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空间的位移性和顺序性投射在时间上表现为序列性和方向性。"前/后"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也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一对语素。"前/后"有两种认知模式:强调时间的序列性时",前"表过去,"后"表将来;强调时间的方向性时,"前"表将来",后"表过去。  相似文献   

2.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3.
在并列复句中,"也"字的意义也并不只是"类同"那么简单;在转折复句中,只有说话人认为前后分句间有条件关系时,"也"的意义才表"类同",但"也"的意义并不作用于前后分句,而是作用于说话人预设和复句意义内容之间,这是因为,条件关系是说话人建立心理可能性尺度的基础,前分句常常是后分句成立的可能性尺度最低点,从而在说话人预设和复句意义之间构成语义逆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日语时体研究的最新成果,观察日语时体及其在具体文体中的表现并据此阐明日语时体的一般规则。日语文本的时体交替受制于文本的时间流向及时间基点的设置,时间流向(タクシス)在解读文本时体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日语剧情简介文本一般以"る"来表示其情节的进展,"た"提示前一情景的结果或对其进行点评、说明。因此,"る"具有使事件向前发展的功能,而"た"则具有表示同时的事件的作用。"る"表示将来,会给听者一种悬念感;而"た"则返回并停顿在前一个事件,具有与主时间链相区别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着"的范畴意义是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持续的体标记,它的功能意义是可以和持续性动词组合。"本、朝、依"等单音节词不是持续性动词,验证标准是后面不能跟"了+时量宾语",因此跟在它们后面的"着"就不是体标记,而是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本、朝、依"等完成词汇化,"着"就相应变成了词内成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常常"和"通常"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常常"与句子的核心成分联系非常紧密,且仅仅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很高,既可用于陈述过去、现在发生的事件,也可表达将来的意愿。而"通常"与动词的联系并不紧密,不用于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通常"不可修饰简单谓语或单音节动词,且不用于陈述将来事件的句子中。此外,"通常"还可以用于主语前,修饰整个句子。因此我们认为,"通常"是对整个事件进行描述,而并非单纯修饰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7.
表示"等待、等候"这一意义,"俟、待、候、等"的历时演变情况是:先秦用"俟"和"待",汉初始用"候";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先秦用例及仿古外,"俟"在口语中几乎不用,主要用"待",其次是"候";"等"表"等待、等候"义,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此后的宋元时代,"待、候、等"一直处于竞争中,直到明代,"等"的使用比率才在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占绝对优势,表明"等"在口语中已基本替代"待"和"候"。"等"之"等待、等候"义产生是方言进入通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がち"和"ぎみ"都是表倾向的接尾辞,由于二者都可以用来表示某种倾向,且意义容易混淆,所以经常有学者对二者本身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对比。而接尾辞通常与上接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上接词方面,"がち"和"ぎみ"依旧有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趋向动词基本语义的共性是"移动性"和"目标性",这也是其语义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汉语趋向动词逐渐引申出非空间位移意义,从表示领属、占有等关系转变的一般趋向意义,到表示动作结果的意义,再到从空间领域引申到时间领域表示时间先后的时体意义,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演化的连续状态。而"来"和"去"的"主观性"主要突显了动词结果的主观感知性,表现出了汉语动词特别是趋向动词的主观范畴。  相似文献   

10.
以《水浒传》为语料,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不管表示空间,还是表示时间,“前”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后”,它们主要表示空间意义;“前”、“后”与其它词语结合表示空间时,不能省略;。前”能用在动词前,“后”则没有;“后”可用在动词后表时间。双音节方位词中,“前面”、“后面”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它方位词语。  相似文献   

11.
说“很是”     
"很是"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时,属于附加结构,表示对后面成分的主观确认和强调,重心在"很"上。"很是"不能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很是"修饰名词性成分时,表示对后面成分的判断,是偏正结构,重心在"是"上。在现代汉语中,"很是"没有演变成独立句子成分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学史上关于"除非"所表的语法意义有五种观点,实际上从形式角度及事件框架角度分析"除非"只表示两种语法意义:必备条件和排除条件。根据焦点理论"除非"句可分为"唯一条件句"和"非唯一条件句",运用梯级模型理论,并根据焦点域中各成员间能否建立梯级模型,"非唯一条件句"还可分为"平行式"和"递进式"。  相似文献   

14.
韩昱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10-112
在近代汉语时期"是……的"句产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我们着重分析了表强调的"是……的"句,将其分成单纯表示确信、肯定语气的"是……的1"和表示已然义的"是……的2",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代汉语时期表强调的"是……的"句式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5.
"夜来"一词具有"昨天"义,"来"具有"往昔,过去"之义,这在《汉语大词典》中已有收录。"夜来"一词无论是表示"昨天"义还是非"昨天"义,都应视为主谓结构的复合词。"夜来"三个主要义项"入夜"、"夜间;夜晚"、"昨天"均与时间有关,三个义项之间具有其内在关联。"夜来"在表"昨天"义时是派生词,"来"为时间词后缀的说法有待商榷。"夜来"表示"昨天"义这一用法至今仍保留在山东方言中。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不少情态动词都可以表推测,其语气强弱不同,表示的可能性大小不同。本文主要讲解情态动词(must,can,could,may,might)表推测的用法。在肯定句中,must可能性最大,can/could次之,may/might最小;表否定含义时,can’t语气最强,couldn’t次之,may not/might not最弱。具体用法如下。一、must1.must表示推测时,只用于肯定句,意为"一定、准是",语气肯定;而表示"一定不"时,不用mustn’t(表"禁止"),要用can’t。如:  相似文献   

17.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8.
内江方言的能性范畴由"得/不"和相关结构配合表达。这些结构颇接近形态手段,可以类推,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态,但可以看作是一种表能性范畴的"构式",是内江方言中表能力、可能、允许等情态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以问题为载体,在兴趣和疑问的驱动下,"唤醒"学生的思维,"追究"知识的产生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获取新知识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沟通"和"理解",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时间指示词在汉语违实构建中的语义基础进行了探讨,发现时间指示词起到了外显情状发生时点/段的参照时间作用。前件使用"过去"时间指示词,和"早"结合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后件可以使用"现在"时间指示词,时间上的"近端"表示认知上心理承诺的"近",对近端的否定也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前后件都可以出现时间指示词,前件用"过去"时间指示词,后件用"现在"时间指示词。研究对于揭示时间词的用法和更好理解汉语违实条件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