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奇迹,关注、探讨、总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这对中国未来发展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建设、方式的设计、总体道路的探索,无疑是好事.但新闻研究领域对这一问题关涉甚少,更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有影响的观念或看法.本文试图就新闻领域业已显现的“中国模式”做出宏观的事实性描述和概括,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一些初步的反思,以引发学界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中国新闻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胡钰 《青年记者》2024,(1):65-69+86
新闻观念源于新闻实践,指导新闻实践,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命题。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点要关注“何为真的新闻”“何为好的新闻”两个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把握好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构建出基于中国新闻实践,不同于西方新闻理论,又可以与各种新闻观念对话的中国特色新闻观念理论。本文提出,真实与积极是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核心要义,理解这一核心要义,重点要理解整体真实、积极效果、技术伦理、人文精神四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形塑于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传统,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新闻业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也是新时代创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恰当历史起点.这一新闻传统涉及观念形态、知识体系、道德伦理、组织建制、操作实践等丰富内容,形态完备,蕴涵深厚,理应提升到“新闻文化”的高度加以把握.本文认为,在既有的延安新闻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引入社会文化史的视野,从人类文明和新闻文化的高度来观照这段历史遗产,有助于打开新的研究领域和问题意识,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闻学提供基础知识,乃至为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某种“元理论”.  相似文献   

4.
2011年10月14日,首届中国发展新闻学论坛在成都召开.论坛设置三大讨论主题:“中国发展新闻学建设”、“中国现代化与新闻现代化”和“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的发展”.围绕三大主题,参会学者分别探讨了中国发展新闻学的立论基础、研究领域、基本功能、新闻政策现代化、新闻报道现代化、新闻理论现代化以及媒介融合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保军 《新闻大学》2023,(1):51-59+120-121
作为实践观念的新闻观念,是指用来直接指导新闻实践活动,特别是新闻生产传播活动的“新闻”观念。在认定“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反映和呈现”这一唯物主义新闻观基础上,当代中国新闻实践观念特别强调的是“正面新闻(正面报道、正面宣传)”观念。与此同时,当代中国新闻实践观念始终重视“监督新闻”观念。当代中国新闻实践形成了正面新闻为主与舆论监督相统一的总体新闻实践观念,并构建起了表征这一总体实践观念的新闻概念体系。这样的新闻观念体系,成为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精准掌握新闻算法领域的研究状况,根据知识图谱理论,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SSCI和核心期刊数据库2006—2021年(15年)间关于新闻算法研究的314篇文献,使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探究。研究发现:1.新闻算法的研究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的双一流高校,但该领域未形成核心发文作者集群;2.“算法应用”“算法变革”“算法治理”是该领域的三大研究热点;3.新闻算法演化过程可分为兴起、升温和爆发3个发展阶段,“智能新闻”“人机协同”“人机共生”等主题是当前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7.
王贺新 《新闻大学》2013,(1):138-148
本文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入手划定新闻伦理、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领域的范围,以1979到2011年新闻传播类四大期刊为检索范围,对研究话题的分布和变迁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话题的数量变迁整体呈锯齿状不稳定形态.时段上以1989年为界,分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至2011年两个时段.两个时段研究的主要话题一致,但有增长方式和增长点的差异.90年代以后的平缓增长显示了研究者群体的努力,也印证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逻辑.文章提出中国新闻改革是“观念引入”和“边缘突破”并行的观点.但没有制度的突破,中国媒体“宽松带”的状态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8.
公共新闻:角色定位与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姗 《青年记者》2006,(4):22-23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笔者理解为:“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媒体搭建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是在媒体领域内发起的一场民主化运动。中国当下的社会状况呼唤  相似文献   

9.
孟笛 《编辑之友》2016,(2):100-104
本研究关注美国数据新闻发展前沿,基于对2012年-2015年获得“数据新闻奖”提名的作品进行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分析,探讨美国数据新闻发展的社会语境和媒介生态.通过对杰出数据新闻作品的文本分析,从新闻叙事的视角切入,进一步指出美国数据新闻开辟了全媒体、互动性、游戏化、移动式的新闻叙事道路,完成了对传统新闻一元叙事的革新.这既是大数据时代开放理念的必然产物,也契合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听习惯.  相似文献   

10.
“人民本位”的新闻思想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运转逻辑,本文从建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文艺路线的确立、典型人物报道这三方面回溯“人民本位”新闻思想确立的历史过程,阐述这一思想逻辑的作为历史结果的合理性.本文从人民价值立场、人民文化观念和人民主体性意识等三个维度诠释了“人民本位”的新闻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俞水清 《东南传播》2011,(9):153-154
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已很难做到独家采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媒体们在摸爬滚打中创新出一种特殊的报道模式:即从最先一条热点新闻“源”中“翻倍”出来无数条具有同一主题范畴,却有着不同的采访对象、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观念角度的“次生”新闻。本文以新闻“克隆”现象为其作定义,其产生不仅满足了社会公众对新闻的多层面、多角度关注的需求性,并有利众媒体形成统一舆论合力推动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解决,同时这一新的报道模式亦面临着旧闻炒作、资讯重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去年10月末,在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开播一周年之际,该栏目在总结自身新闻实践的基础上,打出了“公共新闻”的旗号,并邀请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的20多名权威专家就“公共新闻”与卫视新闻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一时间.“公共新闻”这一电视新闻新形态(抑或是新概念)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者将其看作是中国社会新闻继“民生新闻”之后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13.
王雄 《视听界》2009,(4):19-22
自本世纪初以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勃兴成为中国电视业界和学界最为关注的电视现象。时至今日,民生新闻的话题虽然大为沉寂,热度衰减,但这一类型的电视节目仍然是各家电视台地方新闻的“主打”形式,观众似乎已经形成了收看民生新闻的“集体无意识”。经过近十年的惯性运作,民生新闻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没有另一支电视新闻新军取而代之。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和中国社会一样,当下的新闻环境和电视观众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从而给民生新闻设置了新的语境。民生新闻只有走持续创新、自我转型的道路,才能回应这一新语境,继续引领电视新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际性资本介入中国大陆传媒仅有少数个案,未出现系列化购并态势。尤其在新闻期刊这样存在保护和重视受众心理把握的特殊领域,国际性资本的介入暂时处于“零状态”。新闻性和文化性似乎成了目前中国新闻期刊发展道路上的悖论,其实这对于新闻周刊来说并不是“生存,抑或死亡”的非此即彼的二分选择。一份真正好看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闻期刊应该把新闻性和文化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0月,南方周末在全国纸媒首创绿色新闻版块(简称绿版),以每周四版规模、独立成叠的形式专注绿色新闻,记录中国的绿色进程,至今三年有余.这三年多里,中国环境问题持续升温,低碳、绿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中国的新闻实践中也日益细分出绿色新闻这一专有领域,涌现出一批专注绿色报道的媒体和记者.在南方周末首开先河之后,2010年4月,南方日报开办“绿”版,21世纪经济报道开辟低碳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改造环境周刊,而搜狐、腾讯等主流门户网络也均先后设立绿色频道,很多影响力媒体也先后开创绿色栏目或版面,进军绿色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16.
田野新闻是国内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闻模式,它是讲求分众效果的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种报道方式,严格说来属于传统的农村新闻范畴中的次一级新闻范式。它从英美国家引进,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新农村建设)以及都市报发展的进程而逐步生发、成长。针对我国报业田野新闻的研究并未形成主流,在某些领域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作为报业集团新闻采编岗位的管理者,尝试着对“田野新闻”这个子品种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些规整、梳理,从其定义、特征、采写以及发展模式等角度做一些研究与思考,算是为田野新闻学的构建探探路子吧。  相似文献   

17.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校综合性学报办刊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问题为中心”是学术期刊强烈关注的话题,是一种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使“问题”贯穿于办刊的全过程,强化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新的办刊模式.突出问题研究,走综合性学报专业化办刊的道路——跨学科问题综合研究模式,是高校综合性学报改变困境、力求突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创立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是中国历史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民族学界以及文化学界关注和重视的一个课题。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已使“冷门变热点”。①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为这一学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1.对当前广播界电话参与的实际情况和优势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直播加电话参与把广播办成了扩大了的人际传播,发挥了广播的最大优势,其功成的基本要素是为受众提供了情感满足。 2.回顾了大众传播学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根据,介绍了“以传者为中心”的三个理论模式,考察了中国受众在传播内容面前由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的历史沿进过程。 3.分析了1986年底开始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改革和目前广播界大规模的电话参与,认为它们体现出中国广播界乃至新闻界改革的大众传播学道路——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道路,这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最大成果,是一条在现实条件下稳妥可靠的改革道路。本文最后就“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论与党性原则的关系问题,“以受众为中心”与媒体文化发展战略问题,新形势下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