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朗读中的形象感受是指作品中的语言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鲁迅先生说:“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就是通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课文的过程中,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象“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从这个角度说,朗读的形象感受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  相似文献   

2.
深入理解挖掘语言文字内涵、从语言文字中引发情感的过程就是感受。在朗读指导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很容易被感受到,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读出感情;议论性文字的逻辑性,抽象笼统,似乎与感受无缘,朗读起来,往往无动于衷、单调乏味,毫无感情可言。那么议论性文字的逻辑性能否成为学生感受的对象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看看王尚文在《语感论》中的一段话:人们一般总是怀着求知识、求真理的愿望去读这类文章的,而优秀的议论文字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满足感甚至  相似文献   

3.
张婷 《现代语文》2013,(8):47-48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的传统方法。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将书面的文字化为生动的声音,能够加深、加快我们对文字的理解。文章的描写往往具有一定的形象感。学生如果能够读出语言中的形象性,就代表他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要想读出语言的形象性,一定的朗读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笔者就介绍几种朗读技巧,帮助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有声语言基于文字语言的再创作。理解与感受是朗读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解创作背景与创作目的把握作品感情基调,通过体验作者的创作活动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变化,通过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领会文字的内在意蕴,从而使朗读创作进入情声和谐的理想境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教、文化、信息传播等都离不开朗读。人们对朗读的认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并赋予它新的内涵。朗读是把静止的视觉形象的文字,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听觉可以接受的有声语言。要完成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对文字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感受、表达,从这点来认识,朗读又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朗读也是学习普通话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梁俊敏 《成才之路》2009,(23):41-42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口头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朗读者在认真分析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感受、体味,然后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绝不是简单地大声念书,而是一种把书面作品变成有声的、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活动。朗读者可以用有声的语言给书面语言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起死回生”;可以通过各种语调语气再现出作品的具体情境,给人留下具体生动、久久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傅晓 《考试周刊》2008,(6):32-3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朗读要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  相似文献   

9.
朗读,即高声诵读.它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书面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把文字所表现的形象、情感、节奏、韵味等元素,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换言之,朗读就是对文字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因此重视和提高朗读技巧也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动规律可以用文字叙述、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来表征,因为图象是一种特殊的数学语言和工具,它能形象地表达运动过程和规律,恰当地反映各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掌握它的人,能从图象中看出运动过程和规律的清晰本质.它对理解运动有着难以言状的妙处.但正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却给不少同学带来误解和麻烦.  相似文献   

11.
何世峡 《云南教育》2001,(14):40-42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张颂在《朗读学》一书中说道:“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和学习朗读。   一、朗读的特点   1.声音   朗读当然有声,但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有其复杂性和灵活性。声音形式变化无穷,声音表现稍纵即逝,难以捕捉,难于描述,难于把握。一篇文字作品,由同一个人朗读,第一遍与第二遍比较也会有许多差异,何况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朗读文字的处理呢。因此朗读的声音形式必然充…  相似文献   

12.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它有利于记忆语言.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掌握规范的语言.有利于陶冶情感。因此.毋庸置疑.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注重朗读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共同趋势。俄国作家果戈里指出:“像样地朗读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感受,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的激动、浓厚的感情、生动的趣味、优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1 .读图教育具有形象价值和审美刺激机制读图教育具有强烈的可视性的形象价值和审美刺激机制。而形象性是读图教学中的最大特点。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的内容 ,如果用文字去表述会比较“干瘪” ,而用图片去表现时却能显得十分“丰满”。“一幅图片胜千言”充分地阐述了读图教学的形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为达到优化训练的目标,要培养学生正确辨认文字符号、快速进行意义组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动用发音器官,实施正确朗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口诵心维,感受语言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美读课文,表达内心体验的能力。在训练方法上,我们认为可加强教师的范读启发作用;注重对课文的理解,读讲结合;朗读过程中强化体验,使学生感同身受;重视“练气”,情声相谐。在朗读评价时,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将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结合,适时采用直接评价和启发评价。  相似文献   

15.
张义和 《教育艺术》2007,(12):76-76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性学科.学习语文时,人的大脑处于一种从感觉(接触文字符号)-感知(接受语言信息)-认识(思考理解)的思维运动过程中.这时候,头脑在进行着一种"空故纳万境"的思维大体操,在接受消化知识的过程中,疑问和"顿悟"交替运动.因此,阅读语文作品要在感受形象的同时,进行理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闻琦 《幼儿教育》2012,(Z4):72-73
朗读即"出声读书",要求朗读者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是一个语言输入与输出并行的过程:一方面,朗读者要用眼看,输入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朗读者要用嘴发声,输出有声语言。朗读也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要对感知到的文字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并转换为语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朗读者创造性地表达文字的语意、语气,赋予文字以  相似文献   

17.
朗读,即高声诵读.唐·李商隐有云:"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意者."(<李义山文集·与陶进士书>)它是一个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书面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一个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把文字所表现的形象、情感、节奏、韵味等元素,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换而言之,朗读,是对文字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因此,重视和提高朗读技巧也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培养听读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也具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 朗读是审美感知的桥梁。语文审美感知来源于大脑对作品由表及里的认识、理解和体味。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传达到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审美对象——课文的理解。由此,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在朗读的动态思维中,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的参与,对被感知的对象形成立体思维,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朗读成了感受美、体味美的有效途径。教师声情并  相似文献   

19.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认为应从“七个加强”入手。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知。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语)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更需要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因为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感受语言带给人的魅力等.而对语言的品读便是实现这一切目标的有效手段.品读不仅仅能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语言的美妙,更能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修养,从而达到自我总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让语文课生动有趣,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品读,作为语文课堂的核心,是上好语文课重点.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妨试着培养学生养成品读课文、斟酌文童字句的好习惯.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