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早期话剧移植前后,整个东方戏剧舞台对这种西方的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引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话剧移植虽然以西方戏剧为旨归,但却是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具有间接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由被动到主动--论中国早期话剧移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早期话剧移植前后,整个东方的戏剧舞台都对西方的这种艺术进行了引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早期话剧的移植,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移植转变过程。本文从文化接受与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着手,试图把握话剧及文化移植的某些规律,认识话剧移植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成功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话剧发展至30年代期待成就的现代话剧艺术出现的时代要求使然;二是南开新剧团和张蓬春对曹禺的影响和培育;三是曹禺在借鉴学习外国戏剧技巧的同时坚持独立创作。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成功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话剧发展至30年代期待成熟的现代话剧艺术出现的时代要求使然;二是南开新剧团和张蓬春对曹禺的影响和培育;三是曹禺在借鉴学习外国戏剧技巧的同时坚持独立创作.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过程中 ,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 ,经常发生文化误读现象 ,“话剧”这一称谓正是中国对于不同于自身戏剧特征的西方戏剧艺术的误读。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早期话剧在对西方戏剧的接受中产生的种种误读现象 ,从而把握早期话剧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6.
早期话剧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文明戏”。对其是否移植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有分歧,现在已基本趋于认同,早期话剧是与中国传统戏曲不同性质的西方戏剧形式在中国的移植。本文试图对各家的研究作一综述,对早期话剧的移植属性给予确认。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话剧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明戏。本从化接受的视角,探讨了早期话剧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大众的关系,揭示了艺术移植及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民族化审美积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名剧作家群中,曹禺以其对外国戏剧敢于借鉴、善于借鉴而著称。他创作戏剧《日出》时对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的《三姊妹》进行了多方面的借鉴,其中对《三姊妹》剧中契诃夫式的“生活化的散文诗体”结构和悲喜剧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借鉴更为突出。曹禺这种因借鉴外国戏剧而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成功,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阅读要点] 1、明确单元特点我国古代没有话剧,均为戏曲。由“五四”时期发展起来的现代和当代戏剧,其主体为话剧。话剧发展到三四十年代已达到高潮,出现了像《雷雨》这样的佳作。新中国成立后,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更是赢得了戏剧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又有话剧《茶馆》、《关汉卿》等优秀作品问世。外国戏剧源远流长。最早兴起的是古希腊戏剧,至文艺复兴以及19世纪,欧洲戏剧创作先后出现过高潮,产生了世界级的大师,如莎士比亚、易卜生等。外国戏剧对中国话剧的诞生、发展,都曾起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直致力于西方戏剧的介绍和研究。紧密联系中国戏剧运动的现实,注重研究的当代性、尝试比较戏剧的方法、注重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强调戏剧的民族特色,是其早期西方戏剧研究的特色,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话剧的历史不长,它是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兴起,在“五四”运动倡导的新文化潮流中发展的.早期话剧在接受西方近代话剧影响的同时,逐渐确立了它的文学地位和艺术地位,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发展可谓盛况空前.建国后17年中,话剧创作即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戏剧艺术虽然在十年动乱中蒙受了巨大灾难,话剧仅仅成为冷落文坛的点缀.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早期话剧运动(1899—1918)是由众多艺术团体组成的一个崭新的戏剧运动。这些艺术团体基本上都采用了西方话剧的艺术形式,但在表演和剧作等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别,大致形成了四大流派。本文仅就此述略。  相似文献   

14.
王洪亮 《考试周刊》2010,(23):30-31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15.
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其创作的话剧凸显时代氛围的同时又能表达出温馨、轻柔的浪漫韵致,在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中国民族传统戏剧文化为蓝本,结合西方文化的戏剧精华进行创作,实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融合。本文以其独幕剧作品《咖啡店之一夜》为例,对其话剧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话剧在其诞生之初走了一条“东方路线”。日本在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扮演了“启蒙导师”的角色,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日本新派剧和新剧,是西方戏剧输入中国的“载体”和“介质”。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派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方向,而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剧,则又拉近了与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距离。这就是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借鉴西方戏剧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第十三章 话剧艺术的成熟 三十年代话剧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一,出现了戏剧运动的高潮;二,话剧创作艺术达到了成熟的地步——曹禺的《雷雨》、《日出》相继问世。 左翼戏剧运动概况:这里包括了解上海艺术剧社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的时间、戏剧主张、口号,还有主要组织者和发展情况。 话剧界在二八年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影响下,提出了戏剧要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提出了建立“新兴戏剧”(即“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改编作为一种获取题材的创作方式,在中外戏剧史上都有着各自民族的传统。但在中国话剧史上,改编外国戏剧却远远超出了一般创作学上的意义。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心,进步的话剧工作者在改编时都尽力灌注现实的感受,从而使作品成为作者戟刺社会的投枪。这种特点在抗日战争时期,“孤岛”及完全沦陷后的上海戏剧舞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险恶的政治环境的限制,既然取材于抗日现实进行创作比较困难,那么改编外国戏剧名著不仅可以满足当时众多戏剧团体演出需要大量剧本的境  相似文献   

20.
李健吾,中国现代文坛的"多面手",创作领域涉及小说、戏剧、散文、文学评论、翻译及法国文学研究等,尤其是在戏剧方面成绩斐然。他一生创作和改编了40多部剧作,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十年代中期到解放前是李健吾戏剧创作的成熟期,这期间他创作了一大批代表他艺术成就的戏剧作品,并改编了莎士比亚等外国名家的许多剧作。他的作品描写现实,探究人性,表现人物性格,努力实现戏剧本土化,字里行间表现出他的细腻真情。李健吾成熟期的戏剧创作思想意蕴丰富,散发出他所独有的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