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次,我听一位电台编辑说了这样一个笑话,有位刚毕业回家的农村通讯员,画了一幅漫画寄到电台,要求编辑修改采用,编辑看后哭笑不得。电台不同于报纸、杂志,他是以文稿为主.怎么能采用漫画呢!事例充分说明,这位通讯员为自己的稿件找错了“婆家”。  相似文献   

2.
5月中旬,我收到光明日报评论部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徐可写来的。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他怎么会给我写信呢?仔细一看,他是就我一件评论稿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补充说明一个细节。原稿上也用毛笔改得密密麻麻。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堂堂大报的编辑怎能看得起咱通讯员?他们那么忙又怎肯在通讯员的来稿上耗费心血和时光?  相似文献   

3.
我曾到报社和电台学习,常见编辑摇首叹息:“唉!有些通讯员的字写得太草了,看不清、猜不透那龙飞凤舞的‘天书’,真没办法!”去年底,我到一家电台编辑部学习编稿。在处理来稿中,有位部队的作者寄来一则消息,大意是云南边防某部的一名战士,在成都军区举行的军事大比武中夺得第一名的事。从稿件的内容看,值得编发。可是,字写得潦潦草草,仔细猜测,没眉目,又拿着稿件在整个编辑部巡回请救。编辑们都只是摇头.无奈,虽然浪费了这么多精力,也只好忍痛割爱。作为党报的一名通讯员,我特别注重把字写得让编辑老师看得清楚。据了解,编辑对通讯员的印象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讯员的稿件质量;其二,就是通讯员写字的认真程度。有一次,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有幸第二次参加了本师新闻报道学习班。在实习采访中,有位同学在一天之内就采写了四篇稿件,在分寄时,他叫我看了一下,我看后直言不讳地说:“写得比较成功,只是有。两篇标题不怎么样,最好改一下。”他听后莞尔一笑道:“嘿!只要内容能中编辑的眼就行了。”他的话使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起了那几天报社沈编辑为了修改学员的新闻标题,整整一上午冥思苦想的情景;并由此联想到有些通讯员在拟制标题时那种不可取的依赖思想。这些同志认为只要把内文写好,就算完成了一篇稿子的全部任务,心想编辑一定会给加上一个漂亮的标题。殊不知,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往往是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的结  相似文献   

5.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一位爱好业余写作的好友写了一篇稿件。我阅后,认为稿件有些松散,文字不够洗练,字迹比较潦草,建议他再反复修改后(?)写一遍,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嗨!下那么大功夫干啥,反正编辑还要把关。”闻之,我不禁为他这种马虎态度而遗憾! 诚然,通讯员寄往新闻单位的稿件被采用时,碥辑是要修枝剪蔓、精雕细刻,严格“把关”的。但是,作为通讯员将“矛盾”都交到编辑部,是很不足取的。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  相似文献   

7.
接到《新闻爱好者》,捧读之后,觉得面孔可亲,实惠,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它对业余通讯员的辅导扶持是很得力的。我翻阅该刊1988年第一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章短小,深入浅出,确为广大新闻爱好者爱看,并非是办给专业记者和编辑们看的,照顾的是广大“爱好者”。看,笑容可掬的编辑们向广大读者致新年问候,自然也包括我这个外省新读者啦。我仔细品读之后,觉得它有股清新的气息,大门是朝通讯员开的。说几句心里话,并非是奉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到这样一件事:兼编辑审阅了通讯员送来的一篇稿子后,感到有关材料和主题很重要,于是“灵机”一动,解释说这稿子如何不能用等等,就打发通讯员回去了。时隔不久,省报却以头题位置刊登了同一单位、内容类似的稿子,署名的是这位编辑。通讯员看了理所当然表示极大气愤!  相似文献   

9.
读了贵刊今年第3期上《编辑应尊重通讯员的劳动》一文,我时作者深表同情,对被曝光的编辑的做法也很气愤。同时,对贵刊不护短、不怕得罪人(因你们同属一个单位)、切实维护通讯员正当权益的可贵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最近到某报社去,与老编辑们谈通讯员投稿的问题,他拿出一叠稿子,让我瞧一下,一看真让人“开眼界”:首先是用纸很不规范,其表现为有的用信笺,有的用白  相似文献   

11.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12.
记者、通讯员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这句格言,但要做到就必须从严要求。一次我写一则新闻到报社,编辑一看文中的“金牛乡六组”就间:组是哪一级单位?我说:根据当事人向派出所报告的地址.乡以下就是组.编辑说:应该弄清楚乡与组之间还有没有村。经他这么一提,我才感到当时疏忽了这  相似文献   

13.
某部一位通讯员将单位领导的一篇理论文章传真发到我手中,一看开头.写了一段300多字的“编者按”,把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提纲挈领地拎出来.强调其观点十分重要云云。这事让我甚是纳闷:写“编者按”完全是编辑的事。通讯员怎么越俎代庖干起编辑的活了?说实话,此举让我大为不悦,这不只是低估了我做编辑的职业道德.也低估了我的智商.  相似文献   

14.
报刊种类不断增多,且许多小报扩版为大报,按理说,通讯员的稿件见报率应当有所提高才对,可是,我们许多通讯员一碰头,“中稿率大不如以前了 !”、“是不是哪里得罪了编辑 ?”云云,成了大家感慨的主题。细细思量,并非哪里得罪了编辑,而是因为我们关心稿件能否被采用的多,关心自己稿件质量优劣的少,向编辑学习讨教不够,不树立编辑意识,采写稿件求全不求精。   一日,笔者上文山日报社办事,将一份稿件交到一位编辑手里,她看了看,让我坐在她身边看她编稿。一篇近 600字的消息被“砍”了只剩 320字,表现手法变了,但文章新闻事…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编辑,我多次与通讯员主动取得联系,就他们的某篇稿件交换意见,尽管他们中许多人至今仍与我不曾谋面。 现在,我要和通讯员朋友们说几句话,交交心,仍然还是出于这种心情。 别糊弄编辑 在一般人的眼里,当编辑很神圣.其实,编辑是一种职业,自然就有一种严格的责任。编辑的这种职业责任,是需要与广大的通讯员朋友共同履行的。 少数通讯员对此认识比较模糊,甚至还有把自己与编辑的关系看成买卖关系的。这样的人,大多写作勤奋,投稿量大,其精神可佩;但从他们的大量来稿看,其作风就有点欠踏实了。有的以偏概全,夸大其辞,以…  相似文献   

16.
感受和愿望     
去年年底,我站一位青年编辑极力向我推荐《新华日报》社主办的《新闻通讯》刊物,并说他看后颇有收益。在局站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一次订阅今年的《新闻通讯》十五份,使编辑记者人手一册。但当时也有顾虑:一个省级业务刊物(而且是南方的)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呢?是否令人满意呢? 看了今年第一期《新闻通讯》,我觉得一些栏目回答了通讯员提出的问题,评价了他们的优  相似文献   

17.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8.
在编辑的位子上坐了多年,经常听到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编辑最不欢迎什么样的稿件?”我说,这个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应该问“读者最不喜欢什么样的稿子”。因为,归根结底,稿子是写给读者看的,稿子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通讯员不要琢磨编辑的好恶,而应该面对读者,考虑我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事?读者对这些事有没有兴趣?编辑对通讯员稿件的取舍,在一定的程度上,其实是在替读者作选择,读者不喜欢的稿子,编辑是不想用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写稿的十条忌讳,供通讯员们参考。一忌作工作总结。有些通讯员在报道一个单位、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时,既写各方面的成绩,又总结经验教训,甚至加上今后的打算,把消息写成了工作总结。一般来说,这类稿件新闻性大多不强,很难写的生动活泼。何况这种文章的内容并不  相似文献   

19.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  相似文献   

20.
一名市报编辑,只算得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小兵,转眼就是二十八个春秋了。如今两鬓飞霜,行将老矣。想起这二十多年的历程,总觉得趣味无穷。这正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人们常称呼编辑为“编辑老爷”,其意是面南而坐,一支红笔坐操稿件“生死”大权,对记者和通讯员来说,编辑的确算得“老爷”了。特别是通讯员的稿件,经过编辑的精心加工,见报后,往往要跑到报社来,对我们备加赞扬:“编辑同志花了工夫,把我的稿子改活了,使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这样,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