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痴"与"狂"是用以描述聊斋男性(特别是与狐仙鬼女发生恋情的书生)性格特征和审美气质的两大范畴.之前的相关研究多将重点放在"痴"上.由于.痴"与"狂"内涵和表征上的重叠,以及文化来源的一致,狂生形象群多被归入痴生形象群中.笔者认为,"痴"与"狂"是不可混淆的范畴,"痴生"和"狂生"在性格表征、审美意蕴和形象价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较之"痴","狂"更贴近明中叶以来的放诞士风和蒲松龄身上的疏狂潜质.  相似文献   

2.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从语言意义及文化发展来看,“狂”是个内涵丰富、极具生命力的词语,最早体现在哲学人道领域,先秦至魏晋时期,“狂”多用于人;唐宋时期广泛进入审美领域;明清尤其是晚明时期,“狂”在思想史和美学史上达到高潮。本文试将历代有关“狂”的各种论述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明确这一久被忽视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3.
“狂”范畴在中国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然而,在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和”始终被视为最高准则,“狂”通常被当做一种异端的审美风格。作为对“中和”的突破和补充, “狂”在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丰富了传统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作品四百九十一篇,为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作者以谈狐说鬼的方式,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青凤、婴宁等等,这些形象与书中奇妙动人的故事一起十分真切地赞美了人间的友谊和爱情。其中某些为读者,也为作者所喜爱的人物,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真”。这类人物中,“真”的个性有的表现为一般的真诚纯笃,有的则是经过作者夸张描写而为“狂”“痴”或天真等。它体现了作者尚真的文学观。且以《青凤》篇为例。小说中的耿去病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狂生。当狐…  相似文献   

5.
范进和孔乙己分别是《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他们都是五十多岁的老童生,都是在科举考试道上的下等读书人,他们亦痴亦狂,不断追逐功名,都想爬上“人上人”的地位,他们都是科场上的疯子,最终落得个悲哀下场。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是伟大作家蒲松龄满怀孤愤之情,倾其毕生心血为我们浇灌出的一朵浓郁古艳的奇葩。作者把他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新生力量的赞颂,以及自己的人格理想,审美情趣等,倾注在这部不朽的著作之中。以幻化的手段,为我们开创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世界,塑造出一大批独特的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中,闪耀着作者以真为美的自由人格理想的光芒。 一 怎样做人,始终是中国文化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历代哲人们不断地在文学中创设和重塑种种理想的人格模式,让人们在实践中遵循,在精神上追随。打开《聊斋》,那些重德尚义、情志专一的“痴生”、“狂生”,那些超尘脱俗,美丽多情,敢爱敢恨的神狐花魅幻成的男女主人公便从各种奇特的故事情节中纷至沓来:他们或者笑、或者闹,或者跳;或者拙,或者痴,或者狂;且虽千姿百态,却无不情意浓郁。如果我们披沙沥金,细细玩味,就会发现,这些男女主人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质朴、纯真,追求个性自由和个人幸福。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活经历,理想追求,便不难看出,作者所精心塑造的那些男女主人公,实质上是蒲松龄以真为美的自由人格理想在艺术形象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林纾在晚清学界以“狂”名著称,与林述庵及另一林某并称福建“三狂生”。林纾性格狂荡不羁,表现出不与世俗合作的态度,因此屡遭世俗的诽谤。林纾对此虽有所觉察,但狂傲之气至老仍未收敛。林纾青年时期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科举之路,有着很强的功名观念。但由于性格的孤傲、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清朝官场的黑暗,林纾追求功名之心逐渐淡薄,最终从“仕进”走向“隐退”。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9.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人格上表现出一种“狂颠”的特征,其狂颠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人”之狂颠到“仙”之狂颠的演变过程。这一人格的演变是王重阳自觉的宗教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王重阳审美人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王重阳实现了从与现实社会相对立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审美人生境界。通过王重阳“狂颠”人格与魏晋名士“狂放”人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宗教实践对于审美人格建构的独特意义及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逸”与“狂”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为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之一,探究其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可以揭示我国古代审美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特性和趋势,那就是自然人性化倾向。有人说文学是“人学”,而古代的审美当然与“人学”紧密相连。《论语》中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狂者”是指志向高远而勇于进取的人,孔子自己虽力主中庸,但对“狂”却颇为心向往之。“狂者”说话无顾忌,“古者狂也肆”(《论语》中《阳货篇》),狂者一般都隐居而未从…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滑雪爱好者分为雪迷、雪痴、雪狂三等的话,我绝对是雪狂,你问狂到什么程度?狂到把单元房卖了入股到自己喜欢的滑雪场:狂到春、夏、秋只在租来的小平房里住,而整个冬季都泡在雪山上。滑雪圈里流传的“滑雪滑成股东”说的就是我!  相似文献   

12.
廖斌 《南平师专学报》2003,22(3):70-72,75
本文从“表征形象”理论出发,通过与文学形象的比较分析,论证了公文语言具有普遍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家国形象、法制形象、雅士形象、抒情形象等四个基本表征形象。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中的"痴男"形象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和蒲松龄个人经历,解析《聊斋志异》中的“痴男”形象。“痴男”分为“情痴”、“性痴”两种,这类形象的刻画是蒲松龄走向“魔幻现实主义”的结果.他借“痴男”表现在高压统治下的黑暗封建社会里人们精神的迷惘,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存天理去人欲”的宋儒理论的否定和追求解放情欲、个性自由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荒诞美学是贯穿现代、后现代时期重要的美学形态.在主体性衰落的后现代主义时期,荒诞美学存在的合法性产生了危机.但是主体性的式微也意味着另类意义的解放,解构化的时代也彰显更自由的审美建构.荒诞在审美范畴上的否定性与客观性,审美表征上的“悖论”、“戏仿”与“不确定性”,美学形态上的平面化以及美学价值上的自由超越性产生了丰富的意义内涵.荒诞是对传统美学的反抗,更促使后现代美学历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正> 钱学森提出:在艺术里最高的层次是哲理性的艺术作品。《红楼梦》可说是一部渗透着哲理意蕴的最高层次的艺术珍品。曹雪芹以“更有情痴抱恨长”的审美情感,不仅从总体艺木框架拥抱世态人生,升腾出富有哲理性的人生品味;而且从人物群体与个体形象的生命历程上,把握人生悲剧趋向,寄寓着哲理化的人生追求;还从总体框架与形象体系的多元多合上,拢括艺术肌体,建造妙趣横生的艺术意境,烘托出浑厚多义的哲理意蕴,从而形成多  相似文献   

16.
小说单元教学任务群的教学逻辑起点,不一定非要把重点放在“群”上,也可以把重点放在“篇”上。通过“任务关联驱动”的方式,把“成名何以‘成名’”作为核心任务展开《促织》的文本细读,并将成名本应以何“成名”(现实形象)、成名最终以何“成名”(虚构形象)、成名之所以是“成名”(审美形象)三个“关联任务”作为深度阅读的思维支架,深入领略小说“真实”与“虚构”背后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而在《变形记(节选)》《窦娥冤》的视野关联中完成深度阅读的思维建构,寻求在某种层面上拓展阅读教学任务群的有效边界。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审美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体现出了“象”与“意”的融合、“静”与“观”的统一、“主”与“客”的互动。宗炳的“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理论,凝练而形象地概括出审美静观的上述特征,与审美静现在内在美学精神上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9.
意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范畴。“意境”乃“意中之境”;境生象外、境缘于情、境赖于思为其主要的审美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20.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逸”是一种人生态度与艺术审美的自由创造,而“逸”在中国画的形式审美取向上则主要体现在于对程式化的画法之逸出或超越,脱略规矩方圆,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程式,进入一种审美创造上的自由天地。“逸”虽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画的至高品格和绘画美学的一种境界追求,但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变迁,“逸”的审美批评话语在各个时代中的美学内涵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或侧重,具有一种历史性衍化迁替的话语特征。同时,“逸”的表征形态不是惟一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重新梳理研究的,厘清这种审美思想衍化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规律,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