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其他社会化媒体不同,微信朋友圈的出现,使其与用户的社交人际关系圈更为紧密。微信"点赞"逐渐成为一种人际社交方式,作为一种受众互动行为在社会流行。文章从"点赞"行为到用户"点赞"行为的心理解读,引出"点赞"行为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对于"点赞"文化引发自身思考。  相似文献   

2.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和社会生活方式,在微信众多的社交功能中,朋友圈是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际、自我展示与营销的首选平台,然而这种具有强连接属性的生态体系也在无限膨胀的趋势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现象。朋友圈中发的自拍照现象是一种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被看的符号性的表达,通过人际间在朋友圈内点赞和评论进行互动交流。身体的符号化使得自拍照发到朋友圈时呈现出一种看与被看关系的特殊视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4.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朋友圈作为它的一个附带插件,在发布文字、图片、小视频、链接,分享音乐,评论和点赞以及地理定位等方面的综合功能,使得它成为社交网络的又一主要形式。加上良好的隐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大大高于其他社交网络。本文通过对3位微信固定用户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这段时间内的朋友圈媒体内容的分析,试图得出他们发布的媒体类型分布状况、媒体框架及这二者与网络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信息流广告是近年来移动广告市场崛起的新势力,国内信息流广告自微信朋友圈引入以来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用户对广告的点赞和评论也生发出一种新的社交景观。本文基于媒介可供性视角,以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近几年话题热度较高的信息流广告案例中的评论,从传情、致意、协调、连接的角度,探析其在技术支持下社交可供性实现的可能性与特质。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微信已经成为继QQ和微博之后炙手可热的社会化媒体。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项重要功能,可以使用户通过自编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成新媒体时代一种特殊的"图文景观",实现"强联为主,弱联为辅"的社交目的。如果把朋友圈看做"虚拟剧场",用户就是精心表演的演员和观众,本文通过运用戈夫曼的"拟剧论"阐释朋友圈的一些要素和现象,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朋友圈信息进行定量分析,探讨朋友圈图文景观的编辑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日微信版本又有更新,并为所有用户计算出朋友圈收到和送出的点赞总数,不少用户"晒"点赞也引发新一轮点赞潮。点赞是一种缘起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网络语言,国人的点赞习惯则只是近几年才广泛兴起。发展到今天,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和大多数新闻页面都附有点赞功能。"点赞"俨然已成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态度表达的不二利器。赞美是人与人之间增进感情的重要手段,只是点赞真能达到促进感情的效果吗?今有点赞之交,古人则有妙语连珠。中国古人只能面对面或是用书信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微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并且慢慢地转变成微信文化,如"朋友圈"社交文化、"晒"文化、点赞文化、红包文化等等。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带来了影响。下面笔者就新形势下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7.5亿.从微信这一平台衍生出的各种互动行为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点赞行为更是深受用户喜爱. 用户补偿心理的驱动 网络传播中互动的频繁与深入逐渐形成实名关系与匿名关系共生.①在这种背景环境下,用户一般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会根据关系的远近(强弱)来进行交流.对于“强关系”对象的内容人们总是会优先进行关注和评论,“弱关系”对象由于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关注度也就较低.微信用户补偿心理驱动下的点赞行为更多地是对于“弱关系”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社交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参与其中,这些用户既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本文以社交网络中出现的“点赞”现象为切入点,着眼于社交网络中传播活动的外部环境和传受双方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探析社交网络用户“点赞”的传播心理及其所反映的传播规律. “强”“弱”关系交织下的传播环境 “弱关系”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  相似文献   

11.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对微信朋友圈内容"点赞"表达自己的关注与态度,笔者试通过对朋友圈内容、何为"点赞"、为何"点赞"、"点赞"的思考等内容展开分析,探讨微信朋友圈"点赞"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2.
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融入到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其朋友圈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观,尤其是作为一键式惰性社交的"点赞"行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本文基于互动仪式理论,重新审视"点赞"行为,以获得对其新的认识。本文认为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行为不存在完整的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13.
吕欣 《传媒》2014,(24)
正含有"朋友圈""公众号""群聊"等社交功能的微信正在成为中国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平台之一。一时间,"刷微信"迅速侵占了睡前、交通、午休、等餐、如厕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碎片化"黄金时间"。在聚会、会议、节展等社交场合中,彼此扫微信二维码、加微信账号甚至替代了交换名片等社交行为,成为大受众人追捧的社交时尚。于是乎,使具有强连接社交属性的微信朋友圈生态体系正在一种近乎无限膨胀的趋势中,不断地突破其赖以成功的熟人私密社交体系。一时间,人们在使用微信时日益对那些越来越多的陌生"好  相似文献   

14.
辛尔露 《东南传播》2014,(4):115-117
随着QQ空间、微博、微信等相继添加点赞评论的功能设置,点赞评论日益成为社交网络中最常见的一种评论形式,本文就将从媒介批评的视野,借助符号学、后现代主义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探析社交网络中点赞评论的实际功效及其广为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许明月 《视听》2016,(7):159-160
自点赞行为流行以来,在微信朋友圈中,每天都有点赞在产生和传递。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朋友圈点赞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从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点赞"行为对我们在微信朋友圈这一虚拟环境中交流与沟通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点赞"行为并不是我们最初所想象的那么积极乐观。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唤醒了一个社交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腾讯微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累积了6亿全球活跃用户,无疑是这一轮激烈角逐的最大胜利者。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它对"熟人社交"这一传播领域的敏锐切入并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发展出粘性极强的网络社区。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这一网络社区并分析其关系链特征和用户行为,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来自基于强关系链的小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刘砚议 《新闻界》2015,(3):58-61,66
交往主体呈现给交往对象的"形象信息"的一致性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所以带来社会资本增量的交往都需重视"印象管理"。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微信塑造了一个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场域。其朋友圈呈现强弱关系共存的交往格局。在此前提下,用户如何进行"印象管理"?研究发现,在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用户印象管理较弱且有"后台行为前台化"现象;弱关系为主的朋友圈,功能支持能助于用户进行"后台行为前台化"理想化的印象管理。  相似文献   

18.
微信如今已成为全国社交媒体中的佼佼者,"朋友圈"已成为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重要平台。"朋友圈"是用户以分享的形式与朋友互动交流的私密圈子,如今,"朋友圈"中的朋友逐渐泛化,"私密圈子"也不再私密,朋友圈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用户的使用心理变得敏感、谨慎,这种心理所外化而成的自我呈现中的自由与禁忌便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数位朋友圈用户的深度访谈,结合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试图探究朋友圈中信息分享禁忌的表现形式、生成因素,从而思考新媒体的介入对于人际交往与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角色理论对微信朋友圈的应用功能进行分析:朋友圈“晒客”的角色认知和自我呈现、朋友圈点赞与评论转发的角色认同和角色互动、微商的角色期待和角色扮演以及微信点名游戏、谣言参与者的角色压力和角色规范等,扩展了“手机人”现象的研究视角,进一步证实“手机人”的社会存在,总结出“手机人”的角色特征,为“手机人”的角色学习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通过微信虚拟社交的剖析映射社会角色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周迪 《东南传播》2016,(6):37-38
微信朋友圈点赞在当下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传播媒介,如何认识大学生这种点赞行为的动机,是值得关注的研究点。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运用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以媒介使用的四个功能为视角对大学生群体间微信朋友圈"点赞"的现象进行娱乐消遣、人际关系、个人认同、监视四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