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媒介的市场化发展和技术普及,导致了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功能发生转型,使得整体上中国媒介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异化的媒介知识分子形象。其中,电视知识分子即是近年来被批判的主要群体之一。电视知识分子通常与电视媒体结成"共谋"关系,因此缺乏就公共议题独立发声的诚意和普世情怀。结合中国目前的传媒体制及政策,电视谈话节目借助自身的独特优势已经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文章旨在通过对凤凰卫视已开播十余年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进行案例研究,从电视知识分子和媒体各自的角度探讨如何重建电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2.
凭藉强势媒体与学院知识分子联袂,央视《百家讲坛》对经典进行了全面的“解构”——伴生着思想精髓的流失和审美张力的消解,浅表思维成为《百家讲坛》上学院知识分子经典阐释的首选。尽管此乃是其面对媒体前的公众时所不得已的行为,但确实反映了他们对公众的低期望值,也导致了知识分子自身价值的贬低。《百家讲坛》的成功,表面上看为学院知识分子在传媒中赢得了更大的公共话语空间,但实际上却缩小或限制了学术和批判的话语空间;同样,《百家讲坛》的轰动效应,表面上看为经典赢得了大众,但媒体的同质化和浅表思维运作的后果却造就了一大批媚俗艺术爱好者。面对这一形势,作为公共知识空间的主体模块——国家建制中的图书馆,如能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现有物质、人力资源和馆藏经典原著文献资源,同时借助并聚合学院与媒体等诸多社会公共资源,重建崭新合理的公共知识空间,共同促使由媒体主导的经典“代读”向由图书馆主导的个体“经典原著深度的阅读”转变,不啻是其摆脱目前困境,成功实现服务转型,重获创造发展新生的难得机遇,将公共知识空间中心场域转移至图书馆,图书馆功能与地位将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3.
廖雨思 《新闻世界》2014,(6):176-177
公共知识分子代表大众发声,参与对社会事务的讨论,并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在网络时代,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公共知识分子逐渐拥有了一定的网络话语权,形成了独立的网络话语力量。然而,媒体规则的控制和媒体力量的操控,对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上发声造成了影响。且公众与公共知识分子长期处于两种话语体系下,种种原因导致公共知识分子的网络话语力量出现式微之势。  相似文献   

4.
2003年:公共知识分子参与新闻舆论监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近年逐渐成为讨论热点。一般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学者亚格比,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中宣称,美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死亡,最后一代是二十年代出生的,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即面对公众发言,为公众写作。①结合目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现状,我想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那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公众关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等热点问题在各种公共媒体和讲坛上发表评论的知识分子”。自“非典”、“孙志刚事件”、“黄静事件”发生以来,知识分子在媒体上论政立言,…  相似文献   

5.
余越  李名亮 《今传媒》2012,(9):20-22
微博因其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正吸引一批知识分子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参与到公共话语权中。但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并借助微博,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现代传媒与大学及科研所成为型塑社会价值与方向的中心结构,教育界、科学界与传媒界的知识分子已构成中国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阶层。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承担公共责任、建造公共空间方面具有显著相似性,奠定两者的联姻基础。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互为发展支撑,共同推动公共空间的建构,但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发展逻辑和价值目标上存在冲突,导致知识分子"公共越多,知识越少",主体性日渐丧失。面对逻辑上的碰撞和目标上的冲突,知识分子和现代传媒有三种路径可选择:一是冲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3)
本文以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为研究对象,对社会冲突性议题如何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媒体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框架以及在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媒体公共性及其特点做了详细阐释。文章认为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公共性在社会权力竞技的过程中被逐渐凸显和放大,通过媒体呈现进入公众的话语空间。为了体现媒体的公共性,媒体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公共领域"框架和"社会共识"框架去建构社会冲突性议题。但是,在喉舌理念和市场理念的双重压力挤压下,社会冲突性议题建构中的媒体公共性呈现出"差异性"、"片面性"和"破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人)及海外华人用户加盟微博,使微博平台上隐隐闪现出一个围绕"中国议题"而展开的跨国公共领域。这个领域一般表现为跨国讨论,但有时也表现为激进的跨国动员。作为一种"虚拟的"跨国公共领域,微博频现"政治即娱乐""娱乐即抵抗""抵抗即参与"的媒介景观。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介入公众舆论,引导包括"公知"在内的"脖友"更为理性地"围观"与"吐槽"。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的本质在于公共性,其存在是历史的、动态的,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知识分子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知识分子不是一种固定的身份,而是一种社会角色的扮演,判断知识分子的标准主要看其在公共生活中的现实表现。媒体知识分子如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公众利益代言,就可视为公共知识分子。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产生是随机的,取决于很多前提条件,而且与规范的知识分子概念仍有差异。重建媒体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最终取决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在传媒商业主义导向下,部分媒体在报道知识分子新闻时追求报道内容的"可售性",知识分子新闻被当作"媒介事件"来炒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媒体对知识分子群体报道的偏差,从而遮蔽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传媒与大学及科研院所成为型塑社会价值与方向的中心结构,教育界、科学界与传媒界的知识分子已构成中国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阶层.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承担公共责任、建构公共空间方面具有显著相似性,奠定两者的联姻基础.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互为发展支撑,共同推动公共空间的建构,但知识分子与现代传媒在发展逻辑和价值目标上存在冲突,导致知识分子"公共越多,智识越少",主体性日渐丧失.面对逻辑上的碰撞和目标上的冲突,知识分子和现代传媒有三种可选路径:冲突不可调和,联姻决裂,自成一统;坚持共同理想,联姻巩固,成为社会舆论堡垒;同流合污,依附特定权力和利益集团,沦为权力和金钱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2.
陈晓玉 《新闻世界》2013,(5):145-146
近年来,微博的迅速兴起、繁荣,不仅为意见领袖提供了全新的活动平台,还以其本身的传播形态的特殊性为微博意见领袖带来新的特点。同时,微博作为一种个人自我表达的工具,为公共知识分子提供了表达空间和舞台。本文对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公共知识分子作为微博意见领袖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韩寒成名10年间,先后被媒体贴上不同的标签:从"叛逆出轨的偏才生",到"80后不负责任、率真狂傲的代表",到"敢于担当的80后",到"舆论领袖"、"公共知识分子".标签变更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的拉锯战.  相似文献   

14.
我不是读书人,不是谦虚,是有根据的 回国以后,因为写了些稿子,然后居然出了几本书,所以在媒体上就被称为是一个作家、散文家,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居然还有媒体称我是学者、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我更是不敢想.  相似文献   

15.
西方语境下的公共领域与现代化公共空间的结构与性质对社会变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结构与性质的公共领域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 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大致包含了大众传播媒介、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政党等要素.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战略层面,2020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全员媒体"的交互属性让网络成为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并为公民的话语表达赋权。将"全员媒体"与公民话语表达关联起来,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建构的"合法性"作为分析两者关系的切入点,指出"全员媒体"表征了带有合法化特性的公共领域,这为公民的理性网络话语表达奠定了现实依据和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7.
李洁 《今传媒》2011,(8):19-21
自从中国迈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也随之快速地由精英阶层进入中国的市民阶层,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第四媒体",这一媒体独立于公共权力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之外,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的许多观念极为契合。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促成中国社会"公共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呈现出自身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谭楚子 《图书馆》2011,(2):12-19
悬置政治-社会层面"不可抗因素"不论,20世纪80年代末以降并迄今方兴未艾,出版、印刷等传统纸质传媒式微,电视、数字、网络等新兴电子传媒汹涌勃兴的同时,介入公共话语、充当社会正义良知代言人的知识分子日渐退隐最终逍遁于无形,之后来者自觉演变分化为学院知识分子和媒介知识分子(或称电视知识分子),即本质上规避道义担当、抛却社会责任的所谓"知道分子"。进一步研究发现,出版、印刷传统纸质传媒与电视、数字、网络等现代电子传媒分别构成了知识分子文化与知道分子文化的重要形式表征,由此揭橥凸显了公共图书馆文献馆藏意义层面长期以来被繁茂芜杂的技术细节所遮蔽着的一个重要事实:纸质印刷文本不仅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言说空间,而且也在一定意义上建构起了知识分子的反思精神与批判立场;以纸质印刷文本庋藏、传播为己任的公共图书馆,实乃当下"后知识分子时代"知识分子文化传承最具操作可能的重要途径。今日知识分子公共话语集体失语,民众趋之公共图书馆寻觅精神家园,寄望其能肩起道义担当,引领崇高价值。因含此内在独特天然优势,公共图书馆确具民智启蒙、人文引领等道义担当之可能向度。藉此,热闹经年的"全民阅读"活动不再只是驻足于浅表意义层面上的应景运作,而终于找到了自身赖之安身立命的真正魂魄;同理,沸沸扬扬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等大而无当之类空泛的理念讨论,也终于找回了自己真正的精髓或归宿。  相似文献   

19.
传媒“议程设置”与公共知识分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然 《新闻界》2005,(6):124-125
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1)已经成为大众媒体的一个大众传播符号(意见领袖)出现在公众视域之中。网站的论坛,报刊的专栏专访,电视节目中的嘉宾讨论、辩论会,公共知识分子明星般的频频在媒体空问亮相出声,他们本身也成为了公众和媒体讨论的热点。去年秋《南方人物周刊》就策划了一期“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的专题,紧接着各个媒体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公众也参与了积极的讨论,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20.
"公共话题"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web2.0时代的网民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凭借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运用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平台,成为公共事件的发声者。本文以web2.0时代下由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产生的公共讨论空间为背景,对公共话题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生活中被讨论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的讨论环境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