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比例原则近年来在公法领域得到发展和完善,它不是宪法明文规定的一项法律原则,而是通过判例在司法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比例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三项子原则,主要作为违宪审查标准在宪法中得以适用。从研究美国违宪审查判例出发,探讨宪法视野中的比例原则。在我国宪法中引入比例原则,对完善我国宪政体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宪政文化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是深深植根于西方宪政国家的。回首中国百年来的宪政史,就不得不反思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进路。文章从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进路着手,从中反思中国宪政文化的发展,以求得中国宪政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3.
比例原则近年来在公法领域得到发展和完善,它不是宪法明文规定的一项法律原则,而是通过判例在司法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比例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三项子原则,主要作为违宪审查标准在宪法中得以适用.本文从研究美国违宪审查判例出发,探讨宪法视野中的比例原则。在我国宪法中引入比例原则,对完善我国宪政体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商判例制度之建立——判例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英美判例法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判例法的借鉴意义,在阐述中国建立民商判例制度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民商判例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悠久的判例法传统至少具有以下特征:创制主体从多元走向统一、经历了从主导地位走向辅助地位再走向主导地位的过程,强制力和说服力长期并存。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历史性的启示:一是判例的创制权应该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二是应该确定判例法的辅助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更不是并行地位;三是我国判例应包括强制性效力的判例和说服性效力的判例两种。  相似文献   

6.
宪政文化因宪政活动而形成,含宪政制度文化、宪政组织文化、宪政意识文化等。当代中国宪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市民社会、宪政制度、宪政意识等方面建设当代中国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7.
将“宪政之母”—英国的宪政制度与我国的宪政制度从历史的演进、基本内涵和基本框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虽然中国宪政发展模式是外来的,但并不是对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宪政制度简单的移植, 我们有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体系。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判例法是中国传统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判例法传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它是由制定法的超稳定性、儒家思想法律化和判例法本身固有的优点几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和英美法系不同,中国的判例法从属于制定法,并通过国家立法机关认定的方式.实现向制定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舶自西方的宪政,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各有不同。究其根源,是历史语境与价值观博弈的结果。深挖中国历史上宪政内涵的嬗变之因,才能深刻解读今天宪政实践的实质、路径、问题的解决,也才能为中国未来宪政的发展增添理论与实践价值;中国当下政制,是中国近代以来宪政运行最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最富理性的政治实践,它从宪法、宪政制度、路径选择、逻辑起点与焦点问题等多方入手,是渐进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宪政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宪法宪政精神缺失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政治学和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只有当宪法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与宪政的精神要义,即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相一致时,宪政的实现才成为可能.然而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的精神要义总体背离,基本成了确认军阀独裁合法化的工具.反思近代中国宪法缺失宪政精神要义的表现和原因对于当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实现宪政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动力来源的角度来说,宪政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内源型、外发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我国的宪政现代化在不同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虽然中国宪政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于清末,但纯粹的外力冲击只会产生“纸上宪法”,不可能产生宪政,因而五四宪法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起点,内源和外发的混合将促进我国宪政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宪政”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百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诉求。但关于什么是宪政,什么是社会主义宪政,学术界有很多定义。本文认为,尽管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宪政的概念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说明,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内涵的分析应该放入中国社会主义这个语境中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社会资本传统厚重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的宪政文明逃不开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环境。有些社会资本可以促进现代宪政文明建设,有些却不可以,甚至会阻碍它,因此对社会资本传统既要继承,更要超越。以自由主义为思路的宪政设计路向不符合中国的社会资本形态,中国的宪政之路在于社会主义民主宪政,这种宪政的建设方案允许精英民主甚至威权成分的残留,当然这是一种过程性质的。中国民主宪政函数中的民主将从中国的“重民”和人们之间的互惠、信任、自治传统中生发。  相似文献   

16.
从春秋到秦汉,法律样式经过了从判例法到成文法再到判例法加成文法的混合法过程。混合法在汉代的确立,奠定了判例法在汉代隶属于成文法、与成文法并行不悖的地位。判例法的使用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适应了中国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加快了儒家道德的法律化。判例快速发展的同时,统治者没有协调好成文法与判例法的关系,又为司法官吏徇私舞弊开了方便之门,这些得失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判例法的概念入手,分析其在法律制度中的优越性,通过梳理我国判例法制度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总结出建立合理的判例法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消除传统制定法模式下的立法及司法解释的固有弊端,以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开始的,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宪政一次次擦肩而过。今天,我们又站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走宪政之路。因此我们应积极培育中国的宪政文化,为宪政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宪政建设提供政治基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为宪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清末、民国宪政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从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发展道路.中国宪政建设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高级政权组织形式.人大监督的实质,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政的首要目标,使中国宪政有了最高价值内涵.以人为本是中国语境下的人权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从古典宪政的力求避免暴政,到限制政府白由裁量的依法治理,到用经济社会力量限制政府权力,再到社会选择理论,传统宪政的发展走入了两难境地。新宪政论从两个向度回应:一是在理论上倡导有限而负责的政府,二是制度设计上要求一个不同于彻底参与式民主与讨价还价式审议民主的政治制度。用新宪政的观点来看待中国,一方面,传统宪政的限权对中国依然有意义;另一方面,培育公民社会是一个有效的落实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