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叉学科治理是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整体性治理”思维,厘清交叉学科治理基本内涵和动力机制,提出“权力—制度—文化”等三维分析框架。交叉学科权力主体治理“失灵”、交叉学科治理制度供给不足、交叉学科治理文化的藩篱阻隔,无法有效回应交叉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国家科技创新需求。亟须推动交叉学科权力主体的协同与共生、加强交叉学科治理制度的重塑与供给、重视交叉学科治理文化的交往与共享,从而促进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在解决多元共治、权力共享、约束制衡等方面存在五重困境,即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困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困境、二级管理的落实困境、治理过程的透明化困境、治理文化的熔铸困境、治理能力的提升困境。破解这些治理困境,亟须全方位推进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建立由“五位一体”内部治理结构、“一章八制”制度体系、“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度化”内部控制体系、“数据化”治理平台构成的内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大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经历了从学科自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1向“三维螺旋”与“行政主导”下的知识生产模式2再向多元主体与多方共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3的转变。伴随着大学知识生产向模式3的转型,我国大学学科行政主导的治理方式面临着制约多元主体作用发挥、难以适应学科要素发展、影响学科文化体系重塑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在我国大学学科治理方式改革中,应积极呼应知识生产模式3的现实需要,优化多元主体参与学科治理的顶层设计、构筑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科治理方式、打造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学科文化体系,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郑云 《高教论坛》2021,(9):20-22
提高大学治理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大学的办学主体之一,在大学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性、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文化角度探究大学治理的方式,分析了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意义,提出了教师参与高校内部治理应该遵循价值理性的精神文化取向、权力均衡的制度文化取向、自觉自为的行为文化取向、以人为本的环境文化取向,推动大学科学、有序、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能够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治理功能,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的客观现实状况,从策略上做好顶层设计与宏观规划,着力深入实施“主体协同”策略、“过程调控”策略、“认同强化”策略、“文化渗透”策略、“制度嵌入”策略和“生活涵育”策略,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更好推动社会发展和更快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权力的崛起引发了现代治理理念的变革,从而出现了“劳动雇用资本”的反向经营模式。作为学校人力资本者的教师,其权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将是学校管理能否走向现代治理的重要标志。为此,要通过强化学校人力资本主体意识、健全学校人力资本的组织制度和不断努力提升学校学术权力来赋予广大教师在现代学校治理中应有的人力资本权力,并在制度上保障这一权力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7.
农村权力结构的断裂与制度化弥合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村权力结构意指村庄各主要权力主体之间模式化的互动关系。分析我国农村权力结构应从正式权力主体内部、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主体之间两个层面展开。目前,我国正处于“二元”权力结构制度化试错和多元权力结构形成的交叉时期,权力结构的制度层面出现了严重断裂。为此,必须推广“两票制”与“二选联动机制”等制度创新以调整村“两委”关系;建立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制度化“治理”机制,广泛吸纳非正式权力主体参与,共同管理村级公共事务。惟此,农村权力主体间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在同一场域中实现共生。  相似文献   

8.
教师参与学科治理是现代大学治理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大学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其参与学科治理在推动学科治理能力现代化、平衡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具有多元整合价值。但在学科治理实践中,教师参与学科治理面临着学科发展自主性与学科管理行政化、学科治理民主性与教师权责边界模糊、学科治理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等多重矛盾的现实困境。而解决这些困境,应确立教师参与学科治理的民主参与、利益公共性和权力共享原则和范畴,构建教师参与学科治理的“情—利—权—责”一体化激励机制以及完善和创新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等学科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9.
农村权力结构的断裂与制度化弥合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权力结构意指村庄各主要权力主体之间模式化的互动关系。分析我国农村权力结构应从正式权力主体内部、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主体之间两个层面展开。目前,我国正处于“二元”权力结构制度化试错和多元权力结构形成的交叉时期,权力结构的制度层面出现了严重断裂。为此,必须推广“两票制”与“二选联动机制”等制度创新以调整村“两委”关系;建立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制度化“治理”机制,广泛吸纳非正式权力主体参与,共同管理村级公共事务。唯此,农村权力主体间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在同一场域中实现共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内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辩证逻辑和基本意蕴。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以利益关系结构为基础的政治权力主体与公民权利主体体系,现实地体现为以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为主体,以国家治理的行动和价值体系为匹配的系统;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集中体现为按照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的现代化取向,适应时代变化,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能力是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主体运用国家制度体系,进行国家治理和参与治理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这些主体的能力构成要素和实现利益效能的现代化,而完善和发展科学适用的国家治理能力评估体系,则是衡量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和效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