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闽南方言语气词系统很有特色。一是继承了古汉语的部分语气词;二是有一些语气词与普通话同源,但用法、语气却有所不同;三是拥有句首语气词,保留了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四是不仅句末,而且在句首都有语气词连用的现象。文章在对闽南方言语气词的系统和特征概括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句末语气词进行逐一的解析,并就语气词的形成、分布和演变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2.
句尾语气词"也”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表示静态的肯定和判断.近代汉语中"也”的使用范围扩大,增加了表事态变动的新功能.<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不仅保留着它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而且具备了与语气词"了”相同的表示事态变化的功能.这时的语气词"也”已经基本上兼并了古汉语语气词"矣”的用法,成为了使用最普遍,用法最灵活的表示事态变化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相比较,有其特殊的格式。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必须用判断词“是”,它同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判断宾语;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充当谓语。(一)判断句的格式一、用语气词“者”、“也”表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又可分为三种。1.主语后边用语气词“者”表提顿,谓语后边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译  相似文献   

4.
以"粤"为例,考察"粤"作句首语气词出现过的文献及其年代,试图探讨古汉语句首语气词消失的年代及其原因;通过了解汉语语气词的本质,以类型学的眼光看待古代汉语的这一特殊现象,对语言的共性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虚词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关,而在虚词中,语气词又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古文观止》选自《左传》的三十四篇短文就用了四百多个语气词,虽然这些语气词的功用各各不同,但它们都是"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许多语法书都力求对语气词的功用进行科学的归纳,但各家说法不一。如王力先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它分为四类,南开大学编写的《古汉语读本》分为七类,张世禄先生的《古代汉语》分为六类。总结各家之说,较统一的认为语气词一般有以下几种功用: 1.表示陈述语气。 表示这种语气的主要有"也"和"矣"。这种句子是直接叙述一…  相似文献   

6.
“了”字在古汉语中没有书面的运用,现代汉语则作为时态助词和语气词出现在书面和口语里,它的用途粗略归纳下列几种.  相似文献   

7.
鄂东南方言处于官话、赣语和湘语三大方言交换地带,方言呈现出边缘地带与过渡地带特色.常用的语气词"啊"不仅可以用在句尾、句中,也可以用在句首,通过与其前后成分的重音配合使用,既可以表示功能语气又能强化意志语气."啊"作为鄂东南地区的句首语气词应是古汉语的流传,是叹词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向后面语句靠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作代词和作语气词,是“其”的两种主要功用,而且有时两者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也相同,这样就给学习古汉语的人带来了困难。譬如,范仲淹的名句“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中的“其”,有人看作语气词,有人看作代词,莫衷一是。那么,究竟该怎样来辨识代词“其”和语气词“其”呢?下面提出五种方法以供参考。一、当“其”位于句首,它后面的动词宾语通过复指代词“之”提前时,这个“其”为语气词。如:①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相似文献   

9.
“也者”式与“者也”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形式,但二者用法差异很大。弄清它们的用法,对阅读古书,准确理解文意,不无裨益。 一、“也者” 在“也者”式中,“也”与“者”均为语气词,属语气词的连用。我们知道,作为语气词,“也”字用于单句或复句的内部,表“顿宕”语气;“者”字用于单句或复句的内部,表“提顿”语气。二者连用,以加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10.
商丘方言中,没有疑问语气词"吗"。在表示是非问(包括反复问和选择问)时,一般是用"VPneg"句式,这与普通话差别很大。而"VP-neg"句式是一种在古汉语中广泛存在的疑问句的特殊形式,也是正反问(反复问)向是非问演变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语气词"麽"(吗),文章从"普—方—古"角度描写分析了这一方言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1.
读了一九七九第四期《“了”字的几种用法》后,有点异议,略微谈谈.该文一开头就对“了”字的用法作了一个结语.“‘了’字在古汉语中没有书面的运用,现代汉语则作为时态助词和语气词出现在书面和口语里,…….”  相似文献   

12.
疑问句是指在古汉语中借疑问词和否定词而发出疑问的句子。按发出疑问的手段,疑问句分为: 1.借疑问代词发出疑问的疑问句。这些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wū)等。如: 何不试之以足? 2.借疑问语气词发出疑问的疑问句。这些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欤、邪、耶等。如:  相似文献   

13.
“焉”字处在古汉语句子的末尾,是兼词呢,还是纯粹的语气词呢?笔者想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明清学者,近今专家,皆训句尾“焉”字为兼词。象杨树达、王力、杨伯峻、郭锡良、韩峥嵘诸先生,都明确指出、古汉语句末尾的“焉”字是兼词。而《辞源》、《辞海》等辞书,亦因近人旧  相似文献   

14.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语言学理论的“教”与“学”面,临着诸多困难。实践证明,在古代汉语的教学中适当地结合、融入一些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古汉语语气词的发音特征可以补充和完善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理论,同义词的问题和一些语音演变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和理解马尔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古汉语中一些语法现象的形成则证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共时角度细致描写了漳州方言连词“抑”及其组合结构“抑x”的逻辑语义功能。从历时角度指出连词“抑”来源于古汉语,由副词“抑”虚化而来,在语法化过程中,句法条件起主要作用,主观化起辅助推动作用。此外还探讨了连词“抑”虚化为语气词或者消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何以……为”是古汉语中.袁示反问的固定结构,由“以……为何”句式发展而来,其中“何”是疑问代词(或称语气副词)作状语;“以”是动词或助动词,语义较复杂;“为”经常出现于句末,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的时间不可一刀切。  相似文献   

17.
"有-无"句在闽南方言口语中很常用。"有"和"无"分别作为助词、形容词和语气词,在不同句型中体现出不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同时它与古汉语之间存在着历史联系,这种联系在作为语言活化石的闽南方言中保留得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8.
一、“为”的用法及意义“为”在古汉语中是个具有重要语法功能的词语,含义非常广泛,随上下文的不同,而附有临时意义。在《鸿门宴》中它有三种用法,有的作动词,有的作介词,有的作语气词。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意,现将其一一归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力先生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了大半个世纪,巨著纷呈,成就斐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十分宝贵的财富。笔者对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即时常从先生的著作里获得教益。然而,在学习王力先生的著作时,我也偶或发现先生的立论未必都十分精当,其中如其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汉语语气词“春秋发生说”就似可商榷。于此笔者谨略陈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学界对《左传·鞌之战》“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中“自今”一语的解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考之于语言事实,此“自今”当为“从今以后”之义,整个句子当为因果倒装的感叹句,句末“乎”字当为感叹语气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