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自成为什么在山海关战役中会失败?为什么一失败就一蹶不振,一败涂地?对此姚雪垠同志曾撰文批评郭老的《甲申三百年祭》,认为郭老对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失败缺乏全面的理解,我们满以为姚雪垠同志在批评郭老的基础上会作出  相似文献   

2.
最近,姚雪垠同志在《历史研究》第五期上发表了《李自成自何处入豫?》一文,文章的主要论点有三个:一、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以前息马于郧阳深山之中;二、李自成起义军是从郧阳均县之间的“小路”入豫的;三、进入河南的时间是崇祯十三年十一月中旬。对这三个论点我都有不同看法。现将个人一孔之见写出来,同姚雪垠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价值和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对《李自成》在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几个艺术特色略作探讨,那就是:别出心裁的戏剧、电影编剧手法的巧妙运用;节奏鲜明的结构布局;运用丰富多彩的典型情节和细节进行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民族风格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以2009年文坛"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标志,在2010年姚雪垠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中,姚雪垠及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李自成》重新成为关注热点。在对史料和作品深入阅读与发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部形成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作品实际上与中国社会重要的现代转型期"五四"时代具有更密切的精神联系,而不能仅仅归结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政治观念产物。对作者的纪念以及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不仅意味着今天读者对姚雪垠和《李自成》所讲述的历史感到兴趣,也意味着现代历史观念中一种人文内涵的复现,是"五四"时代精神在弘扬传统文化声浪中的又一次复苏。  相似文献   

5.
中原文坛上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姚雪垠、张一弓的创作都遇到了政治对文学的召唤问题。为了不受政治的制约,姚雪垠创作的《李自成》向现代文化救援;张一弓创作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向传统文化救援。他们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提供了极其深刻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姚雪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此方面同样也卓有成就。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后者在对前人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超越与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理念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卡片笔记法     
卡片笔记法卡片是一种广泛适用而又灵活机动的笔记形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多张;姚雪垠写《李自成》,阅读大量史籍,摘录卡片20000多张;明史专家吴晗一生中做的卡片难以计数,其中仅有关《明史》的...  相似文献   

8.
姚雪垠的《李自成》从构思写作到全部出版,横跨“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及之后四个历史时段。其漫长的写作历程与戏剧性遭际,造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学史现象。重读《李自成》,既是对农民革命叙事工程的谱系梳理,又是对变革年代文学、历史与政治错综交结关系的深入挖掘、思考。  相似文献   

9.
《虎吼雷鸣马萧萧》节选自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本文主要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官兵追剿、友军火並、力薄势单、粮缺兵少的情况下的一次战略转移。作者通过转移前的动员,以及行军,刻画了李自成这一农民起义领导人的高大形象,表现了他那“高举义旗,顶天立地,打不垮,压不扁,吓不倒,拉不转”的百折不挠的英雄  相似文献   

10.
姚雪垠是在五十岁以后为了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而学写旧体诗的,因此很自然,他的一部分旧体诗属于所谓谈艺诗,即抒发或记述作者在写长篇小说过程中的艺术心得和体会的诗。  相似文献   

11.
《虎吼雷鸣马萧萧》(高中语文第三册),选自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中的最后一节.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春天,李自成领导农民军取得了商洛山保卫战的胜利之后,乘虚从陕西武关突围,把队伍带到湖北兴山一带,准备与张献忠部会师,共御官军。不料张献忠在其义子张可旺和军师徐以显的煽动下,决定趁此机会将李自成部吃  相似文献   

12.
回顾28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历程,可以说,读书、教学和研究是我生活的三部曲。谈到读书生活,不能不想到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我是在“文革”的最后两年来这里读书的。1975年9月入校,1977年7月21日离校,离校的那天,正是十届三中全会结束。在那往事如烟的岁月,我读过《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姚雪垠的《李自成》……抄写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断,刻印过《辞海》中的文学部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用了6个月的时间,废寝忘食地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1977年4月15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发行,学校召开了隆重的纪念大会,我又通读完…  相似文献   

13.
姚雪垠以历史小说《李自成》彪炳于世,张一弓以当代题材《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享誉文坛,他们的创作都处于一种“不吐不快”而又“心有余悸”的尴尬境地,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姚雪垠向现代求援,以期求得政治上的庇护;张一弓则向历史求助,以此来增加政治上的保险系数,他们在达到目的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思考这种文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带来的艺术上的巨大损失,对当前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4.
《商洛壮歌》是《李自成》的一个重要单元。它结构完整,场面宏大,色采绚丽,承担着“塑造一群男女英雄人物和写出几种阶级关系”的特殊创作任务。因此,对《商洛壮歌》作些单独的研究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全面理解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特别是对于深入探寻老作家姚雪垠在刻写英雄人物,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方面的成熟经验,澄清“四人帮”在这方面的谬论和影响是十分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战争描写方面,《三国演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姚雪垠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此方面同样也卓有成就.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后者在对前人借鉴与学习的基础上实现的超越与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理念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各报刊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李自成》所取得的成就。然而也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刘锡成同志在《长春》七九年第五期《实事求是、历史主义及其他》一文中指出:小说“也并不是天衣无缝、白壁无瑕的。例如在写人物的现代化倾问方面,就不是没有可讨论之处,而且就整体说来,第二部明显地不如第一部写得好。问题是文艺  相似文献   

17.
《张居正》1至4卷陆续出版后,评论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湖北文艺界更是欣喜若狂,因为《张居正》的出版,不仅大有问鼎茅盾文学奖的实力与希望,而且还保持了湖北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自姚雪垠《李自成》始在中国文坛上所具有的领先优势,因此,湖北人也就毫不犹豫又极为大方地把湖北文艺界的最高奖项“湖北省政府图书奖”和“屈原文艺创作奖”一股脑地挂在《张居正》身上。  相似文献   

18.
姚雪垠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运用多种手法成功地进行了艺术虚构;作家同时也取得一系列进行艺术虚构的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借鉴;而这一切又得力于老作家所拥有的经过长期积累的诸多创作优势。  相似文献   

19.
姚雪垠以历史小说《李自成》彪炳于世 ,张一弓以当代题材《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享誉文坛。他们的创作都处于一种“不吐不快”而又“心有余悸”的尴尬境地。为了摆脱这种困境 ,姚雪垠向现代求援 ,以期求得政治上的庇护 ;张一弓则向历史求助 ,以此来增加政治上的保险系数。他们在达到目的的同时 ,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思考这种文化现象的成因及其带来的艺术上的巨大损失 ,对当前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作家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部五卷本的鸿篇巨制,旨在通过明末李自成农民大起义的全过程的描写,刻画出处在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众多人物,特别是农民起义英雄的群象,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作为处在作品开端之后的第二卷,从总体结构而言,是全书五卷的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农民起义军打破围剿,从弱到强,不断壮大的趋势;看到了统治集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