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微信朋友圈是不同来源"好友"的聚集地。围观、点赞与评论微信朋友圈,这既是"朋友"之间的互动与联动方式,也从另一侧面显示出新型的社交关系,传载着复杂多样的互联网文化。微信朋友圈中的"共同朋友",通过相互间的点赞、评论等的"交往"状态显示,形成了特殊的第三人社交关系。通过考察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等的粘度状况,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关系和文化传载方面找到理论支点,从而理性客观处理和应对微信朋友圈用户间"强关系""弱关系""第三人关系",实现最优化的文化传载路径,达到最大化的文化传载效果。  相似文献   

2.
刘砚议 《新闻界》2015,(3):58-61,66
交往主体呈现给交往对象的"形象信息"的一致性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所以带来社会资本增量的交往都需重视"印象管理"。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微信塑造了一个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场域。其朋友圈呈现强弱关系共存的交往格局。在此前提下,用户如何进行"印象管理"?研究发现,在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用户印象管理较弱且有"后台行为前台化"现象;弱关系为主的朋友圈,功能支持能助于用户进行"后台行为前台化"理想化的印象管理。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10):36-45
随着微信好友数的增加以及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全面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朋友圈产生了倦怠情绪,并主动减少朋友圈的使用。刘鲁川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微信倦怠及消极使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可能影响微信用户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时间使用朋友圈后,微信用户的感知过载、隐私忧虑、上行社会比较及朋友圈倦怠的程度均大于中等水平(李克特5点量表);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朋友圈中辍行为呈负相关关系;3.隐私关注与朋友圈中辍行为无相关关系;4.朋友圈倦怠未在感知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中辍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韩立新  刘洪亮  苏敏 《青年记者》2017,(29):115-116
作为微信自己推出的公众号,“微信运动”能够记录由手机芯片统计的人行走步数,通过“点赞”“排名”“占领封面”“朋友圈分享”等功能实现微信好友间的互动.本文以“微信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这一在本质上和朋友圈相似、具有除评论外几乎所有互动功能的平台,是否同样发挥着增进个人社会资本的作用,其实质是个人品牌和形象管理的新方式,还是推动全民运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6.
如今,微信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集交友、商务、娱乐、出行、餐饮于一体的“线上社会”.随着微信功能的愈发丰富和用户群体的持续增长,微信私密空间不断遭受侵蚀,其相对封闭的“圈群”空间慢慢被撕裂,逐渐具有公共空间的特征. 微信私密空间公共化的趋势 以微信朋友圈、群聊为代表的微信空间具有鲜明的私密性特征,它联结着熟人交际圈,排斥不明身份的闯入者,营造出一种安全、信赖、彼此熟知的圈内氛围.微信朋友圈只对非好友显示有限的信息,语音消息不能转发至第三者,互为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内互动场景等,这些技术设置从顶层保障了信息流通的私密性,实际上是在为用户构建一个“闭合”的社交活动与话语表达空间.在这一空间里,用户可以自由表达观点,随心所欲地记录生活.  相似文献   

7.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10):81-91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纵深发展,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一个消极的影响体现在用户的不持续使用上。基于焦虑视角,本研究以强关系社交媒体微信朋友圈为研究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了焦虑四维度与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及假设检验等操作步骤,本研究发现:隐私关注焦虑(PCA)、互动焦虑(IA)和自我评估焦虑(SEA)对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DUI)均有正向影响,内容分享焦虑(SCA)正向影响自我评估焦虑,且通过自我评估焦虑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不持续使用意愿。基于微信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心理及情绪,为我国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唤醒了一个社交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腾讯微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累积了6亿全球活跃用户,无疑是这一轮激烈角逐的最大胜利者。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它对"熟人社交"这一传播领域的敏锐切入并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发展出粘性极强的网络社区。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这一网络社区并分析其关系链特征和用户行为,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来自基于强关系链的小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1.
广告回避反应是广告主、媒体及研究者比较关注的话题。用户较少的广告回避反应意味着用户对广告内容较高的接受度,也意味着可以达到较好的广告效果,有助于建立用户、广告平台与广告主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回避反应的研究具有现实价值。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回避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年群体使用微信朋友圈时广告认知回避最强,行为回避最弱;影响信息流广告回避的因素主要有以往的负面经验、微信作为广告媒介的可靠性、感知个性化、个人广告互动频率、感知目标障碍和广告怀疑主义,而隐私关注对广告回避不产生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改善信息流广告的内容、传播形式等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
毛晓慧 《新闻实践》2014,(12):21-23
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移动网络快速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的手机通信软件,迅速占领了用户市场,特别是微信的朋友圈,借助腾讯QQ的强关系链,其传播到达率之高、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让我们意识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变革,正从微信公众号开始。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也选择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主战场,开启向"指尖"延伸的用户人际传播之路,试图走进更多观众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13.
基于角色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应用功能进行分析:朋友圈“晒客”的角色认知和自我呈现、朋友圈点赞与评论转发的角色认同和角色互动、微商的角色期待和角色扮演以及微信点名游戏、谣言参与者的角色压力和角色规范等,扩展了“手机人”现象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证实“手机人”的社会存在,总结出“手机人”的角色特征,为“手机人”的角色学习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通过微信虚拟社交的剖析映射社会角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15.
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凭借其强大的渗透力日渐演变为当代社会的普遍景观,成为主宰人们日常交往的新的话语模式.微信朋友圈作为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其功能指涉的过程隐喻着空间的范畴.文章在分析空间叙事理论的新媒介转向的同时,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关系空间、表征空间、心理空间、意义空间四个空间维度进行着重阐释,以期为理解微信朋友圈生成的交往意义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深化期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已由个人自我展示、美文、社会热点分享等方面的内容加入微信代购、舆论传播、娱乐等多元化的内容.在微信朋友圈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规定下,这种多元信息膨胀化的发展过程,出现了有悖于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乱象. 外部环境是微信朋友圈功能形成的条件因素,而微信朋友圈的内部因素则是其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以系统观的视角研究微信朋友圈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朋友圈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产生的缘由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尤其是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存在的一些乱象,从而为微信的良性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7.
梁巍  白金 《出版广角》2018,(5):76-78
微信传播基于强关系的特点,使其能通过线上呈现与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将动态变化的生活场景移动化,朋友圈的实时动态也同样被赋予自我呈现与主体重塑的重要功能.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性更强,大家能够通过朋友圈中介传递的功能表达与传播自我,一定程度上实现外界对自我的认知转变.其中微信自拍就是以微信为载体的社交行为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从人际传播的角度来看,个人在朋友圈呈现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建构,这个建构过程既有对本我的表达,也有对群体价值、社会规范的认同与迎合,还伴随着自我披露与隐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理论、动机及心理机制的探究,进一步了解社会个体在以强化关系为主的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为规范微信的信息传播行为以及强化微信舆论监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一个网络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群体对微信朋友圈的使用过程中,分享的信息内容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所学专业中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以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在朋友圈分享信息时的行为,通过对微信用户进行社会心理取向和使用与依赖取向的研究,配合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信息分享动机。  相似文献   

20.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和社会生活方式,在微信众多的社交功能中,朋友圈是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际、自我展示与营销的首选平台,然而这种具有强连接属性的生态体系也在无限膨胀的趋势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现象。朋友圈中发的自拍照现象是一种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被看的符号性的表达,通过人际间在朋友圈内点赞和评论进行互动交流。身体的符号化使得自拍照发到朋友圈时呈现出一种看与被看关系的特殊视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