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具有对立与对照的性质,代表沈从文不同的生命理想与情感取向。沈从文对都市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包含着一种犀利的文化批判眼光,从中传达出沈从文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其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都市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构成对照与互见的关系,但在整体上往湘西生命形式偏移,这种整体性偏移固然显示出沈从文一定程度上的湘西地方主义立场与乡下人的观察视角与眼光,但更为重要的是传达出他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寻梦于神性世界的心灵深处隐含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体现为一种自我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性人格。而综观他的文学思想,在哲学层面上,从理性的视角把自己的生命信仰、神性追求与国民性的重塑等结合在一起探讨,创造了"乡下人"独格的生命形式;文化层面上,他坚执自己的文学追求,执著于实现文化的再造和民族性格的重塑;艺术层面上,不拘一格,用富于诗化与神蕴的作品表达爱与美的内涵;而在主体心灵的层面上,他则坚守文化人独立品格的自觉自醒与理性反思。探讨沈从文生命哲学的理性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人生经历中的漂泊经历规范着沈从文生命中的漂泊体验必然凝结为对生命自由和生命意义永恒的追求,幻化的沈从文的创作中具体体现为浓郁的乡情乡愁和人生飘忽、生命脆薄的感慨,精神漂泊的痛苦使沈从文在追求现实生命自由的理想的幻灭中走向对纯抽象的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还是他的都市题材作品,都致力于一种真实的表现。而这种真实感不仅是他自觉的一种艺术追求,也是受到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和国内一些具有自然主义创作倾向的作家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文学思想既超越了“血泪”控诉式狭隘功利的现实主义,同时也不同于“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论者,他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追求的是“为生命的文学”。这种文学观源于他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在湘西这个孕育着楚文化的环境中成长.他接受着自然环境对生命的洗礼,纯粹地经历着种种人事,固执地将生命放逐,得到了一种生命不断前进的自然力量.他讴歌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生命的美,以此表达人性最真切的渴望,但这份美丽因难避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忍以及人物自身悲哀气质的一些情愫,总使人忧愁.美丽而忧愁成为沈从文作品的基调和色彩.沈从文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以自己的审美取向,通过一种简单、充满温爱的自然笔法,形成独特的创作方式:美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生命”是研究沈从文小说的一把钥匙,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有中西生命文化的因子,同时,沈从文“地域”、“文化”的边缘身份也使他的作品与乡土的“生命”结缘。他的生命思维模式是,采取社会进程向后看, 把目光投注于“过去”(人类的童年),歌颂这种“人类的童年”的原始本真生命,生命道德提升向上、向前看的特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所走的文学道路是一条有悖于现代文学常规的道路。他对民族现代化的主流话语采取了一种保留的态度,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精神的"不合作者"。他的湘西作品系列以一个逸出主流社会的生命群落展现了人之生命存在的本然样态,在这里,人作为原初生命的自然原则和淳朴人性与人作为社会动物的理性原则和"道德"人性判然有别。沈从文取前舍后,于二者的张力中寻找到了提升人之生命境界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其生命意识主要缘起于悠久深厚的楚文化熏陶,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激发,生机盎然的自然界陶冶,滥杀无辜的悲惨情景激愤,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和西方多种文化的深刻浸润,以及民族精神衰退下的生命焦虑。探讨沈从文创作的生命意识缘起,可以揭示沈从文创作的重要意义,梳理沈从文创作的基本构架,挖掘其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研究沈从文,更能深入他的精神世界与创作内涵。本文通过解读《边城》,对他提出的“美在生命”命题给予全面的阐发,重点阐述了生命美学观的基本内涵、在创作中的表现以及它的进步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贯穿于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创作中。这些作品,热情赞美生命的健康与雄强,憧憬生命的淳朴、优美与向善,表现生命的沉迷和人性苏醒,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缤纷璀璨的风景线。它不在于给文坛留下多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在于凸显一种真实自然、健康雄强的精神气质,表征一种淳朴率真的文化形态和生命力量。沈从文歌唱生命的庄严和美,说到底还是为了"燃起这个民族被权势萎缩了的情感,和财富压瘪扭曲了的理性"。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渗进生命教育,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是唤起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他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点化和润泽生命就育的本源。那么,怎么将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挖掘出来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呢?一"、读"出感情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富有情韵、朗朗上口的作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边城》主旨的探讨,论者很少从《题记》的角度进入,谈及沈从文的创作观,特别是生命观时,论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从题记和文本内容探讨作品的主旨:爱和死亡;其二是阐述沈从文的创作观,主要围绕创作观的核心问题:为何要创作的问题。沈从文的创作是为了生命。生命以三种形态展开:健康的生命,自由的生命,审美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边城》等小说中有一种不太被关注的冷。湘西的青山碧水和浓郁的入神共处的楚文化是沈从文作品的根基,也是这种冷的成因。他的文章是他抵达了生命的源头,畏于死亡又直面于死亡,而对生死的无常与死亡的必然所做出的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中西文化的广阔背景下阐述了对沈从文作品的个人见解:沈从文的创作在整体倾向上带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湘西世界的构建是为了进行国民性改造,作品的核心是生命意识,对美——生命自由的炽热追求与对人类远景的幻想情绪,几乎涵盖了作家全部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