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美与杂技     
贺敏奇 《杂技与魔术》2012,(4):50+53-50
杂技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艺术瑰宝,它以惊险、奇特、高难的艺术手法来满足观众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享受,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以前人们观看的杂技,谈不上舞台美术。传统的表演杂技的艺人大都是在街上摆摆地摊、耍耍功夫,或在大棚内单纯展示高难度肢体技巧的表演,来博取观众的喝彩。在进入舞台的最初阶段,人们的审美要求仍然是集中在杂技的技巧和难度上,常常以那种单纯简单的蓝天白云布景来衬托,忽略了舞台艺术综合美感。因此,杂技舞台的布置十分简陋,无论是舞台的背景、灯光、音响、服装等,与杂技的表演都没有太大的联系。今天,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杂技表演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再像以前那么单调,单纯讲究杂技技巧的表演,以前那种单纯的蓝天白云布景已经不能迎合观众观赏的口味了。现在的杂技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不再是片面地追求技巧难度,而是讲究杂技表演的整体性,以高难技巧为主导,配合灯光、布景、服装、音响等,使杂技表演成为整体和谐完美的表演艺术。人们在观赏杂技表演时,不仅要观赏杂技表演动作的高难技巧,而且还要在观赏杂技的表演过程中获得一种视觉上、听觉上美的享受。观众欣赏杂技表演出现了新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设施及技术也不断在发展,舞美技术及其设备在杂技艺术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它不仅以崭新的形式给杂技舞美业带来一场系统性的更新,同时促进了人们对杂技艺术审美理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如今的新杂技真是越来越好看了!真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新杂技在技巧不断创新的同时,又增添了许多美的元素,充分吸取了舞蹈、音乐、美术、戏曲、服装、光影等艺术之长,融为一体,使其观赏性、时尚性、审美性大大提高,同过去的"地摊杂技"、  相似文献   

4.
杂技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从内容到形式,以至舞台美术(包括服装、道具、灯光、音响)都在出现新的内涵,这是新时代与时俱进的需求所致,也是杂技艺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今天走进剧场欣赏杂技,首先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单调的舞台灯光,而是色彩纷呈、明暗交替的气氛光;演员的服装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杂技服装,而变得款式各异,奇幻多彩。时至今日,杂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单纯表现技巧的表演形式,对杂技节目实行全方位包装,成为新世纪杂技创作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人们对观看杂技表演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以前那种单纯的为技巧而技巧的表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观赏的口味了。人们在观赏杂技表演的同时,还要获得一种视觉上、听觉上美的享受,杂技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不再是片面地追求技巧难度,而是以高难技巧为主导,配合灯光、布景、服装、音响等,讲究杂技表演的整体性、艺术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杂技作为表演艺术属艺术美的范畴,在杂技学员训练初期,应该加强学员的文化素质和美的教育。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其任务就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些团体在培养学员方面,偏重于抓技术训练,忽视了学员的文化和美育这一课,或把它摆到了次要的位置。这样不仅在培养目标上出现了偏离方向的现象,而且对未来杂技艺术的发展,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杂技是一种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人们一般只注重了对杂技的审美享受及杂技带给的感性认识,而忽略了杂技在深层次上也能够带的理性认识。其实,杂技虽然是表演艺术,但它具有着哲学意味,只是这种哲学意味被掩盖在艺术的外衣之下,不是那么显性,需要细细体味方能感受罢了。哲学意味,即事物中包含着的深沉、含蓄而不外露的思想,这种思想能够激发人们对世界、对人生产生理性思维。哲学意味往往以隐性形式存在于事物之中。对于杂技来说,其哲学意味浸润在杂技的主要表演特征和基本要素中。  相似文献   

8.
杂技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形式上有它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是没有声音语言而充满形体语汇的表演艺术,演员们经综合的科学系统的训练、熟练掌握了节目的技巧,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根据创编立意,准确塑造角色形象,达到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杂技艺术蓬勃发展,各地杂技节目精品频出,各类杂技剧也如雨后春笋般推出。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主题性、思想性、地域性和时代性,而且融入了多种姊妹艺术,通过声光电、投影等舞美设计进行全方位包装,使得现代杂技艺术变身为综合艺术,作品越来越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高伟 《杂技与魔术》2021,(2):49-51,48
追求现代杂技节目的审美意蕴,已成为杂技创作者的共同向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文化审美的多元变化和审美水平的提高,杂技经历了“显技”“融艺于技”“由艺臻境”三个不同的审美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蕴和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杂技团创作的情境杂技剧《一品一三绝》通过十三个杂技绝活将中西文化元素、现代表现手法融为一体,突出了中华文化文墨之彩,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浩瀚和博大精深。序言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但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才逐渐与美联系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人们对艺术的感性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以身体美学为核心对象,从个体内部的审美素养与外部的媒介传播出发,纳入审美偏爱的调节效应,对个体体育艺术审美体验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剖析。研究发现,审美观念、审美知识与审美能力是主体感受体育艺术审美活动的基本素养,其与外部传播媒介会共同促进个体在体育艺术审美过程的感知体验。研究认为,正视个体对体育艺术活动的客观表达可以弱化人们的主观认识与评价,有效促进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素养将有助于个体在体育艺术活动审美中产生更丰富的体验感,进而获得满足感、愉悦感。  相似文献   

13.
尹力 《杂技与魔术》2012,(2):36-37,35
杂技正如其名,"杂"体现了内容与审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技"则直接点明了这门艺术的本体核心和价值所在作为一门以"技"为核心的艺术,杂技在难度上的优势儿乎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并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针对观众的巨大吸引力。杂技的"杂"提供了广阔的表演手段,从  相似文献   

14.
四川杂技在上世纪50年间,崛起于西南一隅,活跃于国内外的舞台,可以说在四川杂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进入21世纪的四川杂技与全国的情形差不多。一方面是技巧的不断创新、艺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使杂技在观赏性和“综艺”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舞台杂技也从单一的节目发展到出现主题晚会、情景剧、杂技剧的时代。杂技本身的艺术创新取得了新的成果,极大地满足了杂技观众审美的多元需求。这是新世纪之初杂技景象令人惊喜的地方。另一方面是喜中有忧,  相似文献   

15.
杂技,亦称“杂伎”。指人体软功、自行车技、钻地圈、抛草帽、乔装狮子舞等技艺表演。通过“杂伎”中的“伎”字可看出,“人”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人来表演各种高难度的技艺,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杂技艺术中表演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杂技艺术也在不断地进行继承传统之后的发展。诚然,杂技中技艺占据很大的比重,但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单纯的技艺表演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追求。表演上的追求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此篇文章将从情感的表达、美的追求以及交流的必要性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这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杂技艺术是伴随着人们社会生产生活而产生的,其可溯之源虽久,可载之史却甚少,对杂技艺术的系统梳理与理论研究则更少。新中国成立后,在旧社会不登大雅之堂的杂技艺术获得了新生,杂技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杂技节目在国内外一些大型赛事中屡获佳绩,为中华艺术赢得了世界声誉,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杂技艺术和杂技团体被称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民族艺术的奇葩、美丽友好的使者”。  相似文献   

17.
杂技是一种期待式的审美,舞蹈却是一种展开式的审美。换句话说,杂技要求的技巧不在于一个一个动作的招式好看和衔接的流畅,而在于对身体技巧的不可能动作的期待性满足。  相似文献   

18.
有生命的杂技艺术,不仅仅要传递给观众兴奋紧张、轻松悠然、惊险刺激等不同的情绪,更要让观众感受到这门独具一格的艺术有文化的魅力。如果说满台奇炫梦幻的高科技手段是杂技艺术的鲜丽外衣,那么,让其力与美和谐相融的文化内涵,就是杂技艺术的灵魂。这也正是杂技编导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对于编导而言,熟悉杂技和编导技法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借助独特的理解能力和敏锐的捕捉能力,创造出精彩的杂技作品。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广义的杂技包含四个方面的艺术品种,即技艺、马戏、魔术和滑稽。这四个艺术品种各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彰显着自身的风姿,构成了杂技艺术的整体恢宏和绮丽。滑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在古埃及国的历史中,就有一位矮小的小丑在宫廷内给法老王表演的记载。在中国,有记载的滑稽表演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国语》中就有“侏儒扶卢”的描写,即身材矮小的人用滑稽动作爬杆,以营造一种喜剧效果,博取观众一笑。干百年来,滑稽一直作为杂技艺术的重要组成,成为了杂技观众的开心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杂技艺术有着3000年的发展历史,扎根灿烂的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雅俗共赏,是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的艺术门类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杂技艺术从撂地表演走上了剧场舞台、从单一的技巧展示到如今的表演形式多样化,不断的借鉴、汲取其他艺术门类所长,让现代杂技逐渐发展为以技巧为核心、利用各种艺术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风格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