邓小平称赞列宁新经济政策是个好“思路”。新经济政策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7.
农业走向社会主义,实现集体化,具有不同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有两次飞跃。其一,列宁"新经济政策",特别是农业合作社思想,不仅第一次从实践上开始了小农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打开了社会主义农业商业化的局面。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的新形式,它把市场体制化引入集体化,开辟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新未来。  相似文献   

8.
田磊 《考试周刊》2012,(68):5-7
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29题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为引子,分别从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等书中选取材料,让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思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3)据材料三,  相似文献   

9.
列宁晚年的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在他患病期间,仍然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命运.从1922年12月至1923年3月,他口授了《论合作制》、《日记摘抄》、《论俄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五篇重要文章,同时,还口授了几封重要信件.这些文章和信件连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其它文章一起,在深刻地总结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人们所关心和应该遵循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政策和主张,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其中,列宁从战略的高度,从全面性的任务出发所论述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问题,是具有深远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还是个小生产占优势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更大胜利,必须实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23年初,列宁同志在重病中,为苏联党和各族人民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提出了改造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合作制计划。但不幸的是,列宁同志尚未来得及亲自领导这次伟大的革命实践,便与世长辞了。列宁逝世后,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开展了群众性的集体农庄运动。到1932年底,苏联全国先后建立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留下的重要政治遗产,它体现了列宁在理论上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由于复杂历史原因,包括列宁本人在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新经济政策所蕴含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没有得到深化和拓展,而后来形成的"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严重影响。认真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对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这篇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的论文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跨越论",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毛泽东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进行了一定探讨.重点落在对马克思、列宁特别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分析.文章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学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苏联这样一个农民人口占优势的国家里,怎样认识农民问题,斯大林和布哈林有着不同的看法,分析二人思想,可以预见后来党的政策及其变化,同时也可以说明三十年代初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的必然性。关于怎样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认识农民,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多数的发达国家中进行的,他们没有详尽地论述农民问题的地位以及无产阶级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面临的任务却是要在农民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肯定农民,说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由于列宁逝世过早…  相似文献   

14.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5.
关于苏联模式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制度。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管是取得的成就还是所犯的错误,都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苏联1921年春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之所以称“新”,是针对以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实际上新经济政策按列宁的话说,它比以前的政策有更多的旧内容。还在1918年,列宁就制定了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的草案。1918年3—4月列宁受中央委托写了《论当前苏维埃政权的任务》,文中就已提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建设计划。但是这个政策的实施却由于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而中断。这一非常时期要求国家集中一切力量在经济上采取  相似文献   

17.
“列宁的思路”这个提法是1985年邓小平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提出的。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所讲的“列宁的思路”是指列宁关于不发达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史学界称谓“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到1931年苏联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它是针对1918年到1920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提出的。它为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起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  相似文献   

18.
1921-1924年列宁的农业合作制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1921-1924年的新经济政策中提出了农业走合作社的道路,这是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明智之举。这一思想经过了演进过程,在苏俄具有深远影响。对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农业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农业合作制具有现实渊源,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农业的第二个飞跃,需探讨农业合作制道路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经济模式在苏联确立之必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逝世后苏联放弃了新经济政策而选择了斯大林经济模式。这一选择绝非偶然侥幸,而是众多历史因素交互作用而致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些因素体现为经典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理论的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过、国际资本主义对苏俄的危胁、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传统的影响以及列宁逝世后苏共高层领导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态度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政策(358)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过渡时期所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这种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市场,商业和货币流通的利用,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同农民的经济联盟,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和农民经济间的结合,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指出:新经济政策之基本的和有决定意义的任务,就是奠定已开始建设的新经济与千百万农民所经营的农民经济间的联合。斯大林也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市场,利用市场,来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