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清人王夫予在他的《■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诗学观点,它几乎概括了自北宋欧阳修撰写《六一诗话》以来许多诗论著作中关于诗的基本观念。渚如“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六一诗话》),“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胡应鳞《诗薮》),“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柏背”(谢榛《四溟诗话》),等等,都强调了景和情的密切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看做是诗的根本。如果我们翻开浩似烟云的中国古典诗歌卷帙,也不难发现,凡是烩炙人口的佳作,确实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诗歌的正确认识,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分别从文本批评和审美批评的不同的批评视角提出“可解、不可解、不必解”批评话语,并在实践中实现两种不同批评形态的整合,对明后期诗歌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谢榛在《诗家直说》里提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一说之后,有人赞同或与他的观点一致。叶燮在《原诗》里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马里翼以“善观诗者,亦自不求甚解”作为“不必解”的依据。吴雷发在《说诗营蒯》里认为,有些诗“宜细参,不得强解”。因为,  相似文献   

4.
一、情景交融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四溟诗话》)。自然之景本是无情  相似文献   

5.
王义挺 《语文知识》2014,(10):30-31
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不仅十分讲究形式美、形象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还十分推崇含蓄美。因为我国历代诗学评论家都主张辞约而意丰、语忌直而贵曲、含蓄而有味的创作原则。明代谢榛曾言:诗歌创作,“妙在含糊,放见作手,譬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四溟诗话》)清代叶燮也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清人张谦宜也说:“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  相似文献   

6.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用很大篇幅比较前人句法用意的异同优劣,谈其用心、机轴,他的用意在于指导创作,由于谢榛的“诗法“多结合古人作品而谈,对古代作家作品分析恰当,用以指导审美鉴赏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7.
据李庆立先生《谢榛全集校笺》统计,谢榛现存2553首诗,但一直以来,大家对谢榛的关注更多集中于他的《四溟诗话》,对其诗歌创作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与其在明代诗坛的地位极不相称。其诗歌创作,早期激昂慷慨、壮直苍健,又不乏清妙明达、俊亮雅致;晚年诗风渐转萧瑟凄凉、低沉清苦。这和诗人一生的遭际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8.
《四溟诗话》是谢榛的诗论专著,该书著录了他的诗学思想。在诗论中,谢榛继承前七子诗学传统,主张以声律为核心,彪炳“盛唐声韵”,重声韵的和谐,抑扬中度,推盛唐诗歌虚实字之妙;在诗歌创作和品评标准上则讲求妙在“含糊”,追求“镜花水月”的含蓄蕴藉之境,实开启了神韵的审美旨趣;以前七子格调为准绳,创作上提倡“妙悟”,谢榛继承严羽诗学而创新。他的“妙悟”是一种“渐悟”,并注重体悟盛唐诗作的“神气”和“精华”,以“妙悟”人“格调”,形成一种“活法”,对前七子的格调有所修正。  相似文献   

9.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里曾引用唐代三位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和司空(目暑)的同一题材诗让人比较。韦诗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诗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诗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明眼人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司空(目暑)的诗别有一番情味。它采用以景寓情的表现手法,比起直说“已秋”、“将老”显得含蓄,耐人咀嚼。这实际上是在进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0.
留余韵是文章结尾的一种结构技法。清代顾龙振在《诗学指南》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无回。”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中也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里的“高山放石”、“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诗的结尾要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这是诗中的“留余韵”,也同样适用于短篇小说的结尾。 短篇小说留余韵常见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11.
谢榛的《四溟诗话》在明前后七子的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他论诗家一样,他也主张"格调论",但与他人的剽窃、蹈袭、模拟不同,他主张贵有新意。他推崇古人,但不迷信古人,在主张"格调论"的同时,他看到了"诗贵性灵"之处。谢榛在格调论的同时,主要在尊唐抑宋、格调的新奇,以及格调内容的丰富与开拓上下工夫,他认为诗要格调好,首先要"神来气来",这样才能"豪健无敌"。谢榛认为好的格调是要辨拙巧、明虚实,齐长短,展气象的。  相似文献   

12.
严羽的《沧浪诗话》以其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成为影响后世最大的一部诗话,对明代诗论的影响尤为直接。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即表现出对《沧浪诗话》的明显继承与发展,具体表现在:宗法汉魏晋盛唐,推崇复古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认同妙悟说法;遵守相似的原则,各具诗法观点;依托创作,附带实例。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评论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诗辨》中曾这样评论盛唐诗人的作品:“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注:混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明人谢榛的《四溟诗话》亦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也就是说,文章的结尾要有丰富深厚的内容,经得起咀嚼,能启发读者想象和思考,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止”的境地。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清音有余”,意即真正感人的作品,其结尾往往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含蓄之美。  相似文献   

14.
谢榛诗法论     
谢榛的《四溟诗话》在诗歌创作的命意、篇法、字法等诸多方面有着卓尔不群的见解,为中国古代诗歌诗法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性灵"是《随园诗话》选诗论诗的标准,也是袁枚美学思想的核心。实际上一部《随园诗话》还有一个"清"字被袁枚屡屡提及,见诸《随园诗话》及其《补遗》始终,并可细分为清妙、清绝、清老等21类,其使用频率、界定之细是高于"性灵"的,这表明"清"既是《随园诗话》选诗论诗的又一个标准,又是袁枚诗歌美学思想一个核心点。"清"是把握和理解《随园诗话》意旨、袁枚诗歌美学思想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正>"无理而妙"是鉴赏诗词时经常遇到的一个术语,"无理"是赋予文学张力的手法,"妙"是因手法运用而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可谓词短意丰。何为"无理而妙"?谢榛《四溟诗话》中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道出诗歌阅读体验的美妙:或因篇而异,或因人而异,亦因时而异,无常式常法可循。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难以用常情、常法的方式去理解的内容,这种违背"常"式的创作形式,不但没有因其异常被批评,反而产生出"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8.
谢榛诗学批评的系统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榛,《明史》卷九十九.卷二八七,列传一七五皆有记载.言李攀龙、王世贞辈“称诗指要,实自榛发也。”其有《四溟山人集》二十卷,诗四卷并《诗家直说》四卷留世,本试图通过《诗家直说》来阐述谢榛对诗歌的发生、本质、艺术构思、鉴赏等问题的系统观点,以期勾勒出谢’榛的诗学批评架构。  相似文献   

19.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优秀诗人。由于“四人帮”的迫害,正值盛年他便离开了人间,但是他所留下的诗作却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宝库。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有干无叶,是枯木也;有肉无骨是夏虫也,这里“干”“骨”指的是诗的思想内容,“叶”“肉”指的是诗的形式,也就是形象性、艺术性。这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必须在作品  相似文献   

20.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课堂教学也需如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清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对新课导人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