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妇女服饰漫谈董理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饰则是其中最为绚丽的篇章。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之城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戏剧服装是古代服饰的美化与艺术的再创造,它以明代服饰为主,融合了从唐代至清朝的各时代服饰式样。通过分析明代戏曲舞台艺术服饰,可以看出明代的舞台艺术服饰已经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为后人对舞台艺术服饰的继续探究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唐代妇女服饰艳丽考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分析比较了十八世纪中国清代服饰与西方罗可可风格服饰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中西文化交流对当前服饰带来的影响,论述了这两种服饰在结构、纹饰、形制等方面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6.
服饰描写是小说美学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的思想化背景。中国古代小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结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和”“同”之论,从服饰与人关系的角度,可以论证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服饰描写具有形神兼备和谐美特征。研究这种特征不仅能够深化 服饰美学的研究基础,丰富古典小说的研究方法,还有利于促进当代小说的创作实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佛教供养人服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佛教供养人服饰暨远志在佛教石窟和造像碑中,往往有很多世俗信众的形象,这种刻出形象的施主,我们称之为供养人。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视礼仪文化,制定严格的衣冠服饰制度,官民均不得倡越等级,因此,供养人服饰是当时社会礼仪的体现,反映了当时不同阶层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服饰多姿多彩,通过有关服饰的成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解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演变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热带亚热带地理条件下,岭南具有丰富的服饰原料资源。岭南服饰原料棉、麻、蕉、葛生产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加工技艺精湛、质量上乘,因而有向岭北传播等特点。岭南服饰原料的外传,改进了人们的衣着质料,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在中国服饰历史地理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只在鸦片战争后,在洋货倾销下,岭南服饰原料生产和加工沦于消亡。  相似文献   

10.
李琳 《现代语文》2006,(12):61-62
现代学中,没有哪位作家像张爱玲那样津津乐道地谈服饰,关注服饰了。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指出:“张爱玲的女角所穿的衣服,差不多每个人都经过她详细描写,自从《红楼梦》以来,中国小说恐怕还没有一部对闺阁下过这样一番写实的功夫。”她对女人服饰的细节描绘得相当仔细,甚至包括首饰、色彩和衣料。她这样做不由得让人想起王安忆小说里的一段话:“女人既不是灵的动物,也不是肉的动物,她们统统是物的动物,这物集中表现为服饰。服饰是她们的目的,也是她们的手段:是她们的信仰,也是她们的现世:是她们的精神,也是她们的物质。”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旗袍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改造与转换,从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典范。通过对旗袍改良各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旗袍改良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通过不断接触,相互交流,无论在生产技术,文.化,思想以及生活习俗,包括服饰在内都相容并蓄,渐趋融合,从而演变成今天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中华服饰,文中从五次较大的少数民族服装的流行,阐述了中国历史上几次民族服饰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宫廷服用文化是宫廷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阈及独特载体。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宫廷服饰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文章将从穿衣者阶级色彩、服饰外形以及服饰材质三个方面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传达宫廷服饰的别样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4.
曾慧 《大连大学学报》2008,29(1):101-104,94
在历时三百年的盛行光景中,清代服饰以其独具的民族性特质和风格谱就出了我国服饰史发展的标志性历程。清代服饰是在基于满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以及对其它少数民族服饰的采借而塑造就出来的。因之对清代服饰尤其是冠服制度的考究就不得不溯源到满族服饰的脉络。满族服饰的发展诚然是清代服饰产生的源头。展示清入关前满族服饰的发展态势,无疑是找寻清代以及近代服饰变迁的渊源与逻辑。  相似文献   

15.
中山装是孙中山创制的中式礼服,无论设计、制作还是审美理念都充分体现了中西服饰文化相融合的特征。中山装的产生除保护国货、符合国人穿着方式等因素外,还与孙中山本人的革命经历、思想认识、文化观念等密切相关。中山装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大创举,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服饰改革。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是我国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布依族是古代百越人的后裔,至今仍保持着古越人的文化习俗,其服饰鲜明地反映了温带气候和农耕经济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和审美意识。布依族服饰要素丰富多彩,是时尚服饰设计的创作资源,应该弘扬布依族服饰文化的精华,促进我国的西部经济大开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灿烂的华夏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书法艺术的墨法、笔法和字法等技艺为裙装的创作提供了新颖的思路与方向。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常以独特的书法意蕴作为精髓,利用图案的装饰方法来营造虚实相生的效果;在色彩方面,设计师侧重于彰显裙装设计的整体性、主题性和对比性,从而烘托出色彩主次之别;现代裙装设计还借鉴了汉字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为其样式的设计细节增添了更多的律动与变化。  相似文献   

19.
羌族服饰文化是中国众多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韵味出现在民族文化舞台上。羌族作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同时也作为许多民族的前身,其服装造型、纹样、色彩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羌族服饰图案来源于宗教崇拜思想、生产劳动和娱乐游戏中,这些因素构成了今天羌族服饰的文化状态,体现了目前羌族服饰文化中的稳定性、独特性、民族性和个性化的审美内涵。本文对几个不同地区的羌族服饰形态进行了简单总结,并对其所包含的宗教思想以及历史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在周代就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后世服饰礼仪的基本框架和构形。后经过秦、汉、唐等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传统国服文化完整、自足的价值体系。传统国服文化将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凝结于服饰的礼仪、制度、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具体的表达形式和操作原则,高度地仪式化、秩序化,形成了一致地对于国家、集体的价值认同形式,使人们在履行这种服饰礼仪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和自主确信的自我形象,从而达成对自身生活世界的持续观照和表达,这正是当代国服文化建设的首要的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