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艺术自早期的印度模式经由西域长期的过渡变化进入中原,逐渐汉化而演变成为符合中原审美的独特的佛教艺术样式,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曹家样"的出现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探讨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样式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云冈石窟代表我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造像特色,龙门石窟是其延续和发展。这两处石窟清晰显示了佛教造像这一外来艺术逐渐汉化的过程,也是我国由北到南各民族文化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理想造像样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龟兹石窟绘画的艺术特点、壁画艺术的残损和对它进行保护的措施等一系列现状问题,介绍了龟兹石窟绘画艺术诞生与鼎盛时期对中原石窟艺术产生的影响和后来中原石窟艺术又丰富了龟兹石窟艺术的历史过程,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龟兹佛教绘画艺术中心对古代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古印度、中亚、中国和西方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互相影响,龟兹石窟是西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又十分注意中原文化的影响,论述了龟兹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北凉和北魏时期的甘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1956年文殊山发现的几件北凉石塔很重要,这些石塔不仅对本世纪初在吐鲁番发现的北凉石塔提供了解释,而且为河西早期石窟的渊源提供了旁证。文中对这几件石塔的造像作了介绍和研究,以此来推断和说明北凉佛教艺术和造像的基本特征,追溯了这些特征的源流,与新疆石窟以及中亚、印度的造像艺术作了比较研究。同时,认为北凉石塔的造像艺术也影响了麦积山、云同等一些与中原石窟的北魏早期造像。在此基础上,对莫高窟的早期洞窟作了分期研究,分析了它们中原一些石窟的关系,探讨了敦煌早期风格一些重要特征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北朝后期第248、249、285窟所出现的兽面图像,是在中原新风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的工匠在已有佛教艺术传统上,融合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照墙兽面构成法则和墓室壁画创作传统,产生的具有敦煌地域特色的新样式,其本质是以汉代艺术语言组织画面的方式来改造外来的佛教主题图像,在信仰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体现了向中原及本土转化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美术的早期是一个漫长的引进融合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教美术,尤其是犍陀罗美术的影响,但中国佛教美术的基点仍是本土艺术传统。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美术逐渐融合和减退了印度佛教美术强烈的肉欲和性感色彩,消磨了希腊艺术几何概括的形式,逐渐改变了印度化的雕塑,创立了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犍陀罗式的印度化雕塑也渐渐演进成汉式造型,“右开左合”的改良式偏衫更成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这些基本形象的改造既不失佛经本意,又易为民众普遍接受,真正体现了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龙门石窟现存的北魏佛教建筑进行系统分析,对其雕刻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庑殿式和歇山式以及各种形式的石塔、门柱和龛柱等北魏式样,阐明北魏时期的中原建筑是在传统固有建筑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一定的外来因素,创造出中国特有的建筑样式,从中可见中原地区北魏时期真正的佛教建筑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弥勒菩萨造像变迁过程中中华思想的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艺术是佛教信仰和佛教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佛教思想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中国的佛教艺术是印度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不断交融、互相渗透的必然结果 ,本文旨在弥勒菩萨造像变迁的过程中探求中华思想在佛像雕刻上的体现和在亚洲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北朝时已逐渐形成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方法,隋朝时表现更加细腻和丰富。同时,来自中原的绘画风格大规模地影响到敦煌石窟,新型经变画的产生就是重要的标志,而隋代的经变画仍有不少采用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本土艺术的厚重传统。佛教经典的主题,由选取故事性内容以连续性长卷画面表现,改变为综合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以大画面构图来表现佛国世界,这是佛教绘画的一个巨大变革,隋代是这个变革的重要时期。文章通过对隋代莫高窟故事画艺术的分析,来探讨佛教绘画样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艺术肇始于十六国时期,早期受南北分裂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佛教北统色彩。隋统一南北后,大力推行佛教,标榜“圆融”,为佛教和佛教艺术向民族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敦煌莫高窟在这时从内容到形式也出现新的转机,展示出她的时代风貌,在敦煌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隋代艺术上承北朝艺术之源,下开唐代艺术之风,以新的壁画内容、新的表现形式和与中原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构成其时代特色。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有前中后三个明显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北朝时已逐渐形成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方法,隋朝时表现更加细腻和丰富。同时,来自中原的绘画风格大规模地影响到敦煌石窟,新型经变画的产生就是重要的标志,而隋代的经变画仍有不少采用了长卷式画面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本土艺术的厚重传统。佛教经典的主题,由选取故事性内容以连续性长卷画面表现,改变为综合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以大画面构图来表现佛国世界,这是佛教绘画的一个巨大变革,隋代是这个变革的重要时期。文章通过对隋代莫高窟故事画艺术的分析,来探讨佛教绘画样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佛教变文与中国戏曲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是佛家对俗家讲经说法的底本。这种讲唱结合,韵散交替的叙事学样式开中国说唱学的先河。本试比变的形式,内容,艺术形象思维三个方面分析了佛教变对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视觉设计的思维及创作过程来探究佛教艺术对于现代设计的启示与影响,对佛教艺术中大量尚待了解的视觉图形是否能转化为视觉设计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在了解学习的基础上立足于设计实践,并从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对佛教艺术的表现及影响进行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针对莫高窟早期忍冬纹的样式,通过两条线索来追溯其源流:一是来自西方的影响,包括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犍陀罗传来的艺术样式;二是先秦两汉以来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及南北朝时期来自中原的新艺术风格。通过忍冬纹样式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演变,可以看出西方与东方两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反映出敦煌艺术在不同文化、不同审美意识发展交融中形成的丰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剧烈动荡带来了河北地区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以汉族艺术为主导,其他民族艺术为辅助的创作新局面。首先,游侠文化在胡、汉之间盛行,该文化所具有的强健之风给当时的艺术创作带来影响。其次,北方少数民族带来了大量的异族文艺,以西域乐舞为代表的胡乐与中原雅乐开始激荡融合。而佛教的流行则使人们对生命中的痛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佛教的慈悲情怀慰藉着乱世中的心灵。总体而言,“力”与“悲”的张力在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构成这个时代艺术最鲜明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敦煌早期壁画中中原式人物画的发展,指出对中原式人物造型有三个阶段,一是来自汉晋以来的传统艺术,一是在北魏末到西魏初传人敦煌的新型风格,一是在北周以后对中原式与西域式画法的融合.对不同绘画样式的源流进行探讨,指出了不同时期来自中原影响的变化,以及对敦煌这一特殊地方形成的与中原不完全相同的绘画特征.  相似文献   

17.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124-128
在陆续发现的一批北齐墓葬中,我们可以看粟特文化曾经对中原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发生在同时代的佛教艺术中。在遗存的北齐石窟以及青州、临朐等地出土的北齐佛教造像中都曾受到粟特文化的影响。北齐造像新样式就是结合了当时绘画风格变化而来的,这种画风变化与西域粟特画风的传入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北齐皇室内部就有“尚胡”的风气。  相似文献   

18.
徐玉琼 《文教资料》2010,(21):88-89
外来的佛教及佛教艺术初传中国,与其本土思想及审美风尚产生冲突,为顺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一方面依附于道教,一方面修改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相违背的教义。在漫长的斗争、融合的过程里,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亦开始对佛教及佛教艺术不断地渗透,同时反映在北朝莫高窟佛教艺术中。  相似文献   

19.
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是南朝流风所及的一批实例,它与同时期大规模开凿的龙门石窟交相辉映,是云岗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本部分考证了豫北地方志中收录的北魏造像碑,并对豫北佛教造像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其样式与风格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0.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现代艺术的很多样式和创作方法,思维观念对后现代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极积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后现代艺术无论是创作方法和艺术样式多是在现代艺术的基础上传承和创造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