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哲人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决定语言的是思维。要想有经典的语言,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写新闻报道,就得运用语言,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就要有超人的思维,善于运用好新闻语言。运用语言是一门艺术。报道一件事或一个人,词语丰富的人,写出来的新闻就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具有可  相似文献   

2.
新闻作品难以出新,千孔一面同是困扰基层通讯员的一大难题。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通讯员缺乏创造性思维造成的。其实早在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小诗就颇含创造性思维的哲理:人家争住水东西,不是临溪即背溪,拶得一家无去处,跨桥结屋更清奇。那么,怎样才能“跨桥结屋”写出富有自己个性的新闻作品来呢 ?  迂回观察,欲写春江先画鸭。报道员身处基层,重大新闻,突发性事件很少遇到,抓到的素材大都是些凡人琐事,要写好这些报道,就要敢于打破常规,找出最吸引人的侧面,进行报道,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来。为此,使我感受到最深…  相似文献   

3.
能否准确无误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事实,恰当地运用新闻语言是个关键。新闻语言是新闻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运用得体,会使新闻增“值”,反之会使新闻贬“值”,以至使其不成新闻。要恰当地运用新闻语言,须了解新闻的特点。写科学论文,用抽象概念语言;写文学作品,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文学语言,去塑造艺术形象。如果用写科学论文、文学作品的语言来写新闻,人们就会摇头,会说尽玩虚的! 新闻语言要准确、具体、鲜明地反映新闻事件,就要用精确的新闻语言,不能靠用华丽的词  相似文献   

4.
逆向思维属于否定方向上的思维。逆向思维对它认识对象所采取的态度是否定的态度,证明它是虚假的、错误的,或起码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第278页)。正确运用逆向思维,对提高新闻采访写作质量帮助很大。本文就逆向思维对新闻采访写作的影响谈点粗浅看法。一、运用逆向思维有助于拓宽采访思路。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体会。1993年7月,“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为展示我军建设成就,需要提高军事素质方面的报道。当时我感到十分头痛,因为军事报道太多了,要写出新的、震撼人心的东西感到思路太窄,甚至无从下手。无奈之…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的角度,就是指新闻写作时选取或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同样一条新闻,挖掘的深浅和表现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不同,新闻价值也不同。选择角度既要求符合写作要求,又要注意写出新意,这是新闻"新"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样一条新闻,这个人写可能就枯燥无味,另一个人换个角度写就会引人入胜。那么,新闻写作的角度应该怎样去选择?抓特点,找角度特点,是一篇新闻稿件的魂,围绕特点选角度,就要注意报道对象的特征,写  相似文献   

6.
陈朝晖 《新闻三昧》2008,(10):48-49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要为受众所喜欢,报道形式就要不断创新。新闻写作一味沿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与活力,难以出新、出众。倘若“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写出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好新闻来。“反弹琵琶”写新闻,是一种逆向的思维与写作方式,即从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思考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  相似文献   

7.
写出有独特视角的,有人情味、有深度的优秀体育报道,是体育记者的一个追求.在体育大舞台上表演的是人,体育新闻当然要报道比赛,不能只见"赛"不见人,所以记者应该多写人,即多报道运动员.而要写人,就要成为运动员乃至体育明星的朋友、诤友,让自己能在体育圈中自由驰骋.也只有这样,体育报道才不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跃动的、充满色彩的.不过,体育记者的"交际学"不是天生就懂的,也是要学习的.  相似文献   

8.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其次,要写出新意。记者进行专题调查或调查重大报道题材,往往要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全过程,时间比较长,跨度比较大,内容比较复杂,可以说大部分材料是陈旧的。因此,怎样把调查报告写得有新意,就显得重要了,就要下一番功夫了。调查报告要写得有新意,就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要反映新的经验、新的动向、新的问题。“文章切忌随人后”。“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新闻姓“新”。作为新闻体裁之一的调查报告,也要突出“新”字。如果不是反映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介绍新经验,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没有新闻价值了。但是,调  相似文献   

10.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1.
从事新闻采写工作的人常常接触大量的公文,公文里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有点象藏在地下的煤和石油,需要开采出来才行。从公文里提炼新闻,我的体会是要寻找公文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先要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要从读者那里找焦点。不少同志写新闻稿,一下笔往往是领导角度,工作角度,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写出的报道,读者往往不爱看。新闻报道的指导性是运用新闻手段形成舆论,影响读者,促进工作的。这与党政机关运用会议、文件布置工作、发布指示、命令及层层贯彻执行的方法截然不同。所以,只有从读者角度出发,从公文里提炼  相似文献   

12.
一条新闻登上了报纸,就要跟广大读者见面。他们不光从新闻中了解国家大事,而且从新闻中学习语言。新闻实际上对广大读者起着语言教师的作用。如果新闻的语言运用得好,对祖国民族语言的发展,对优良文风的建立,会起积极的作用,否则,就会起消极的作用。所以,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重视语言修养。现在,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有不少同志是善于运用语言的,他们写出了许多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三者兼备的好新闻,为群众喜读爱听。但是,也还有不少同志的语言修养较差,他们写出的稿件在运用语言方面存在着种种毛病。  相似文献   

13.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要为受众所喜欢.报道形式就要不断创新。新闻写作一味沿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与活力,难以出新、出众。倘若“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写出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好新闻来。“反弹琵琶”写新闻,是一种逆向的思维与写作方式,即从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思考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别出心裁地开辟新闻报道的新境界,使新闻有着更加诱人的潜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大实话。正因为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写新闻时要处处为读者着想,考虑怎样写他们才能看得懂,还爱看.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有些人并投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写出的新闻读者不是看不懂,不愿看,就是看后产生费解或误解。这样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有则报道武陟县工商银行实行“挖贷挂钩”搞活资金的消息,对“挖贷挂钩”只字未作解释,就大讲其取得的成绩。这就使人感到有点莫明其妙,因为成绩是根据经验来的,如果读者对“挖贷挂钩”还不知是什么意思,怎能理解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呢?  相似文献   

15.
同样写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出自不同人之笔。写出来后会完全不同。有的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有的则单调死板、令人生厌。俗话说:“讲话要有口才,作文要有文采。”不管是口才还是文采,都离不开运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要把文章、报道写好,固然有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新闻时效等各种因素,而运用好语言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有些文章、报道,读来有声有色,主要原因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具体说来,给报刊写稿,在语言方面有哪些要求呢?  相似文献   

16.
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罢,竞争利器除了拼抢新闻外,表达方式也很重要.做新闻,要善于用大俗大雅的新闻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讲的故事要让更多的人听懂,语言就要通俗,俗中见雅,雅俗共赏.新闻应注重传播效果.记者写的新闻,不仅要给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看,也要给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看.有的记者却不以为然,认为文章写得华丽才有水平.华而不实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事、一句话,写得花里胡哨,读者看了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要表达啥意思.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口号连篇,放之四海而皆准,通篇看不到一句鲜活的话,读起来枯燥无味.现在,为数不少的新闻报道让人看不懂、不爱看.  相似文献   

17.
端木夏 《新闻界》2002,(3):63-64
说起新闻要有深度,有人动辄便采用“深度报道”的体裁;一写“深度报道”就得长篇巨著,动辄数千言。非“深度报道”的“消息”能不能写出深度?《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肯定的回答。新闻要写出深度是否就得长篇大论?《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否定的回答。《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不过800多字,是短新闻写出了深度之一例。这篇新闻的深度表现在哪里?在于既反映了事实的现象又揭示了事  相似文献   

18.
新闻从业者大多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岗位干久了,往往会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随着惯性完成一次次报道,于是受众经常看到似曾相识的新闻.要写好新闻,记者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突破惯性的桎梏.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新闻是找出来的。对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同.因为你没有新闻敏感,新闻在你眼皮底下也识别不出来。同时没有一定的多思路捕捉意识,盲目地寻找,也是写不出有份量、有指导性的新闻来的。做为一名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就要增强多思路捕捉新闻的意识,把自己大脑中各方面的思维细胞全部用上,多留心、多观察、多学习。全方位多触角地捕捉线索,这是抓新闻的关键。我在地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讲究写环境,尤其是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结合起来,对典型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新闻报道中要不要写环境呢?实践的回答也是肯定的。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写道:“人要有现实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安顿一样。”举一反三,联系到新闻写作,也不可忽视这一点。众所周知,新闻事件一般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人物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战斗更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所以,在新闻报道中注意写出这个人或这件事的具体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它一则可以使报道的事或人真实可信;二则可以使新闻报道写得生动可读;三则可以使新闻写作“借境”说话。有的新闻中写出典型的环境,尽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