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旅游组织模式构成主体的责权利关系是影响社区和谐的关键性因素。试以拉萨桑木村乡村旅游组织模式为例,构建乡村旅游社区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然后从其组织模式构成主体的责权利入手,揭示组织模式与乡村社区和谐的因果关系,认为导致乡村社区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是各利益主体责权利的失衡,尤其是责任的缺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以大理双廊白族村为田野点,以乡村旅游社区新兴群体"驻客"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展现旅游情境中"驻客"与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和游客交往互动过程中对社区经济产生的影响,趋利避害,发挥其作为连接东道主与游客、社区与外界的桥梁作用,引导"驻客"参与旅游社区建设和发展,实现旅游产业与乡村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城乡消费拓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新型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对于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乡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有些地处偏远但又具备较高资源禀赋的村寨亟待发展乡村旅游却脚步缓慢(如浙江淳安县王阜乡金家岙村),探讨了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策略的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时代发展的新亮点。乡村旅游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形成,丰富了我国现有的旅游发展体系。然而,在目前的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体系中,由于社区主体参与性不够、权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体系构建,对规范乡村旅游秩序极为不利。只有从科学角度对乡村社区居民进行赋权,不断引导他们参与到社区经济发展中,增强其干涉能力,才能重整乡村旅游秩序,拉动乡村旅游全方位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古村落社区旅游的另一种思路--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国内外社区旅游研究文献,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提出了古村落社区旅游的另一种思路.从社区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旅游,并不是所有的古村落都宜于把旅游业作为社区发展的增长点,而应通过社区自主能力的培植,结合科研机构和学术专家的积极参与,政府构建社区旅游整合的平台,将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形成社区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城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古都人的时尚,也是旅游发展中的新宠,但是任何城郊乡村旅游都要进行可行性评价分析,只有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机遇,认清发展中潜藏的劣势和挑战才能使乡村旅游发展得更好、更快、更强。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安市乡村旅游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对西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本研究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以大理双廊白族村为个案,在分析双廊白族村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状况基础上,通过尝试构建以社区为利益主体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和以资源可持续性为导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等措施,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以期对大理双廊白族村和同类民族旅游社区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和谐旅游也提上了日程。茅山风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社区在用地、就业等方面产生了诸多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实现茅山风景区与社区和谐、双赢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以箐口哈尼族村为例,通过对同一目的地旅游发展模式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对比,找出影响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轨迹的因子,并提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合理构建的根本要求是:必须符合本阶段发展的特点,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旅游发展模式结构中注意功能划分的制衡,民族文化资本旅游市场转换中的"适度"性.  相似文献   

10.
赵平 《太原大学学报》2007,8(1):111-113
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是乡村风情。小河村位于阳泉市郊区义井镇,于2003年被定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条件。据此,阳泉市应抓住“2006乡村旅游年”的大好机遇,对小河村进行准确的主题定位和形象设计,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特乡村景观。  相似文献   

11.
社区旅游的主要内涵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了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针对昆明乡村社区“农家乐”的发展的现状作出分析。并指出“农家乐”想要实现上档升级,必须依靠政策的制定和规范以及“农家乐”业主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两个主要方面的改变。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社区旅游将旅游开发与当地社区建设并进,从而实现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构建和谐旅游价值观念的意义、价值以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旅游的框架体系,并从和谐旅游模式的创建、诚信旅游的构建、区域旅游的合作、和谐旅游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和谐旅游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地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乡村旅游与社区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关注。在研究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重点研究乡村社区参与问题寻求解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参与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水平和程度,提出乡村社区应该全面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活动以及乡村环境、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和谐旅游与和谐旅游城市的构建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两者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应该注重和谐旅游在和谐旅游城市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分析了和谐旅游与旅游城市构建的关系,并从和谐旅游的视角提出了旅游城市构建的途径,即通过和谐旅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和人与社会人文和谐来促进和谐旅游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旅游社区增权理论框架,从社区的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四个层面分析了什刹海居民参与旅游过程中的失权表现,并指出经济方面客观制约、社区内部社会资本缺失、社区居民之间及与旅游者和外来人员的文化和利益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成为什刹海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困境的成因。因此,当地政府创造旅游参与的制度、环境和服务,以及构建社区内部和谐信任的社会关系成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社区参与是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基于社区参与的遗产旅游发展模式要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参与、和谐共赢等原则,需要社区参与的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生态文化保护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的支撑,还需要对不同遗产类型以及社区与遗产地不同的依存关系加以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市场机制在拉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商品升级,推进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作用后,探讨了市场机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作用,提出市场与社区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进行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具有客源市场明确,乡村景观丰富以及可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还具有经济上的高效益性和低风险性,城郊乡村旅游、景郊乡村旅游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旅游对功能型城镇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区被视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但由于社区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体制、政策、居民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社区参与的程度和效果。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创建和谐乡村生态旅游社区的思路,旨在为我国社区参与的有效实施和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题之一,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念来源于对乡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系统整体性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影响乡村旅游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新农村背景下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新的发展模式,这将使我国乡村旅游规范发展,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