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的性格结构,是个人与文化环境互动的结果.成年人按照他们对"青年"的期待和对"青年期"特点的理解,制作出他们认为青年人应该和容易接受的文化,通过为其提供文化产品、文化式样,来影响青年的社会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从叛逆作家到被时代杂志评选为"青年领袖",韩寒不同于一般偶像明星,他的出现始终伴随着青年网友与精英阶层的互动,而"战场"则是成为环境的大众媒介。基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韩寒是流行文化语境中的形象符号。它的所指超出韩寒个体的范畴,并折射出青年亚文化群体与媒体的互动。符号由媒介生产,而作为接受者的青年群体则围绕着符号参与表达、争议与否定,渐进地完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自2010年底中国第一部微电影出现后,微电影迅速占领市场,在近5年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走向成熟并且呈现多元化趋势。微电影与青年亚文化天生具有很强的粘合度,一方面,微电影身份的特殊性、传播的碎片化和创作的草根化符合青年亚文化去中心化、抵抗、不稳定等非主流文化特征;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利用微电影寻找到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向主流社会发声,表现为去中心化、多元化、消解经典、否定权威等非主流文化景观,从而达到建立主流社会话语权和获得主流社会多元化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张聪  常昕  陈颖 《东南传播》2014,(12):12-14
"弹幕"是源自日本的一种在青年群体,尤其是90后受众中流行的新型媒体传播样态和媒体文化。弹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并在其核心接受群体中形成了鲜明的共通价值观和传播语境。这种兴起于网络平台的传播形态业已被引入电视媒体,在多屏互动和媒介融合的时代,弹幕成为传统媒体吸引青年观众、扩大收视人群的一种尝试。长远看,如何对弹幕内容进行合理把关,如何强化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并在更广泛的受众层面上发挥传播效力,是弹幕传播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星座文化是互联网线上线下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在青年群体中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和很强的参与度。星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反映了他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信念系统等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因社会的压力和传媒影响的共同作用而成。文章从新媒介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星座文化如何迎合青年的需求,探究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对星座文化依赖的心理与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网络流行文化是以网络为基础、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化,对当代青年群体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当前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塑也造成了一定冲击.本文以相关问卷调查为基础,深入探析网络流行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当前思政工作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期为网络流行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红莲 《今传媒》2011,(12):95-96
新媒介环境与技术促使微时代来临,不仅让微小说、微博得以流行,也让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从解读微电影入手,分析了微电影的受众定位及热播原因,对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走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艳明 《青年记者》2016,(20):68-69
高校微电影指主要创作群体和目标受众为在校大学生,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梦想、成长、情感等校园题材的微电影类型.本文对高校微电影的创作形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微电影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高婷 《传媒》2017,(21)
微电影广告营销有其独特价值.它既能实现广告的品牌传播,从广告内容、情感诉求和流行倡导等方面建构品牌形象,又能从社交互动、维系品牌忠诚和商业逻辑等方面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围绕着"诉求"与"转换"两大理念展开微电影广告营销,可以有效打通用户和品牌之间的互动渠道,为微电影广告营销创造独特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梁卓慧 《声屏世界》2013,(4):136-137
微电影应运而生随着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互动交流的感性诉求,微电影成为网友喜爱的一种新式文化消费品。第一次接触微电影是2007年5月底,"筷子兄弟"携近6分钟的原创音乐短片《男艺妓回忆录》(以诙谐的方式讲述日本一位艺妓与浪人令人捧腹和尴尬的前世今生)登场互联网,在网络快速传播。2010年秋天,"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一夜之间创下点击率的奇迹,"筷子兄弟"也凭借《11度青春系列电影之老男孩》开始被国人熟知,一个全新的产业"微电影"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为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新情境,使其能自主性更强地使用各种网络特殊形象,进行个体展演、完成情感表达。文章探究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周杰伦粉丝群,在近期微博超级话题打榜事件中,使用"夕阳红中老年粉丝"的网络特殊形象进行自我呈现和情感表达。结论认为,"夕阳红粉丝"这一不同于青年群体现实生活的特殊形象,实则反映了他们"感慨青春消逝""代际对立""娱乐与消遣"三种与该群体特性息息相关的情感表达。这三种情感对该群体具备较强的情感号召力,并在群体针对"夕阳红"网络特殊形象的表演互动中不断增强,成为该群体在本次带有互动仪式性质的"表演狂欢"中的共享情感。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国潮"视域下的主流话语意涵与表征分析,指出"国潮"主流话语囊括着鲜明的国家空间场域与当代时间实践,体现着正在孕育的一种新形态文化,即由商业消费文化表征、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内隐、当代年轻时尚风潮及主流媒体形塑的新型国家文化潮流。"国潮"视域下主流话语有其独特的动力空间,"国潮"行动主体具有实践的广泛性和多元的参与性的特征。"国潮"语态体现"国潮"认知和实践者共同的主动行为和态度指向,应积极争取最广泛的"国潮"行动主体,以"流行"为载体,打造"亲民态"和"年轻态"的传播语态;采撷民间网络场域的创新元素,发挥主流话语整合功能,促进"国潮"转型升级;重视"潮际"互动效应,建构人类新文明的文化交流语态。  相似文献   

15.
试论“微电影”时代的广告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  朱润萍 《东南传播》2012,(7):125-126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消费群体和消费文化的变化,广告的营销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今,我们已经走进"微时代",各种加微事物出现,与此同时,微电影广告登上营销舞台,并凭借其自有的优势在广告营销中发挥无法超越的作用,逐渐成为营销市场的"新宠"。然而微电影即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它作为一个新鲜手段,仍旧会有劣势与不足,仍需要我们对其运用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从而能够发挥"微电影"这种新型广告营销方式的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16.
如今,微电影十分流行与普遍,很多人都喜欢自己拍摄微电影。校园微电影是微电影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很受学生们的青睐,拍摄出来成品非常多。校园微电影一般以"青春"为主题,勾画出关于友情、爱情、奋斗、迷茫等方面的故事。本文记录了微电影的发展史,对当今的校园微电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红莲 《报刊之友》2011,(12):95-96
新媒介环境与技术促使微时代来临,不仅让微小说、徽博得以流行,也让微视听的文化消费形式“微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从解读微电影入手,分析了微电影的受众定位及热播原因,对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及走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亲属称谓泛化作为一种交往策略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语言的不断更新,"爸爸"的泛化已然成为一个传播学和语言学事实。"爸爸"泛化的语言实践包含了当代青年对商业社会文化逻辑的认同、对现实生存状况的无奈控诉以及青年群体内部微观的权力操演。剖开"爸爸"这一文化符号,能寻觅到中国父权文化逻辑的肌理,也能窥探到青年共享的现实困境、化解策略以及戏剧化的表达风格。"爸爸"背后退缩型主体的投降姿态和传统权威体认值得当下社会警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孙婧 《传媒观察》2015,(9):24-26
中国当代影像生成把微电影看作短片这个前提是可疑的。通过追踪溯源和理论论证,我们认为,微电影不是短片,而是中国当代影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类型。本文首先对现存短片研究进行了整体概述,继而从学理推演的角度分析了微电影得以出现和演进的内部理据和外部动因,并利用隐藏在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差异作出微电影非短片、两者共生共存的应然性判断。  相似文献   

20.
李照 《今传媒》2012,(6):63-64
2010年凯迪拉克公司推出的一部时长90秒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开启了品牌营销的新时代。微电影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浓缩的电影叙事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的感性诉求发挥到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微电影的现状、国家广电总局新出台的"限广令"政策以及三网融合的大环境进行分析解读,概括总结出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广告营销策略,以期为微电影进军主流营销市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