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是个“晚报迷”。每天读中央、省、市三级党报了解天下大事,注视风云变幻;再读读晚报愉悦一下身心,增添些许生活情趣,这样干起工作来格外有劲儿,与他人交谈也有了滔滔不绝的话题。我想,全国如我贪恋晚报者,定然多得难以胜数。我每天翻阅的晚报,有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还有我们哈尔滨的新晚报;有时在街头报摊上还买些其他省市出刊的晚报。这些晚报风格各异,各展其长,读起来很有味儿,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揪住你的心。晚报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是因为与大众的衣、食、住、行紧密  相似文献   

2.
大连晚报总编辑赵振江有个习惯,每天下午都要仔细阅读晚报内刊《今日简报》。通过这张晚报自己办的内部"小报",他要看看今天的《大连晚报》,在新闻质量上还有什么问题;新闻出版还有什么差错没有;与同城媒体相比,晚报当日的新闻优势在哪?还有什么差距。他曾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这个‘简报’主编在报社的影响力比我大啊!编辑记者都重视。"  相似文献   

3.
随意翻翻每天送来的几份杭州当地出版的都市报、晚报,与<国际救援中的地缘政治><家门开放的背后是国门开放>等标题面对面,读下去,觉得这些报纸颇有深度、挺文化.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编辑部负责同志: 收读每期《新闻记者》月刊,颇受教益。很感激! 最近读第9期上的上海报界史话闵大洪写的文章《曾虚白与上海《大晚报》),我有不同意见要说一说。 1、文章一开头就说:“老上海也许会记得,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的《大晚报》曾经风行一  相似文献   

5.
我是日报编辑工作人员,可也喜欢读晚报。文化大革命前,我就订有晚报,出差时也常买份当地的晚报看看。但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晚报竟然绝迹了。  相似文献   

6.
“还是”后面的思索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作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作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都在读,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实作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  相似文献   

7.
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做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做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都在读,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是做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结合。总体上看是符合报纸这种大众传媒的办报方向的。三是晚报有自己的特色栏目与版  相似文献   

8.
《长沙晚报》有一个受读者追捧的名牌版面叫《城市·热读》。该版是《长沙晚报》作为机关报晚报抢占市场的一个创举,借以让晚报在零售市场与其他都市报竞争。《长沙晚报》自2004年初开办城市·热读(原名今日热读)版至今,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以发现热点、追逐热点,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晚报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地方党委的机关报,另外一部分也是党委或者党委宣传部办的报纸。晚报与其他舆论工具都是党领导的宣传工具,都要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所指引的目标做宣传,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凝聚人心、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晚报与日报还有不同之处。晚报是下午出版的,大多数晚报篇幅比日报小一些;读者对象与日报有交叉也有不同;晚报读者多数自费订阅,读者成员主要在家里,上至90岁老太太,下至四年级小学生都看。办晚报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晚报争读者,争扩大发行,主要不是抢日报读  相似文献   

10.
唐崇维 《今传媒》2012,(3):121-122
本文对武汉晚报现有的副刊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武汉晚报副刊的几个特点。武汉晚报抓住副刊的变与不变,极大地丰富了副刊的内容,既有浅读,又有深读,使得报纸变得耐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视、广播的不断发展,新闻频道越来越多.有些国家的有线电视开辟了24小时的新闻频道。观众随时打开电视机都可以看到有声有图,最新的电视新闻;网络发展迅猛,覆盖面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再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这一来,留给纸传媒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据统计.近年来,世界各国看报纸的读越来越少。有些老报人甚至预言,十年之后.报纸传媒的读将比现在减少一半;特别是可读报时间比日报少的晚报。读会比日报减少更多。在报纸传媒的激烈竞争中.我国各大城市的晚报纷纷采取对策,除了锐意革新晚报内容外,其中普遍使用的一招是提早出报,给读更多的可读报时间,有些晚报每天的出报时间接近日报,甚至比日报出得更早,成为“晨报”。这一来,“晚报”也就徒有虚名了。  相似文献   

12.
北京晚报从今年7月1日起,由原来的平日每天四开四版、周末周日四开八版,改为每天四开八版。报价也由每份零售8分,增至1角5分。扩版后,发行量稳步上升。到9月中旬,日平均发行量已比去年同期上升10多万份。晚报更有看头了扩版后,不少读者反映,晚报信息量加大,可读性增强,内容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家庭,比较有看头。读者叶水舟来信说:翻读7月份的每日晚报,阵阵清风扑面来,丝丝快意涌心头。一是容量大,信息广。以7月30日为例,这天的要闻、社会、经济、体  相似文献   

13.
《北京晚报》编辑部编辑同志:您好! 看到晚报试刊,激动的心情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我是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今年三十岁。记得在一九六三年——我仅仅十三岁时,由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我父亲所在的西单邮局领导为了照顾我们,每天批给我们200份晚报零售,每月酬金18元。每天下学后卖晚报,一直到晚报停刊为止,四年的时间并不算长,然而我们兄妹五人一直是用这笔钱交学费。  相似文献   

14.
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作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作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加在法.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是作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结合.老体上看是符合报纸这件大众传媒的办报方向的。三是晚报有自己的材色栏目与版面.如上海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版、文化新闻版、体育新闻版、副刊被称为该报的四大支柱,确实都有自己的特色.能吸引住广大读者.并长A不…  相似文献   

15.
“双休日”中的晚报董彩兰伴随着“双休日”的实施,晚报如何抓住良机,施“惠”于读者,使其将读晚报视为双休日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享受?如何使双休日的晚报在读者手中不是因为“没得看”才看你,而是因为不看晚报就像缺点什么似的那么重要而不可替代?我以为,有这样几...  相似文献   

16.
李丹 《新闻实践》2013,(3):67-67
读《十年》,仿佛有一种在看有关广告营销方面的微型电视剧的感觉。一个个经典案例,正是一群媒体经营者演绎、制作出来的广告片。她们是一串串闪亮的珍珠,串起了长达十年的钱江晚报广告营销的链子。她们也是一个行行清晰的脚印,记录着晚报广告人的艰辛跋涉,无穷创意。读《十年》,有一种亲切感。集团党委的分工,有幸将我与晚报经营紧紧联系在一起。她是浙报大院里的经营台柱,多少人在关心她,呵护她。我,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现在办晚报与十年八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那个时候,晚报在全国的报业中可谓一枝独秀,在中国报业市场中,具有最强的竞争力。所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具有100多家报纸的晚报大家庭。晚报之所以能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她有比机关报更贴近市场、更贴近读的办报套路。机关报办报宗旨主要负责指导工作,面向各级领导干部,读面较窄;而晚报主要是指导生活,面对社会的各阶层群众,读面宽广。但随着都市报的兴起,晚报就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都市报的办报套路与晚报的相近,而且有的“更晚报”,加上他们在时效上占优,所以晚报遇到强有力的挑战,一枝独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退休赋闲在家,每天不乏书报杂志相伴。近读几家早晚报,上面有些新闻的标题给笔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大有挥之不去的感觉。之所以“不去”,是觉得这些新闻的标题“并不怎么样”,有的甚至“很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19.
每天下午,在上海街头,常见市民们等晚报、买晚报、看晚报的动人景象。这使我想起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的话,他曾十分贴切地把晚报譬喻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最近,新民晚报又以燕子为主题向广大读者征求报徽的设计。谙熟新民报史的张林岚告诉我,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郭沫若流亡日本时,曾以“燕子”为题写过一首五绝,题赠前往看望他的新民报创办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诗云:“呢喃剪新谱,青翠滴清音;对此欣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值得一读。作者提出,晚报把每天一次出报变为连续出报,形成早晨版、中午版和下午版,便可赢得新的竞争优势。这种想法是否可行,欢迎晚报界的读者来稿参加讨论。本文作者重视对报业现实问题的研究,并着眼于从改革、创新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这种科学、求实的态度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