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报业现状 西安报业目前的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一枝独秀,整体畸形。”根据慧聪国际商务信息网提供的数据:2001年上半年,《华商报》享有的广告数量,占到整个西安广告市场总量的49.84%;《西安晚报》占27.9%;《三秦都市报》占10.74%。《华商报》在两年之内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陕西报业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包括读者、发行和  相似文献   

2.
韩隽 《新闻知识》2004,(4):13-15
西安的报媒格局在全国颇有特点,最典型的便是不能以出身论英雄,最特殊的是已经初步形成了竞争的垄断趋势。无论是梳理前况分析现状还是预测态势,中心议题总绕不开一份自称“党的方面军”的《华商报》,其发展太快,势头过猛,成就了西安报纸市场的传奇神话,也在无意间影响了西安报界的跟风逐浪,使得近几年的西安报业一定程度上感性多于理性。但纵观西安市场,整个报纸发展格局并未完善,读群尚待细分和挖掘,现有报纸品种单一,广告放量也有一定潜力,各类报纸都有一定的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3.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4.
《报刊之友》2002,(3):63-63
陕西省报业广告经营工作会议于3月24日——26日在西安举行。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华商报等25家报社的领导及广告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其议题是:(1)传达3月上旬在京召开的报业广告工作委员会及中国广告协会报纸委员会会议精神;(2)就报业广告的热点和难点与省市工商广告管理部门对话;(3)交流经验,研讨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西安的报业市场上,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和《西安晚报》为代表的近十家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十分激烈。几年纷争,似乎尘埃落定,三大报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然而,三大报之间的竞争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呢?本尝试对《华商报》以在位身份与其他竞争之间的搏弈行为进  相似文献   

6.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份定位于“新闻 资讯”的综合性周报,要想像1997年的《华商报》那样成为一匹黑马已不大可能。毕竟报业市场已经从几年前的成长期进入到调整期。 《美报》要从这种环境中实现突围,就必须对市场进行确切的分析。 首先,必须了解本区域内报纸的容量是否饱和,也就是有无新办报纸的市场空间。从表面上看,西安报业市场似乎已经饱和。从几年前的价格大战到2003年的《西安晚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02,(5)
2002年3月中下旬,笔者参加了省 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和省报业协会组织的陕西报业市场调研。先后与报社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对全省报业结构、经营情况、市场竞争,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有了初步的认识。 陕西报业结构: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这次调研的报纸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党报类,如《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宝鸡日报》、《榆林日报》等;二是生活类,如《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今早报》、《西安商报》等等;三是专业  相似文献   

9.
新闻广告:媒介自身博弈的毒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良  南长森 《青年记者》2007,(12):120-121
《华商报》是在西北乃至全国都颇有公信力的都市类报纸。创业近十年来,秉承“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报业品牌”的经营理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日报对开60版、期发行量60万份,2005年广告收入突破5亿元人民币。在2005年第二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华商报》跃居第三位,是当之无愧的强势媒体。  相似文献   

10.
西安报业竞争白热化由来己久,但同质化问题同样突出。目前纵观《华商报》、《三秦都市报》和《西安晚报》,均是力挺社会新闻。这样一个现实的结果是,三家报纸的竞争主要过于集中在社会新闻领域,造成三家传媒无法确立差异化竞争,也最终无法在西安报业市场出现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硝烟弥漫的报业战场上,冲出一彪“黑马”,如成都的《华西都市报》、西安的《华商报人郑州的《大河报》、武汉的《楚天都市报》等,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以说,郑州无人不知‘十河”、成都无人不知“华西”、西安无人不知“华商”。这彪“黑马”,就是当今报界的新型晚报——都市报。都市报一问世即受到都市市民的青睐,其发行量、广告收入也扶摇直上。1995年创办的《华西都市报》,日发行量已达50万份,到1997年广告收入达8O00多万元。都市报激活了我国报业市场,引发了区域件报、Dh竞争的战火.此种现象令人深思n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一份较有影响的报纸,《华商报》的广告经营颇有成效。早在2002年,《华商报》的广告经营额就已经突破了3亿元,在全国媒体单位广告经营额前100强中排名第31位,2003年的广告收入继续增长,达3.9亿。笔以为,《华商报》广告经营的成功除了与它先进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有关之外,  相似文献   

13.
陕西华商报的办报经验和业绩经新闻出版报、《新闻战线》等报刊突出报道后,引起全国新闻界广泛瞩目。探究其发展的致胜之道,可一言以蔽之:办党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创可持续发展的报业品牌。发展报业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1997年7月1日,发行量不足2万份、负债已达上千万元的华商报迫于生存压力,依据市场环境的需要全面改版,报纸定位为:“党和人民都喜欢的市民生活报”,并响亮地提出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为办报宗旨。准确明晰的报纸定位和与此相适应的一套新颖独特的办报思路,使华商报得到了飞速发展:改版一年期…  相似文献   

14.
  卢愚 《今传媒》2007,(6):9-11
今年7月1日是《华商报》改版十周年。十年问,《华商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整合,日趋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张被公众广泛认可、社会影响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都市类报纸。集中探析这张报纸成长的历程,对仍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报业当不无益处。在《华商报》不断发展壮大的十年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物审读中心一直将其列为重点跟踪审读。近期他们又组织力量,分别从政务报道、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新闻策划等四个方面。初步总结了《华商报》的成功实践。本刊集中推出这些审读成果,作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一份礼物,奉献给《华商报》和全国新闻界的同仁,让我们共同辨析,共同分享,从《华商报》十年历程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促进我国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王中文  南长森 《今传媒》2004,(Z1):47-48
从 “ 图 文 并 重 ”到 “ 图 文 相联”,中国新闻摄影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迎来了“读图时代”,成为世界新闻摄影华文图片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如《人民日报》的华东版、《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深圳特区报》《南方日报》《华商报》等在报业竞争中以其新闻摄影的独特创新而名声大震。尤以《人民日报》华东版、《华商报》引领世界华文报纸新时尚,正如许必华所言,《华商报》摄影报道“对世界报业、对新闻照片运用的潮流把握得比较准确”。其他一些党报、晚报、都市报也不甘落后,共同演绎了中国主流…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的国内报业竞技场,“马太效应”日益显著。处于第一集团的报纸发行、广告日趋成熟,2000年,我国报纸广告经营额达135亿元,前6家占了整个报业广告市场份额的1/3,其发行量均过百万;与此同时,处于第二集团的报纸,市场份额却有不同程度的滑坡。 在上海,虽然《新民晚报》仍占据龙头老大的位置,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1999年创办的《新闻晨报》和《新闻晚报》于2000年6月和2001年4月分别改版,在短时间内成为上海报业市场第二梯队的领跑者。  相似文献   

17.
目前,报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拐点”,报纸广告所占的份额正在不同程度减少。广告是报纸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衡量一份报纸成功与否,很重要的就是看这份报纸的广告收入和经营状况。如何应对报业广告所面临的困境,笔认为:随着媒体竞争的程度逐渐加深,在广告市场竞争激烈,市场潜力渐小的情况下,开发和经营分类广告,必将成为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据慧聪国际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报纸经营总额为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收39亿,同比增长5.97%。与2004年以前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相比,2005年以来报业增幅的放缓和报业总量的增长,被许多业内人士和学者认为,报业已然遭遇“拐点”或进入“寒冬”。2005年报纸广告和发行收入占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的份额,分别是7.6%和5.6%,广告以及发行增长下滑趋势明显。新近发生的一则个案,更是为报业寒冬论增添了注脚:世界最悠久的报纸——瑞典《国内邮报》在发行362年后,已经在2007年1月2日停印。  相似文献   

19.
一、报业经济的基本运作模式 从世界新闻史上来看,现代报业是由“廉价报纸”(又称“便士报”或“大众化报纸”)的发轫而形成的。它们在报业经济上的特点是:报价低廉、发行量大、广告收入多、报纸企业化。在廉价报纸出现之前,每份报纸每年要向订户预收6—10美元,约占当时美国人均年收入的8%—10%,而一份廉价报纸的年定价则在当地人均年收入的3%以下。《纽约太阳报》是开现代产业化报纸先河的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创办人本杰明·戴在创刊号上就明确宣告:“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它的发行量,在短短6个月就两倍于其它报纸。《美国新闻史》在评论《纽约太阳报》时认为:它在创刊时的成功虽与报道有一定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廉价,拥有很大的发行量。①现代报业就是这样发展而来的,报业经济的基本运作模式也随之形成:廉价销售——扩大发行——吸引广告客户——从广告中赢取可观收入——用于报纸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20.
吴锋 《新闻前哨》2009,(10):62-64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重庆报业市场就一直硝烟弥漫:先是1995年《华西都市报》携内容优势“强行登陆”,以“敲门发行学”撬动重庆报业发行市场.引发第一轮报业大战。后是2004年《华商报》携巨资入渝创办《重庆时报》,以全新的办报风格和营销手段搅动重庆报业发行市场,引发了新一轮市场博弈。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市场搏击,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本土报纸不仅经受住了外来媒体的冲击,而且在竞争中实现了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