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语新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世界介绍变化中的中国,为国外母语为非汉语的读者以及国内需要使用此类汉语新词译文的有关人士提供借鉴。英译时要做到既保留汉语新词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又能被英语读者理解并接受实为不易。基于上述原因,汉语新词英译必须借助语境对语言的制约机制,使译文更为精准、更具可读性。汉语新词英译时,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不可忽略,但也不可小觑社会语境对其的影响。许多汉语新词的英译,与其说是文化的不如说是社会的。本文主要从社会语境视阈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探讨其对汉语新词翻译的制约和指导作用。在翻译这些汉语新词时,除了考虑孕育这些新词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外,还必须考虑产生这些新词的社会语境对其的制约和指导作用,通过"释义法"或"直译加解释"等方法使隐含的社会语境明晰化。  相似文献   

2.
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研究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英译面临着各种问题与不同程度的困难。近年来,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文本、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的视角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3.
胡群 《考试周刊》2013,(74):24-25
在中西翻译著作形成巨大文化逆差的背景下,唐诗英译和莎士比亚汉译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本文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此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全球化语境下的唐诗英译应考虑译介方式,考虑效益和受众,使汉语经典的英译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褚金芝  荆琳 《海外英语》2020,(7):118-119
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进行诗词的英译.花类意象在诗词中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英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大难点.基于此背景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类意象及其蕴含意义,尝试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视角下,从花类意象英译时文化因子的处理、译文中抽象的花名与具体的花名互相转化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英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无主句是汉语言中的一种常见句型,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使汉语无主句的英译成为一个翻译难点。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句法学的视角下讨论了汉语无主句的英译策略,认为汉语无主句的英译要以译品的主语来源为关键,这样才能使译品符合译入语规范,避免产生中式英语。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汉语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汉语是十分博大精深的,它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是世界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汉语这种语言的特殊性,其文化负载词在英译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面临的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飞速进步的经济状况,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受到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框架语义学,谈谈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中含有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李白《清平调》三首诗用了许多典故,诸如群玉山、云雨巫山、飞燕等,是难解难译的诗。本文运用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策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六位译者对《清平调》中典故的不同英译,探讨不同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译文以异化翻译为主。这种翻译策略取向对汉诗典故的英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蒋阳芬 《考试周刊》2011,(10):34-35
本文基于翻译中的语境观,通过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英译的实例分析,探讨汉语成语英译的具体方法:直译、套译、意译、补译,其中补译可分为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文化内涵,使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之间达到认知对等或接近,保全原文的风格,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商丘文化词汇丰富多彩,在对这些文化词汇的英译中,译者首先要有文化意识,要在汉语、英语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翻译。用目的论翻译理论对商丘市文化词汇的英译进行指导分析,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具体说来,就是用目的论三原则分析了“玄鸟生商”之英译、微子启的英译、中国古代纪年的英译,并认为译者要采取相应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得文化词汇的译介既能保留源语文化的文化特点又能形神兼备地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相同效果的文化共鸣,从而实现两种文化有效的交流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细腻含蓄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也是艺术美学与文字美学相结合的感染力,能激发读者对美的触觉及感性意念。因此,从翻译角度上来讲,意象是诗的灵魂,译诗即译意象。此文概括总结了中国古诗意境的表现方式以及意境传达的英译策略,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把中国的文化美、中国的古典神韵传达给更多的西方读者,使全世界更多的读者能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此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薛涛诗词中专有名词甚多。在其现存的91首诗词中,有68首诗词中都出现了专有名词。薛涛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研究在整个薛涛诗词英译研究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对薛涛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具体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薛涛诗词英译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丽江古城是联合国所选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翻译好丽江文化旅游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海内外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英译中应该研究其内涵,不能逐字对译。译文既要文从字顺,又要有一定的文采。本文对所列举的英译作了评述和改译,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3.
谈现代汉语的特点及英译汉中译入语的规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之主要差异是英语为形合语言而汉语为意合语言。英译汉中如何避免西化的“翻译腔”,使译更地道、更合译入语的规范,是译应力求达到的目标。本对汉语的音节调配、连接形式、指代关系、过长定语处理、被动概念表达方式等几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进而提出了英译汉中相关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语境研究理论为基础,以《射雕英雄传》中出现的四个“君子一言.驷马难遍”的翻译为例,探讨语境对于成语翻译的重要作用及汉语成语英译的策略和方法.希望对译者应对汉语成语的英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不可译修辞格,如双关、歇后、镶字、析字和回文等,是汉语文化中特殊的一部分.它集中了汉语文化的精义,但在英译的过程中这些修辞格的奥妙之处通常难以传达到译文中去.对这些修辞格,译者有时候可弃其形而译其意;但更多时候译者都应采取一定的补偿手段,使译文读者领略到原文中的修辞美.  相似文献   

16.
汉语谚语与英语文化有较大差异,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分析了汉语谚语英译时需注意的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文化要素,针对不同情况提出直译、意译及套译的翻译策略,并对如何做好汉语谚语的英译提出建议:保持口语化和民族特色,忌望文生义。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好汉语谚语的英译。  相似文献   

17.
语篇分析理论模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对翻译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语篇为翻译单位,重视衔接、连贯、文化语境与语篇结构等因素的作用,努力使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的整体语义对等。汉语文言言简意赅,深奥难懂,词句的意义难以确定,如果英译时囿于词句的对等将会形成生涩的英语,语篇翻译的引入将大大有益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本文拟从《孙子兵法》和《桃花源记》英译的一些实例,探讨语篇分析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以期对文言文英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翻译史上首部以汉语典籍的英译为专题的学术论著,《基于西方读者阅读期待的汉语典籍的英译》阐释了汉语典籍英译的本质——基于西方读者阅读期的阐释行为,论述了汉语典籍的英译标准、英译策略,同时探讨了"化境论"在汉语典籍英译中的具体运用,是一部建构汉语典籍英译理论的力作。本文拟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汉语韵文博大精深.文情并茂,诗、词、曲、赋堪称华夏四绝.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务必对何谓精华了如指掌,将翻译的原则融会于心.文章以典型译例从现代与实践两方面探讨汉语韵文英译的3条美学原则:保持元叙事美,力达自然美,追求音韵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诗的英译事业自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诗经》之后日渐繁荣。随着译诗实践的增加,古诗词英译的困难使人们觉得有必要进行专门研究。最初的古诗词英译研究者主要是翻译实践者,他们将自己的译诗经验和感悟加以阐释,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译诗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