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扬 《家长》2013,(7):14-15
一、要想培养出有理想的孩子,家长该做哪些事?1.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孩子的理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询问孩子:"你将来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你对未来有什么设想和打算?"等等。在观看电视、电影的时候,父母也可以借机问孩子:"你觉得这位模范人物怎么样?""这个英雄豪杰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父母还可以与老师  相似文献   

2.
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首先应当了解孩子希望做什么。我们经常会询问孩子:"你想做什么?"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去寻找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给孩子制造一个思考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思考领悟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3.
要想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大人可以这样做: 孩子一放学进家,就对他(她)说.快,快做作业去。孩子刚进屋准备,你就指责:“还不快做!磨蹭什么? 孩子边思考问题,边在手上玩笔.你看见了.就又气冲冲地说:“又玩上了,这孩子真没办法,总老玩不够!”  相似文献   

4.
对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我曾经设计了几个问题,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如:孩子的学习怎样?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么?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你怎样教育你的孩子?190个家长中,16%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兴趣不断提高。7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考出很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黄忠富 《家教指南》2003,(11):45-45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倾注大量精力和财力去培养孩子。这样做没错,也完全应该,可这只是丰收的愿望和勤奋的“田间管理”。你的孩子将来能成什么很重要的一环是“播种”,要看你当初播下了什么种子。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一平凡就怨天尤人,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一不孝就抱怨社会,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一失足就完全放弃。你应该多想想自己原来做了些什么,现在应该从何做起。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凭空生出个什么果子来。不要过分相信遗传因素,尽管这固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它不是最重要…  相似文献   

6.
孩子在学校,会学习很多门课程,但孩子最喜欢上什么课?他们喜欢的科目是否和父母所希望的一致呢?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孩子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时会与父母的期望有矛盾,但他们对父母是理解的。也有的孩子与父母的期望很接近,他们的喜好遵从了父母的愿望,但前提是他从这门课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希望做父母的在看了孩子的心里话后,能得到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兴趣要尊重,也要培养。当孩子从兴趣中得到了成功和满足,他自然会与父母的步调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7.
宁静 《课外阅读》2011,(8):98-98
现在的孩子缺什么?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是什么?成才教育应该重视什么?我们做老师的、做家长的能做些什么?带着这样一些疑问走进该文,希望能够引发您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倾注大量精力和财力去培养孩子。这样做没错,也完全应该,可这只是丰收的愿望和勤奋的田间管理。你的孩子将来能成什么,很重要的一环是播种,要看你当初播下了什么种子。不要自己的孩子一平凡就怨天尤人,不要自己的孩子一不孝就抱怨社会,不要自己的孩子一失足就完全放弃。你应该多想想自己原来做了些什么,现在应该从何做起。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凭空生出个什么果子来。不要过分相信遗传因素,尽管这固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它不是最重要的。现…  相似文献   

9.
佚名  林溪 《师道》2006,(3):22-2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美国人就特别推崇孩子的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在这里,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尔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说的出人意料的东西》。这个节目在让你捧腹的同时,也让你深思。有一次,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全场观众哗然。比尔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有心事,无论是喜是忧,希望找人分享或分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不是你的父母,而是最了解你的朋友。因此,父母在孩子一出生时,便要培养他成为你无所不谈的、最要好的朋友。要和孩子做朋友,自然不能有代沟。孩子有自己对人对事的见解,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与兴趣,比如孩子喜欢某位歌星或电视艺员,兴致勃勃地向你讲述偶像的新闻时,你就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主观见解去说: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父母仅告诉孩子上学很重要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孩子说明学习并不因长级或是得一文凭而终止。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你不必花许多钱去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要让孩子们看到你在读书。你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或展览会,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会让孩子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索愿望。说到做到曾获得过美国教育部颁发的“爱因斯坦式青年”称号的梅布得老师,极力主张父母必须参与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做会向他们表明你对他们的所做所为真的很关心。你不必具有一项特长或是用许多业余时间帮孩子们做什么。多数老师欢迎家长陪伴孩…  相似文献   

12.
孙丽红 《教育》2012,(33):37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答: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他人的认可。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答:过目不忘,能够把所看到的、学到的知识用动听的语言讲给学生听。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答:失去亲人。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答:平淡,与世无争。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答:俞敏洪。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答: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培养得与城里的孩子没有区别。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答:做事不追求完美。  相似文献   

13.
张彩霞 《课外阅读》2011,(5):155-155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既轻松愉快,又能取得好成绩。但往往很多时候不尽人意,不少家长都束手无策,无可奈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厌学呢?其实主要就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一般来说,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信心是相辅相成的。孩子对某门功课有兴趣,学习成绩就会好,学习信心就会足。因此,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如何去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4.
提示:鼓励孩子创造肢体语言,以锻炼孩子的基本动作技能,培养孩子的平衡能力。小朋友,请你用小手做一做图中小朋友做的事情,相信你一定能做好。★训练基本动作技能★培养身体动作控制能力小朋友,你能做出这些动作吗?提示:提供多种材料让孩子玩一玩、做一做,以锻炼孩子身体动作的控制能力及手的灵活性。提示:每当遇到新的物体时,都要鼓励孩子除了用眼睛观察之外,还要动用其他多种感官,多方面认识物体的特性。手和鼻子能告诉我们什么?★感知物体小朋友,请你和爸爸一起玩图中的游戏,爸爸敲出什么节奏,你就用双手拍出同样的节奏,拍错了就跟爸爸互…  相似文献   

15.
天堂的位置     
一位小学老师来邀请我,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做一场演讲。 我问她:“要谈些什么呢?”那学佛非常虔诚的老师说:“希望培养孩子的美好向往,这种向往不是你最主张的吗?”  相似文献   

16.
林欣 《少年读者》2008,(5):12-12
一位小学老师来邀请我,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做一场演讲。 我问她:“要谈些什么呢?”那学佛非常虔诚的老师说:“希望培养孩子的美好向往,这种向往不是你最主张的吗?”  相似文献   

17.
张凤云 《教育》2013,(15):38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答:让更多的孩子受到优质教育。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答:为学生答疑解惑,为社会多做贡献。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答:当今的孩子恶习难改。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答:愉悦、幸福。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答:父亲。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答:桃李满天下。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  相似文献   

18.
天堂的位置     
一个小学老师来邀请我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做一场演讲。 我问她:"要谈些什么呢?"那非常虔诚的老师说:"跟孩子们讲讲 极乐世界吧!我只是希望培养孩子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不是你最主张 的吗?"  相似文献   

19.
正Preface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责任有大小之别,但承担责任的意识与行动力是要从小培养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孩子成长的根基。但是,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父母可能会有困惑:怎么做才能不是只讲大道理,而真正能有效果呢?我觉得,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道德品质培养的基础。什么是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就是孩子需要明白:"应该你做的事情,请你负责做到底。"只要孩子已经开始建立起一定的自我意识,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培养其责任意识。无非就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承担责任的范围越来越大而已。  相似文献   

20.
从兴趣入手。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要是他有兴趣做的事情他就一定能够专心做下去。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挖掘他的兴趣点。对一些年龄小的孩子家长要多陪他一起阅读、游戏,逐渐帮助他寻找兴趣点。不要随意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当孩子正专心做某一件事情时,你千万不要去打扰他,除非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如果不得不让孩子停下来,可以先给他一段准备时间,而且要说明停止当前活动的理由。如果孩子经常被打断活动的话,他对什么事情都不会有很浓厚的兴趣,也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让孩子养成做完一件事情后再做另一件事情的习惯。孩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