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远离了人的生命自由,并以种种伪装的自由形式来标榜自我,突出的表现是一种伪个人化的形式。市场叙事以个人化和多元化的名义来表明自己的生命自由和文学自我,将个人化写作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文学叙事的多元自由和复调叙事生态中暗藏了个人化写作的唯一性,于是这种个人化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变得可疑:它可能仅仅是一种招摇过市的旗号,一种伪个人化。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写作自由,但个人化写作是否真正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自由、生命自由、历史自由和人性自由,却难下断语。写作姿态也许已经获得了自由,但姿态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创造了文学风格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写作,不一定只能以个人化写作或者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个人化写作的延伸)的方式去写作.也不一定只能表现个人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之路,一会向左走,一会向右走,所受的批评颇多。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则是,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凝着柔顺的眼色”落入了“迎合写作”的陷阱。有的为了迎合他者(家长、老师、考官……)的意志和社会主流文化,说大话、套话、空话、废话。假话;有的为了迎合社会流行文化。或陷入各种“伪写作”(伪伤感、伪抒情、伪天真、伪深沉,甚至是伪叛逆),或陷入消解一切的调侃与“寻开心”。鉴于此,社会呼唤并期盼听到一种真诚、率性、自然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就是:“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相似文献   

3.
高考作文命题“伪写作”导向已成泛滥之灾.是到了该当头棒喝的时候了。 以往我们认为.语文高考许多试题并不能真正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属于废题.唯有作文题最能检测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然而,如今这种认知也遭到质疑。因为高考作文命题观念的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考生“伪写作”.“伪写作”势必导致“伪评价”。而作为教学导向的高考“伪评价”.又必然导致“伪教学”。语文教育便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空转.消耗着莘莘学子宝贵的青春年华.悄然吞噬着他们的言语生命、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写作文总有一些困惑:这次作文写什么好呢?到哪里找写作的材料呢?有时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或者写自己的经历.仍会冒出这样的问题:这么多内容,我写什么好呢?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解除这些困惑呢,下面我就中学生写作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笔者对中国现代写作教学的整体看法是:失魂落魄。上焉者,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语焉不详。让人找不着北。下焉者,语文教师(多数不写作,不会写作也不懂写作)不知写作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只是被高考中考作文试题和满分作文拎着转;学生从不知写作为何物,也不知道自己写这些作文到底干什么、怎么写。但最近.笔者意识到自己有些孤陋。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作文教学的践行者,我认真拜读了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一书。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子肖铁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在美国攻读博士。肖复兴以自己的写作理念指导儿子写作,并细心收集了儿子从初学写作到高中毕业的一篇篇作文.将这些文字整理后著成此书。对从事作文教学的教师们来说.该书的确是一份宝贵的学习材料。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之路,一会向左走,一会向右走,所受的批评颇多。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则是,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凝着柔顺的眼色”落入了“迎合写作”的陷阱。有的为了迎合他者(家长、老师、考官……)的意志和社会主流文化,说大话、套话、空话、废话,假话;有的为了迎合社会流行文化,或陷入各种“伪写作”(伪伤感、伪抒情、伪天真、伪深沉,甚至是伪叛逆),或陷入消解一切的调侃与“寻开心”。鉴于此,社会呼唤并期盼听到一种真诚、率性、自然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就是:“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将自…  相似文献   

8.
王安燚 《教育家》2004,(10):52-53
苏霍姆林斯基在当字教师期间,曾写过一千多篇小作。这些小作有的是描写自然现象的,有的是反悔自己的情感和体会的。他说,这些写作“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9.
潘金敏 《考试周刊》2011,(85):70-71
目前的初中生作文,有的无话可说,有的彰显出一些写作套路。无话可说的.固然内容、语言都贫瘠;彰显套路的,那是得到了老师的秘密武器——魔方式的“范例”与“变革”。学生一旦掌握,在中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有时也能侥幸对付过去。然而.考试结束,学生终将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无能为力,与前者又有何异?并且,这种作文教学中容易滋生假思想、伪情感,形成不负责任的写作态度,这已然严重违背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当作文指导紧紧围绕怎样才能得高分时.我们已经失去了教学最该尊重的东西:真情实感。使学生作文失去了一份真。  相似文献   

10.
[达标指导]写作之前,我们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思,只有胸有“构图”,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写作之前.你先要想一想,应该拟一个怎样的题目,才会与众不同?应该选择怎样的内容,才会不落俗套?应该怎样安排文章的开头、结尾,才能显示自己的独特之处?哪些内容应详写、哪些内容该略写?明确了这些问题,写作才会有的放矢,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偏离要求。  相似文献   

11.
徐勇 《考试周刊》2013,(90):34-34
学生七年级时开始练习写作.要求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内容跨越太大,学生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等,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教师应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相似文献   

12.
陈其君 《成长》2006,(6):13-1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道德标准”,谁又能辨翼伪,谁又是绝对权威?或许,自己坚持的那套.才是量适合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许兴亮 《山东教育》2005,(35):19-20
写作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个性是写作创新的基石,没有个性.便没有作文的创新可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写作的个性化作为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要求.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周刘波 《今日教育》2007,(5S):52-53
写作是教师职业的增长点。丢弃写作,我们就丢弃了一种职业的激情与希望。写作可以沉淀和锤炼思想、积累精华.它是质疑自己、挑战自己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唤醒自我价值的需要.教师的职业生涯一辈子都不应离开写作。一位老教师曾对我说:“学生可以容忍你很多缺点,但他绝不会容忍你作为教师却不学无术。”王蒙也说过:“自己丰富了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  相似文献   

15.
如何评价高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科学地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探索出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范坤山 《广西教育》2005,(7A):76-76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活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家平 《农村教育》2007,(12):49-50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必然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然而,“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与作文“接触”.寻找学生与作文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写作.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情感来创新和丰富作文。  相似文献   

18.
陈思言 《作文》2023,(12):59-60
<正>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更注重学生写作中的真情实感以及自我表达,这需要学生在写作时扎根自己的实际生活以及脑海中的思想,也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将身边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灵感。但是在长期抗拒写作的情况下,学生在写作方面很难达到这些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深挖新课标,在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写作教学模式,积极探寻写作教学的新方法,让学生在写作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帮助下掌握写作技巧,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姚民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1):160-161
写作,原本是写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宣泄,写作主体“我”是作文的灵魂与生命,是不可取代的“这一个”。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也明确,材料也不少,结构也严谨,语句也通顺,但就是缺乏灵性、生气,其原因往往是文中无“我”,没有个性。作文中充塞着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却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改变这种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子宜 《内蒙古教育》2005,(11):36-36,41
曹雷芹是前无古人、后少采者的小说大师。在《红楼梦》中.他借人物之口、借故事的推进谈了不少自己的文学现、审戋观、创作论,这些观点大丰涉厦阅读、写作、为人、修养,所以.耙它看作曹雪芹的语文教学观也未尝不可。不能算作牵强附会、任意穿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