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父母必读》2011,(9):22-32
让孩子做喜欢的事,他就能专注而持续;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更容易培养出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做喜欢的事,他就能成为他自己。而成为他自己,就意味着成功和幸福。  相似文献   

2.
成功能给孩子带来喜悦,能给孩子增长信心、勇气,能给孩子增加克服困难的毅力。所以家长不要给孩子做相对于他太难的事,太难就不容易有所成就,孩子就容易灰心,下次不肯再做了。反之,给孩子的事不是很难,经过努力能够做到,这样他就有信心了。成功越多,自信力越强,自信力越强,就更容易取得成功。做家长的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不断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刘强 《山东教育》2003,(27):63-63
瑞士人不喂孩子吃饭瑞士人是不喂孩子吃饭的,孩子若是饿了,他自己会吃的。对于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语言上的鼓励,或者在行动上给予暗示与支持,大人不强行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否则的话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由于个性受压抑,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做别人没做的事。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又怎么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呢?瑞士人强调孩子的自主行为。不过于强调纪律,如坐要坐挺,站队要成直线等等。她们倡导孩子独立自由地玩耍,而不过多地限制和控制孩子们的行…  相似文献   

4.
一、鼓励孩子富于冒险精神。如果你希望孩子自信,那么,就让他为了成功而锻炼。鼓励他去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应让孩子记住,有缺点是正常的,在一件事情上的失败并不等于是失败者。二、不要让孩子老是自贵。每当孩子说“我真笨”我太丑”等时,你都应该鼓励他要有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59):171-172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不仅对培养孩子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孩子凡事都喜欢说"我会做"、"我行",喜欢自己尝试、体验。既然孩子有这种愿望,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呢?  相似文献   

6.
达瑞所做的事,任何一个和他同龄的孩子都能做。他这样做不只是赚了钱.对一个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赚取了阅历和自信。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的孩子身有残疾,你只能做两件事,要么把他裹在药棉里,假装这个世界不存在,要么让他做任何事。——天生没有右手的尼古拉斯·麦卡锡近日成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130年历史上毕业的第一位单手钢琴师,其父总是鼓励他去做觉得单手无法完成的事  相似文献   

8.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把学习搞好,或者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经常用实物刺激孩子,以期达到目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一种消极思维定势。物质奖励是必要的,但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更应该注重精神鼓励。比如:要让孩子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待他守成后,家长右以给他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  相似文献   

9.
对孩子来说,休闲,就是使他处于一种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状态,他可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玩自己愿意玩的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家长,往往都懂得让孩子有充裕的休闲时间。懂得正确指导孩子健康快乐地休闲。  相似文献   

10.
海西 《山东教育》2008,(1):124-127
怎样能让孩子喜欢书?想让孩子喜欢书,并不难。孩子向来是求知欲旺盛、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只要他认为好玩的事,不用大人说他也会积极地做。只要他感兴趣,无论大人怎样禁止他都会偷偷地去做。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觉得看书是件特别有趣、无比快乐的事,那根本不用大人嚷嚷“快看书”,不需要特别引导,孩子自然会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  相似文献   

11.
周虹 《幼儿教育》2003,(6):38-38
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去麻烦别人,这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开始。当然,孩子自理能力的获得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孩子来说,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代价,我们对他的成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事,关键是我们怎样引导。  相似文献   

12.
忍住一份甜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儿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回来,我会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了,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糖。实验远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继续追踪研究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吕睿 《宁夏教育》2005,(4):69-69
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建立责任感的前提。责任感是一种自觉性,是大人不断地重复一些要求、命令、惩罚,孩子被灌输了一些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观念之后人为地形成的。“习惯开始于强迫”这话很有道理。要强迫孩子养成一些习惯,一开始从他的自理能力做起。规定孩子做的事,不能随便改变,要使孩子明白:这件事必须做,没有商量的余地。  相似文献   

14.
一位家长和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检查孩子的学习,发现孩子的教科书非常干净,除了习题部分做些记号外(这是老师留做的作业题时划记的),其余部分,连个铅笔痕迹都没有。他问孩子公式和定理书上是怎样叙述的,孩子的回答糊涂不明;他又问书上有几个例题,孩子说“不清楚”;最后他问孩子这本书有几章、几节,孩子却回答:“没注意”。一句话,这本教科书,除了习题,其余部分孩子都没有认真阅读。  相似文献   

15.
《母婴世界》2013,(2):62-63
2岁的孩子希望有人和他玩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他有时无缘无故发脾气的原因正是这个——希望有人和他玩,都没人和他玩。当妈妈下意识叫他停的时候,他明白了,我这样做你就有时间陪我玩了,因此,他就更变本加厉了。妈妈可以让孩子看看自己做什么,并向他说明只要做完了这件事情就和他玩五分钟或X分钟。或者让他自己先独立玩五分钟,只要玩得乖,就和他一起玩。一般说来,让孩子有了希望后,孩子都是比较听话的。  相似文献   

16.
有些孩子在学校揽下事,回到家就把事交给父母做,做好后孩子再拿到学校交差。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因此,对待孩子揽下的活儿一定要小心谨慎。有的孩子确实是希望为班集体服务,这样的想法首先是值得肯定的,但要尽量让孩子参与到他揽的活当中来,尤其是他能独立做的,就让他自己来。比如有个叫张帆的孩子,揽下了出科技小报的任务,他本想让搞美术工作的妈妈帮他完成,但他妈妈说:“既然是你答应下来的,你就应该自己干,妈妈不管。”没办法,张帆静下心来,思考构图,翻箱倒柜找资料,忙了一个晚上,竟完成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科技小报。张帆笑了,妈…  相似文献   

17.
刊中报     
《成才之路》2011,(3):98-99
本书由著名教育家俞敏洪、张洪伟、周容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8岁,人生分水岭。有些事18岁前不做,一辈子就来不及了;有些事18岁前做了,人生就会不一样。都说孩子个个都是天才,可为什么条件相当,他送给孩子的书:《最好18岁前就做过这些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有三个女儿。他常说:“孩子们必须教育他们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他从不摆架子,更不去命令她们做她们不希望仿的事,如果他希望她们做些什么,也只是劝说。结果,他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马志国 《幼儿教育》2013,(Z3):18-19
马志国老师是心理咨询师,我们从他的心理咨询案例里选取两个家长关注的话题,跟大家分享。1不和孩子讨价还价案例:孩子动辄就跟我讨价还价我们孩子5岁多了,总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我每次对孩子提什么要求,都向孩子解释得很清楚,为什么有些事情他不能做,而有些事他必须做。但是,有时候孩子还是不肯放弃他的想法。最后,常常陷入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中。有时为了一些小事都会缠磨很久。比如,为了每  相似文献   

20.
正保护孩子的安全,并不是处处限制以及吓唬孩子,孩子需要安全的成长环境,也需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放心地去探索世界。那么,家长该如何把握好安全与探索之间的度,既让孩子知道危险的事不能做,又不会过多地限制他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