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三千言,其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  相似文献   

2.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3.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用特别的方式关注着国家的治理、人民的安危。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道的核心基础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精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无为"看作无所作为。老子试图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的治国效果,体现了"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的发展,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老子在宇宙、人生、政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无为"是老子思想的灵魂。它强调人们做人要坚守自己的本性,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都能处于和谐统一状态。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应遵循的总规律,道具有自身的规律,同时又时刻掌控着宇宙万物的兴衰,"道法自然"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立论基础。"无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适用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同样可以用于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5.
"无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正确地理解它,对研究老子的政治主张、哲学观点和处世态度,对把握道家学说的基本特征和嬗变规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对"无为"的具体含义,历来是见仁见智,分歧很大.视"无为"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者,固然是望文生义,失之浮浅;而将"无为"解为循客观规律而行者,亦不免有拔高老子之嫌.本文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老子》书中多次讲到的"善为",也即通过他自己所谓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以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现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6.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四十三章)。意思是说,有道的人顺其自然而不恣意妄为,潜移默化而不发号施令,但天下人很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好处。  相似文献   

7.
丘处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观,把"无为"和"有为"看作道的一体两用。他认为"有为无为一而已"、"虽有为而常无为",主张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存无为行有为",并以此为指导,把宗教修炼和涉世功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超越的宗教精神实现了普世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8.
对于老子"无为"概念的诠释主要有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和顺万物之理而不主观妄为两种代表性观点。郭象则提出,君主的"无为"是顺任万物的"自为",而万物的"自为"以"性分"为依据,也是"无为"。因此,他并不认同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的观点,所以提出"上下皆无为"的主张。郭象认为,万物"自为"则能逍遥,"无为"与"逍遥"意义一致这一点同于庄子。"性分"的主要表现是能力,万物适性的"自为"就是各当其能,这一点受到韩非的影响,也延续了"才性之辩"的思路。老子的"无为"与"自然"具有不同主体,郭象认为万物的"自然"也是"无为",这是顺着王充和河上公的思路。郭象对"无为"概念的诠释综合和发展了之前学者的思想并有创新,突破了老子对"无为"主体的限定,赋予了"无为"概念以新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无为"与无为教育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什么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呢?下面这个例子或许能说明:一次,邓小平在某百货商场为孙子买了两打铅笔和两打橡皮,并对营业员解释说:"铅笔是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的,橡皮是让他们改错的。"实际上,他用铅笔和橡皮说明了老子所说的"损益"的道理。很多人对老子  相似文献   

10.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其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对提高学校管理质量、促进小学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不揣浅陋,实例探讨小学管理中的"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他的《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青睐。无为、道法自然、柔弱不争、心若空谷、自然无为、致虚守静、清心寡欲、返璞归真,等等一系列的探讨治国、自然、修身和生态等方面的思想,其中"无为"是"道"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对老子"道"的最好阐释。它要求我们做人要坚守自己的本性,做事要遵守一定的规律,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都能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当然,树立一种超然的忘我的境界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老子还认为要想达到"无不为"的境界,我们不能带有个人的偏见去看待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12.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又说:"无为即自然。"他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同样庄子也认为"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一个人做到无为,也就达到了无不为。  相似文献   

13.
徐佳 《考试周刊》2010,(15):36-36
“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几千年来被无数人视为“消极”的代名词。“无为”源于“道”.是顺应天道自然法则的产物,老子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有为。本文试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揭示其“无为”实则“无不为”的人生法则.并探讨其“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以"无为"为核心观点,把"柔弱"看做生命存在的方式。"无为"思想以及"道"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反者道之动"入手,解读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沉思考,进而阐释"无为而为""以柔胜刚"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4,(A3):29-30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把"无为而治"的理念放在语文教学中有它的广阔舞台。教师可以把"无为而治"的思想演变为"无为而教"。教师把主导力量化为无形,"无为"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则从旁进行指导。但"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教师"无为"是为了学生"有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17.
一些学者认为“无为”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一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基本精神是保障事物的自然发展,“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有机统 一。“无为”思想从政治、功利、美善和生态不同层面充分展示了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试析老子“道“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老子的思想基础。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体;"道"指规律性;"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成与败,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建立的以“道”为本位的学说,强调“自然无为”,然其旨归在于通达“无不为”之境界。老子这一思想在不自觉中暗合了审美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品质。老子提倡之“无为”精神符合审美心胸的特点,而其终极目标“无不为”之境界则又暗合于审美体验的最高理想。因此从美学角度讲,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与审美精神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