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唐代,史学领域先后出现了一批光彩夺目的史学名著。《隋书.经籍志》著录史部之作共817部,13264卷,其数量占隋前图书(凡3 127部,36 708卷)的三分之一。对这些史籍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已经是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刘知几能独当此任,其博学多能固然重要,但博学多能之士并非只有刘知几一人,关键是他具有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
周娟 《考试周刊》2010,(48):154-155
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在于培养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否定的质疑精神。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师自身观念应更新改造;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改革答题唯一的作法,倡导多元化;培育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运用实证精神、勇于批判精神、创造精神、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大胆地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深刻地启示我们:科学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把科学观念、方法和精神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养成实验、批判、创造以及探索和追真理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对《史通》的史学比较研究.是从方法论的视角探讨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思想,笔者曾撰写了《论<史通>的史学比较》等文(见《廊坊师专学报》)1996.2、《河北学刊》1997.3)论述了刘知几在《史通》中运用的“区分类聚与辩章流别的史学比较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对刘知几的“史学批判、求新”的作用,今继之,再论《史通》的史学比较,做进一步的研讨.  相似文献   

5.
刘知几《史通》的创作受到了刘勰《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撰述形式和史学思想上。刘勰有着宗经的史学观,推崇言经《尚书》和事经《春秋》,主张尊贤隐讳。刘知几批判性地继承了刘勰的史学观,他从史学家的角度对《尚书》和《春秋》展开了批判,提出了隐讳的限度问题,对刘勰的宗经史学观进行了修正。刘知几写作《史通》是出于纯洁的史学理想,而且他和刘勰对经书的喜好情感不同。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得具有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中最重要就是批判精神,即敢于和勇于对前人和自己的已成定论进行怀疑甚至否定,这不仅需要批判的勇气.更需要批判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史实阐释了刘知几提出的灾祥标准。指出刘氏在《五行志错误》中并没有批判灾祥神异存在问题,而是站在有神论立场上,对班固的《五行志》只记灾祥,不记符应及对古书中灾祥史料网罗不足予以批驳,并提出诸多关于灾祥未必附会的观点,进而标明刘知几坚持灾祥神异的天命观,是位有神论者。  相似文献   

8.
大唐帝国初期繁荣昌盛的文化氛围,奠定了刘知几早年丰厚的学术修养,科举制度使刘知几进入官僚仕途。武则天时代的劝谏上书,使刘知几崭露头角,武则天的诏修史书使刘知几获得了编修历史著作的大好机遇。中宗时代史书编修的烦恼促成了刘知几的不朽名著《史通》的诞生。纵观刘知几的一生,武则天时代正是他史学事业成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缺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节和氛围,刘知几将很难完成《史通》这样一部纵论古今史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的史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史通》一书中。刘氏对他之前的中国历代史书,无论是正史还是杂史,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其中关于史书写著的方法问题,在文风、体制、语言、叙事、书法等各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且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0.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关键时期,而高中生物学教学恰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教师创新生物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勇于批判、敢于实践和勇于创造、平权意识和协同合作、乐于追问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儿童学习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内涵与表现进行了明确界定,主要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充分挖掘数学本身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培养要素和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等能力和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理路是用《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校录》中公布的新材料,论证章太炎学术批判精神的合理性。通过研读章太炎藏书题跋批注,揣摩章太炎先生阅读所藏书籍时的心路历程,展现章太炎学术怀疑与批判的精神,求是、向真的学术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彰显太炎精益求精、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凝重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史学家,刘知几从强调史料真实的角度出发,要求撰史者一定要善于考辨文献,并以大无畏的勇气,对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几乎所有史籍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批判,辨伪方法多样,开有唐一代疑古辨伪之风。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史学家,刘知几从强调史料真实的角度出发,要求撰史者一定要善于考辨文献,并以大无畏的勇气,对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几乎所有史籍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批判,辨伪方法多样,开有唐一代疑古辨伪之风。  相似文献   

15.
刘知几的学术生涯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入。他出生在一个丈化气氛很矿的家庭里。父亲刘藏器学养深厚,教子严厉,致使刘知几兄弟六人均为进士及第。刘知几幼年时代对诗赋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很快就转移到史学方面。11岁时.他随父亲学习《古文尚书》,为其倩屈聋牙、晦涩难解所苦,尽管屡遭痛打,而终无所成。这时.父亲正今为他的哥哥们讲授《左传》,他也凑进去分听,课后还能为诸兄复述大意,辨析疑点。他感叹道:“若使书皆如此,吾不复怠矣。”①父亲惊异于他的这个想法,答应教他《左传》.一年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真发掘了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仅存下来的几首诗赋的思想内涵,从中分析和总结了刘知几的处世思想,并研究了这些处世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同时展示了刘知几处世思想与其行为的矛盾现象,并指出了产生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其核心是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和勇于解疑的批判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其内涵,论述了在军队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要素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刘知几的史学。一、天命论与英雄史观杂揉的历史观;二、以封建正统观念为指导的历史编撰学;三、以维护封建史学严肃性为目的的史学批评。作者认为,刘知几的史学,在本质与主流方面仍属于封建正统史学,澄清了刘知几研究中的一些片面观点。  相似文献   

19.
开放式教学让数学更有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怀疑、敢于批判和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有着与当时考据主流学术风尚不同的地方,最为突出的就是其中议论内容很多,且"批判"特质和"经世"意识显明,在往朝史家中,刘知几的<史通>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其影响巨大,这在<十七史商榷>中有迹可寻.王鸣盛对刘知几"商榷"词义的借重和司马光"雅善裁鉴"学术品质的赏识,也折射出王鸣盛的"求实""品评"和"经世"的治史旨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