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龙 《成才之路》2013,(32):24-24
德育的重要作用,自古到今,概无异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  相似文献   

2.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司马光《才德论》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博士生导师隋允康教授  相似文献   

3.
正刚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报道:江西抚州杀师嫌犯上海自首。嫌犯所在的江西临川二中以"管理严、教风良、学风好、校风优、质量高"而闻名省内外。一个高三学生因上课玩手机,班主任老师说了他两句,就要了老师的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这是教育的悲哀!这正应了老教育家斯霞的"三品"之说,即"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也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其短短数语,精辟地阐述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和"有才无德"的危险性.然而,现行的中学教育以考试为重,在重才轻德的心理影响下,使得学校教育与德育渐...  相似文献   

5.
张炳妹 《考试周刊》2010,(2):155-156
“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德皆备谓之圣人;才德皆失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14页。  相似文献   

6.
以"重德轻才"为倾向的儒家女性才德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呈现出复杂面貌。班昭《女诫》首次将女性才德并论,虽轻才但却并不贬才抑才。王相之母刘氏《女范捷录》以有德之才和无德之才的利弊区分,驳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谚,试图将女性才德关系再次恢复至早期儒家标准。薛绍微《训女诗》(十首)则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理性辨析晚清"女学"运动中的"重才轻德"思想,倡导"才德并举",女性才德建构也由"才女"上升至与儒家"君子"相接近的"巾帼儒生"。  相似文献   

7.
谈新课程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千多年前,史学家司马光对人的德才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与才华相比,人的道德品质是第一位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从小教育和培养。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那么,当前学校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德育工作呢?一、德育工作重在“导”而不在“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校德育则是“己所欲,施于人”。有人把学校德育比喻成“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往往在德育量化管理制度上下…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的用人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了“三晋灭智伯”的历史经验,春秋末期,智伯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但他恃才骄霸,贪欲无已,最后被赵、魏、韩三家所灭。司马光由此得出教训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并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将人划分为四类:“才德全尽谓之...  相似文献   

9.
古人说过:“德者,才之帅也,有德有才,谓之圣人;有德无才,谓之君子;有才无德,谓之小人;无才无德,谓之庸人。”可见,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圣人、君子、小人、庸人的重要尺度。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世纪,各个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秘人员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既要有乐观、自信、冷静、平衡的心态,同时又要具有相当的品德素养。文章围绕文秘人员的品德素养,阐明了文秘人员应具备品德素养的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版本相比,郭店楚简《老子》甲编"为亡为"章缺少了"报怨以德……故终无难"一段文字。这并非由漏抄或注文掺入导致,而是另有原因。由于老子"报怨以德"的理念与儒家思想冲突,楚简《老子》的编选者作为儒家后学,故将此句删去;与此同时,编选者又根据行文的需要,裁掉"报怨以德"之后的一段话,并对剩余文字进行整合拼接。在经过删改后,"为亡为"章的主题思想和表意结构都发生了逆转。类似上述的改动,在整部楚简《老子》中留下许多蛛丝马迹,以至于可以视作其"儒家化"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伪君子篇     
伪君子之居乡而假愿者,即孔子所谓之乡愿①。人之为伪,不必居乡,凡率土之滨皆可居。人之行诈,不仅假愿,凡君子之德皆可假。然必假君子之德以行诈,始谓之伪。故总名之曰:伪君子,从广义也。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古代地图的起源在远古的中国,就流传着地图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龙马负图"和"史皇作图"的传说。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山海经》是源于禹所铸的九鼎。杨慎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九鼎上的地图就是历史上所言的山海图,而对地图的说明就是《山海经》。他在《山海经补注》中写道:"则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日〈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然图与经存。"夏禹铸造过九个鼎,鼎上各有不同地区的山川、草  相似文献   

13.
王会珍 《文教资料》2009,(23):14-16
元春是红楼梦中出场比较少的十二钗之一,但她在全书的作用不容忽视,她从一介女史,而终为贤德妃,就是因为她是封建女子贤孝才德的典范,本文即从贤、孝、才、德四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南宋永康学派的陈亮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功利德论:反对理学空谈道德性命之说,肯定道德的功利性。在伦理层面上,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提倡才德并美、济时达务的理想人格;在政治层面上.主张德化为本,杂王霸、会事功的富国强兵之说。陈亮的功利德论在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全面理解道德的内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开展"思想好、作风好、形象好、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三好一强"活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形式;培养"才德识健"人才,是党的教育方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把二者统一起来,通过认真开展"三好一强"活动,提高高校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是造就一支优秀的教职工队伍的需要,也是高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加快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才德识健"人才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与妻卢氏情深意笃,卢氏因难产而亡,他写了许多感情真挚、灼人肺腑的悼亡词。在中国悼亡词史上,留下了最为厚重的一笔。但学界对于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范围,一直存有多种争论。对纳兰性德悼亡词进行比较分析后,认定为27首,以词序中有无直接表白"悼亡"之意把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分为两类,对这两类词作的艺术特色分析来追问纳兰性德创作悼亡词作的情由。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云:“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是啊,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那纵有渊才何用?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过于“市场化”的专业教育,导致的德育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不仅深思:如何把“立德树人”与高职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呢?  相似文献   

18.
《洪范》是不是西周时代的作品,我不是考据家,故在这里不做考证的工作。但“五行说”确不始于西周,在虞夏之际就已出现了。如果不相信,请看《左传》所引的《夏书》。“《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左传》文七年)由此可证,“五行说”是始于虞夏之际,并不是始于西周,两者不同之点,则《夏书》谓之六府,而《洪范》谓之五行,实质是一样的,因为土产谷,土谷相连,故举水、火、金、木、土而兼及谷,谓之六府。这是“五行说”最早的提法。现在通行的古文《尚书》,可能依据上引《夏书》加以改写,编入《大禹谟》。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9,(2):101-104
《孟子》首章"万取千焉,千取百焉"应遵从传统解释,意为从万中取得一千,从千中取得一百。"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一语,据廖平校订,当为"王者之迹熄而诗作,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语,据宋王元泽所见《孟子》古本,当作"尽信书则不如无为书"。  相似文献   

20.
旧时谴责恃宠而败坏国家的女性为"祸水"."祸水"一词出典于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   <汉语大词典>"祸水"条云:   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汉成帝)使樊蟋进合德(赵飞燕妹)……宣帝时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在帝後唾日:‘此祸水也,灭火必矣!'"据五行家说,汉以火德而兴,此谓合德得宠将使汉亡,如水之灭火.后因以"祸水"称惑人败事的女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