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小心过度     
爸爸妈妈对很多事情都很敏感,这个不让我碰,那个不让我碰,都快把我给与世隔绝了。我斗胆拿起了打火机,正想体验一下火有多刺激,谁知爸爸却叫了起来:王靖,谁让你碰火的!跟你说多少次了,不准动火!我只好乖乖地放下打火机,可又有一些不服气,便争辩了一句:就碰一下也不行吗?又不是炸弹!不行!你看看那些火灾,还不是火引起的?我只好放弃了尝试,但还是对火充满了好奇心,可爸爸妈妈就像两个监视器,只要一见到我碰打火机、  相似文献   

2.
《母婴世界》2014,(8):108-110
你听过小狐猴讲的故事吗?它不停地行走,将所经历的每件事情编成一个又一个有趣而动听的故事。后来,它想让更多人听到它的故事,就把故事画成一幅又一幅色彩缤纷、简单有趣又充满幽默感的图画,最后图画又变成了一本神奇的书,那就是无字书——《小狐猴的一千零一夜》,只要你和爸爸妈妈打开书,看着精美的图画,故事就“脱口而出”了,而且还可以根据你的想象力讲不同版本的故事哦!好,安静点,小狐猴开始讲故事了……  相似文献   

3.
我与书缘     
陶创 《课外生活》2012,(20):30-31
我酷爱读书:漫画书、故事书、小说书……只要是书,我都要想方设法地拿过来读一读。以至于每天晚上临睡前,我总要找本书来看看,才能安心地进入甜美的梦乡。说起我和书的缘分,还得归功于我的爸爸、妈妈呢!妈妈说我很小的时候特爱看电视,她和爸爸很担心电视看久了会让我的两只眼睛安上"玻璃窗"。于是,妈妈从她学校的图书馆借来了很多书,每天都给我讲那事。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盛顿州一家普通幼儿园。刚入园的孩子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一位图书室的专职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满架的儿童图书。“孩子们,我来讲个故事好吗?”“好!”于是,老师从书架上随意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将来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来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讲,我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厅里回荡。这时,老师就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了下来。“下面,哪个小…  相似文献   

5.
我读过一个故事:在一家普通的幼儿园,一位刚刚入园的美国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开始接受他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说道:“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齐声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故事。“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出这样的书。”教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家有一个爸爸,有一个妈妈,还…  相似文献   

6.
校园观景台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首届梧桐杯"故事爸爸、故事妈妈"的活动。爸爸妈妈们积极参与,为我们呈现了一台精彩的故事大会。瞧,我爸爸还进入复赛了呢,厉害吧?他讲的故事逗得台下的听众哈哈大笑。老爸真了不起!特约小记者:苏任雨"故事爸妈"大比拼  相似文献   

7.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当我还不认识字时,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了许多小人书、连环画,读故事给我听。我被书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漂亮的图画吸引了,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比吹泡泡玩和看电视更有趣的事情啊!于是我经常自己翻书看图画,并根据爸爸妈妈讲的情节去猜字,我还照着书本描画,甚至还仿照书中人物的发型把自己的头发搞得一团糟。那时,我和幼儿园的几个好朋友经常围在一起看《迪加奥特曼》、《幼儿智力世界》之类的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连蒙带猜地读。有时,"异想天开"读成了"导想天开","奇思妙想"读成了"可心少心","佳肴"读成"土有"。  相似文献   

8.
简单的教育     
刚刚入园的孩子被老师带进了图书馆,大家散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第一课。老师的背后是一排排摆满了书的书架。"孩子们,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好!"老师从身后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童话故事。老师讲完故事后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  相似文献   

9.
鸡蛋怎么会有力量呢?它不是一敲就碎了吗?一听到爸爸跟我说鸡蛋有力量,我就百思不得其解。实验一:爸爸在4个胶带卷上放好鸡蛋,把它们均匀地放在地上,然后在鸡蛋上放书。“爸爸,这个实验是不是很无聊?没放上几本书鸡蛋就会破的,不是浪费吗?”我不屑地说。爸爸笑着说“:那就试试。”一本、两本、三本……一直放了30本,还没倒下来。我的眼睛顿时闪出了火光。我观察了4个鸡蛋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书     
<正>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生活天天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我:"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我就会问:"哪本书呀?""那本橡皮纸的。"我就知道母亲心里高兴,晚上会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给爸爸绣拖鞋面了。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  相似文献   

11.
儿子已经4岁多了,聪明顽皮,特别爱听故事,每天晚上都缠着要我讲。可是,我的故事讲了许多,磁带也买了不少,儿子却一个故事也不会讲。并不是儿子平时不爱说话,也不是表达能力不行,而是他似乎就没有讲故事的兴趣。每当我叫他讲故事时,他就蔫了,变着法跟你玩心眼:“妈妈,不讲这个了,另外再讲一个。”你如果生气了,他就会跟你耍赖。为此,我伤透了脑筋。  相似文献   

12.
用图画说事情可不是小朋友的专利哟,有时候爸爸妈妈也会用这个“好办法”。瞧。这就有一封爸爸写给孩子的超有爱家书。都是用数字、图画和谐音写成。你能看懂吗?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桎梏下,家长、学生都只关心考试分数,要想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老师是要花费一番心思的。我的比较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悬念吸引法低中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好奇心强,特别关心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结局。利用这一特点,我抓住机会为学生讲故事,一般利用语文课最后几分钟跟学生讲一个较长的故事,讲着讲着就打下课铃了。学生追着问:"后来呢?""后来呢?"我假装很无奈地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很长,现在讲不完了。后面的内容更精彩,这个故事就藏在这本书里,要不先借  相似文献   

14.
小书迷     
朱静 《小学生时空》2011,(7):112-113
我是一个小书迷。我的小书架上摆着各种各样的“精神食粮”。爸爸妈妈什么都好,就是一过晚上十点就不准我看书。每天的这个时间,我放下书本后,心里总会恋恋不舍,特别想把没看完的故事看完。我真希望哪天晚上爸爸妈妈不在家,这样我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畅游书海了。上个星期三,爸爸要上夜班。十点到了,  相似文献   

15.
转学之后     
这天,在一所私立中学读初二的叶小敏,回家跟爸爸妈妈说:"每月500块零花钱不够用。"她知道爸爸妈妈很疼她。她学习一直很好,所以,只要她提出的要求不过分,都会得到满足。而且爸爸是公司经理,妈妈是杂志社主编,家里不差钱,多要些零花钱应该会同意。可爸爸妈妈没有表态,而是告诉她,由于工作调动,要把她转到别的学校。  相似文献   

16.
<正>她用四年时间写了7本书,每一本都是极具想象力的科幻童话故事。她因这些书而小有名气,也拥有不少"粉丝"。她,就是11岁的曹玥。曹玥从小就非常喜欢听故事,一两岁时爸爸就天天给她读故事书。每每这时,小曹玥总是很认真地听,沉浸在爸爸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充满童趣的精彩故事中。到她三岁时,已经能完整地复述爸爸给她讲过的童话故事,甚至能自己看完一本书。  相似文献   

17.
人生第一课     
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  相似文献   

18.
一支香烟     
晚饭的时候,爸爸答应了今晚不抽烟。饭后,我们一家人聚在客厅。爸爸照例是摊开一本书,妈妈继续织毛衣,我只好写那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偷眼看爸爸,还算“老实”。可好景不长,不多久,爸爸悄悄溜进了卧室。我和妈妈相视一笑,便偷偷地跟了过去,哼,这个“烟鬼”!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爸爸不是伟人,但他煮的咖啡是最香的。每天上学前,他都为我和弟弟煮咖啡,制作美味的早餐。我的爸爸不是伟人,但他在我的房间摆满了书,让我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我的爸爸不是伟人,但他最喜欢听我讲笑话。我只要一开口讲,他的脸上就流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的爸爸不是伟  相似文献   

20.
我喜欢读书,活到70多岁当然读了不少书,但并不是“读书”都有故事可讲。像现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总是要找本书随便翻翻,这大概没有什么故事可讲了。但有时读一本书会影响你一生,会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会让你常常记起,甚至你会一次又一次地向别人讲述。1950年我还是北大哲学系三年级的学生,现在是我妻子的乐黛云,她是北大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一起在北大青年团工作。有一天乐黛云拿了伏契克的《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给我看,她说:“这本书表现的对人类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你会喜欢它。这本书是捷克共产党员伏契克在194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