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闻业务》第四期发表郁文同志《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一文以后,一些读者对新闻职称改革提出了不少问题,希望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新闻业务月刊记者为此走访了全国新闻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在他们的帮助下编写了这篇问答。现转载于此,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时下的媒体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新闻工作者为了巩固自己的阵地,就要写出更多更好的能吸引受众的文字新闻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简洁、形象生动、富于特色等特点,提高文字新闻质量。从语音、选词、句式、修辞等方面锤炼新闻语言,提升语言修养水平。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本刊从第二期开辟《短新闻笔谈》的讨论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欢迎。许多同志寄来了很有见地的文章,本期选登的几篇短文值得一读。希望大家继续结合自己的采编实践,对这一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写出更多更好的短新闻。  相似文献   

4.
白色新闻是指讣闻、向遗体告别仪式消息或追悼会消息。一个人逝世之所以具有新闻价值,说明这不是个一般的人,而是一个名人;而这个死者的思想、生前的业绩就是要报道的重点。而白色新闻报道最忌讳的就是公告式、填充式,特别是在导语中,如果过于刻板,显得死气沉沉,那是要失去不少读者的。白色新闻中出色的导语就是要写出感情,写出特点,以引起更多生者的怀念。新华社名记者郭玲春同志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她在1982年所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导语写道:“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记者以现场描写作导语,把读者带进肃穆的会场,情景交融,又巧妙地揉进了新闻的基本要素,得到了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如何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事实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从本期起开办《采访与写作讲座》,特约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采访写作研究室撰稿。本讲座比较系统地介绍有关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知识,为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同志和爱好新闻工作的同志引个路子,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我们希望读者看了讲座的文章如有什么意见,及时来信告知,以便加以改进,把讲座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评论的成败决定于选题一篇新闻评论的成功或失败,首先决定于选题。有经验的评论员,拿到一个题目,大体就可以看出这篇评论好写不好写,发表之后社会反应好不好。这里,评论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文字修养固然是起很大作用的——优秀的评论员能够把很难写出新意的题目写出新意来。但是,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毕竟还是选题本身。题目选得不当,再高明的写手也会  相似文献   

7.
评论的成败决定于选题一篇新闻评论的成功或失败,首先决定于选题。有经验的评论员,拿到一个题目,大体就可以看出这篇评论好写不好写。发表之后社会反应好不好。这里,评论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文字修养固然是起很大作用的——优秀的评论员能够把很难写出新意的题目写出新意来。但是,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毕竟还是选题本身。题目选得不当,再高明的写手也会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经谈了通讯、特写、文章等的描写问题。有人会问:新闻需要不需要描写呢?不少同志认为不需要。理由有二,一是叙述是新闻的基本手法,而描写则应归之于通讯、小说、散文等;二是新闻的重要特点是简洁,描写则会造成繁琐、冗长。其实,除了叙述这一主要手法之外,描写、议论等诸种手法也都可在写新闻时适当运用,运用得恰到好处,能够使新闻穿插有序,跌宕多姿,引人人胜。当然,这种描写必须是必要的、简洁的,对新闻主题起深化或烘托作用的,决不是铺张笔墨,喧宾夺主。  相似文献   

9.
“会议报道太多”、“会议报道没写头、没看头”,这是新闻界同行和广大读者(听众、观众)对当前某些会议报道质量不高的评价。 如何改进会议报道,提高宣传效果呢?这几年不少新闻单位的记者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写出了不少会议报道的成功之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本刊以前也曾介绍过一些记者的成功经验,这期再推出三篇,仅供大家借鉴。 解决会议报道的诸多问题,由于各种原因,新闻单位还一时难以办到。但是,把会议报道写活,增强指导性、可读性,就看记者的真本事了。愿同行们施展才华,运用妙笔,把精采的会议报道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本刊也欢迎同行们对改进会议报道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0.
杨殿通同志是河北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这里,向大家推荐他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经验。杨殿通同志在学习毛主席著作过程中,把读书、对照、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改造思想,改进工作,对毛主席著作做到了热爱、坚信、紧跟、力行。他在改造思想过程中,不断地同个人主义进行斗争,认识到个人主义不斗倒,毛泽东思想就学不到手。杨殿通同志做新闻工作仅仅五年,却写出了不少好的报道。他在思想和业务上所以进步较快,正是由于他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把毛主席的书当做最高指示,特别是遵照毛主席关于知识分子一定要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指示去做。他能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阶级调查,并且深入到贫农下中农中间去,拜他们为师,老老实实地当小学生,从而逐步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群众有了共同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同为新闻工作者,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好看,有的人写出的新闻作品不好看呢?近日拜读了一些新闻名篇和一些新闻名家论新闻写作的书籍,感到受益匪浅。我从中感悟到,要想写出既有影响又好看的新闻作品来,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取、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固然重要,但对材料的运用是否得当,也是至关重要的。恰当地运用材料,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说到根上就是“取舍”二字。说到取舍,往往是“取”易“舍”难。许多同志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时材料记了一本子、一脑子,下笔时思量来琢磨去,舍弃哪些材料都觉得可惜。事实上,有些稿件往往是因为有一些…  相似文献   

12.
不少同志在新闻写作中,常不注意说明新闻根据,这一点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有些同志对说明新闻根据持厌烦态度,他们认为反正采访的东西都是事实,加上新闻根据反成累赘。只有他们试图把旧新闻  相似文献   

13.
近来,在工农业记者和编辑中间,有不少人在议论:搞工农业报道,是首先从行业的读者出发,使他们感到兴趣呢,还是首先从广大读者出发,使广大读者都感到兴趣呢?这是个重要问题,它涉及新闻工作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新闻的指导性与群众性、怎样发挥新闻的指导作用等等。这里我想谈谈我在从事农业报道中想到的一些。报纸不是内部刊物,  相似文献   

14.
从事新闻采写工作的人常常接触大量的公文,公文里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有点象藏在地下的煤和石油,需要开采出来才行。从公文里提炼新闻,我的体会是要寻找公文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先要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要从读者那里找焦点。不少同志写新闻稿,一下笔往往是领导角度,工作角度,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写出的报道,读者往往不爱看。新闻报道的指导性是运用新闻手段形成舆论,影响读者,促进工作的。这与党政机关运用会议、文件布置工作、发布指示、命令及层层贯彻执行的方法截然不同。所以,只有从读者角度出发,从公文里提炼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了钟祥电视台石长顺同志写的《电视现场短新闻的表现特点》(《电视研究》1991年第3期)一文,受到不少启发,同时也觉得该文所论及的电视现场短新闻的表现特点不够周密和全面。在此,我谈谈个人对电视现场短新闻表现特征的一些看法,以期引起电视新闻界同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1990年的全国首届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对提倡和鼓励国内新闻界写出、拍出、播出更多更好的现场短新闻无疑起  相似文献   

17.
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甚至精品,是每个新闻作者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目标。所谓好作品,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就是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及其广大读者需要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本文试图从价值论的角度,探讨一下新闻作品的价值构成,从而为新闻作者如何提高自己新闻作品的价值,以更好满足读者的需求,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和参考,写作实践上的努力环节和方向。 探讨报刊新闻作品的价值构成,实质上就是探讨在读者(价值主体)与新闻作品(价值客体或对象)间建构起的价值关系中,新闻作品应该在哪些基本方面满足读…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多了,难免有种"疲惫感"。年年工作相似,生活一样,好像新闻也差不多,写得没劲,可以"复制"了。我认识不少通讯员,就有这种抱怨。他们觉得平静的生活没有新闻,写出的稿件质量可想而知。怎样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新闻,从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捕捉“新意”,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令人深思。在这里,笔者想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常请新闻界一些老同志和对新闻工作有研究的同志讲课。为给新闻研究生提供暂用教材,为从事新闻实践、研究和教学的人员提供参考书,他们将商恺、田流、戴邦、吴象等同志的讲稿编成了《采访和记者修养》一书,将翟向东、丁济沧、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成为一个优秀记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以具备独到的新闻敏感为重中之重,笔者从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捕捉生活线索、积累文化修养这三个方面着笔,以期提高记者在实践中的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