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联系思想实际,增强新闻评论的针对性和贴近性 新闻评论要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从根本上说,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最大的热点,是可以牵引其他各项工作的支点.新闻评论把中心工作当成支点,可以增强权威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2.
高晓霞  王昕 《采.写.编》2001,(1):21-22,25
经济新闻是党报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报道中,让党的经济政策具体化,可操作化是经济新闻具有的指导性职能,而指导性经济新闻的显著特点就是针对性与可借鉴性,有针对性,经济新闻就能具体化,有借鉴性,经济新闻才能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借鉴性正是党报经济新闻服务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对新闻指导性的高度重视,早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历史传统。邓小平关于新闻指导性的论述,阐释了报道动机和报道效果的科学联系,揭示了新闻报道中的基本规律,为记者克服在新闻指导性方面的随意倾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学习新近发行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更能使我们加深对这一点的理解。新闻指导性离不开针对性邓小平有关新闻宣传的论述使人最受启示的内容,是他对指导性内涵的阐发。《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一文中,他写道:“报纸必须抓住每个地方的特点,这就是指导性。”(《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第147页)它的更深层意义在于说明了指导性不能脱离针对性而存在,针对性是确立新闻指导性的出发点。新闻报道要借助针对性实现指导生活与实际工作的目的,就不能不研究报道对象的特点,指导什  相似文献   

4.
叶章胜  杜虎 《新闻前哨》2007,(10):71-72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舆论,从而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指导性;紧紧围绕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从而增强报纸的服务性和贴近性;牢牢把握新闻改革的大方向和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从而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先进性,这是十堰日报始终坚持的办报方向和孜孜以  相似文献   

5.
高洁 《军事记者》2006,(10):24-26
话题新闻,是近些年兴起的新闻报道形式。它从单一的典型宣传转向社会各方面涌现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丰富新闻报道形式的基础上增强了其针对性和感染力。刘昆在《话题新闻导论》一书中对话题新闻定义如下:话题新闻是通过解析讨论由具有特殊潜在价值因素的新闻事实所引发的话题,推动化解它所反映的典型矛盾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在军队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话题新闻这种广受受众欢迎的报道形式也被经常运用于军事报道中,并且得到了广大官兵受众群的普遍认同。目前,我军正处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期,必然会遇到不少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话题新…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经济活动历来就是人们的最基本的活动。因此,经济宣传理所当然地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的重点。各新闻单位拓宽经济宣传的报道面,增强经济宣传的针对性、指导性,努力把经济宣传搞  相似文献   

7.
在宣传改革和改革宣传的过程中,不少报纸都提出了增强“可读性、可亲性、可信性”的问题。要增强这“三性”就要敢于触及受众议论的热门话题,而这些热门话题又多是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受众议论的热点问题新闻不敢沾边或者只沾了一点边,叫受众如何亲你、信你呢!新闻是舆论传播的重要手段,它具有传播信息、反映舆论的功能。那么,怎样使新闻起到勇于触及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又能实现引导舆论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8.
一强调新闻的指导性,就在那里端起架子说官话,板起面孔说大话,最终导致服务和教育主体——广大读者,对新闻敬而远之甚至心生反感和厌恶。这是主流媒体面临的一大危机。主流媒体既不能放弃指导性,又不能因为指导性而失去大众读者。出路只能在增强指导性的艺术性中寻找。让平民话语“走”进新闻传播,便是我们增强宣传艺术性,使新闻指导性“可爱”起来的一条重要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怎么使经济新闻的指导性与可读性熔为一炉,克服经济报道中普遍存在的“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缺陷?依我之见,在经济新闻选题、采访、写作整个过程中,注意选择指导性与可读性两者之间最佳结合点至关重要。那末,这“最佳结合点”是什么?本文结合《廊坊日报》几年来经济报道的实践,试作一些粗浅分析。一、思想性和针对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这是经济新闻的灵魂,也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问题。从宏观上讲,经济新闻字里行间要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微观上讲,就是针对不同时期某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倾向问题,运用新闻事实或言论,帮助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全党全国工作战略重点转移的一大产物 ,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 ,在人们新闻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 ,以指导性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经济新闻 ,却显现出了主题裸露、形式老套、语言涩硬等弊端。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 ,成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从笔者的实践体会看 :把经济新闻写“软” ,从内容到形式 ,都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是革除上述弊端 ,增强其可读性的重要途径。一把经济新闻写“软” ,不仅不会削弱其必须具有的指导性 ,相反能为实现这个主要功能提供有力的保证。请看下面事例 :1998年…  相似文献   

11.
部队大项军事活动,反映部队战斗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值得军队媒体人深入报道。而要搞好部队大项军事活动报道必须关注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报道时效性、指导性、可读性和影响力。《战旗报》的《聚焦》专栏,在改进部队大项军事活动报道方面的做法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2.
新闻改革的锣鼓响了几年,报纸、广播电视里可看可听的东西多了,但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在新闻开放上“犹抱琵琶半遮面”。开放性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原则,也应该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开放的要义,就是要把人氏群众最为关切的最富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披露出来,诸如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内外大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等。只要不适反保密和四项基本原则,都应真实地原原本本地告诉人民。  相似文献   

13.
刊林漫步     
提炼在新闻写作中,无论是从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来讲,还是从要使新闻作品成为精品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提炼,就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归纳、分析、概括、理头绪,剪枝蔓,使实践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使表象的上升为普遍的,从而使新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提炼是一个“高级思维”过程,它离不开形象思维,但主要靠逻辑思维,还要有  相似文献   

14.
骆曲波 《新闻窗》2009,(2):36-37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就当前的重大问题或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新闻体裁,隶属于论说文体。评论写作讲求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注重理论色彩,感情色彩与文学色彩的高度统一,追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动人的效果。一篇好的评论,不仅让人对是非美丑、善恶忠奸有洞若观火之感,更能给人一种思想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评论写作当中要把握的东西很多,情理与文采则好似评论写作的双翼,对增强评论的表达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有许多问题都值得探讨。这里,只就经济新闻的选材、角度和写作技巧问题,谈谈增强经济新闻可读性的几种有效方法: 要善于抓住经济活动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新问题、新题材。 一般来讲。社会效果好的新闻,都具备这样几个因素:事实本身新,为读者所鲜见和关注;主题重大,提出的问题切中时弊;反映的事实有典型意义,对实际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性,写作技巧创新等等,衡量经济新闻可读性强不强,也不外乎这些标准。所以说,选择题材是增强经济新闻指导性与可读性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6.
A “报纸是不见面的指导员”的说法,目前已经不常说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的提法,却受到广大读者的赞同。于是,问题出现了——似乎可读性与指导性是对立的,要可读性就不能有指导性,而有指导性就必然失去可读性。观点是鲜明了,而话却绝对了。因此,与其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不如做点实事求是的分析更能给人以思索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往往是新闻报道的难点。我们杭州日报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要搞好热点引导,必须在把握宏观的基础上,从微观入手。 把握宏观就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某个社会热点的形成,总是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原因,只有把某一事物或现象放到丰富的社会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和分析,并且做到胸有全局,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关节点,使我们的热点新闻报道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才能避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或不负责任地推波助澜。 从微观入手就是要通过深入、扎实、细致的采访,切实把握事实的真相,按照新闻规律,运用大…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闻是报纸、广播、电视宣传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心,它信息量大,而且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刊发、播出了许多有影响的经济新闻,但是也有不少经济新闻像白开水,索然无味。怎样克服经济报道中普遍存在的“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缺憾?笔者以为在经济新闻的选题、采访、写作、编排整个过程中,注意选择指导性与可读性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至关重要。 一是注意思想性和针对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这是经济新闻的灵魂,也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问题。宏观上讲,就是针对某时期某种带有普遍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闻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如果在写法上不能费点“神”,就容易落俗套,赶浪头,出现一刀切的现象,最终败坏受众的胃口,收不到好的社会效果。经济新闻怎样才能反映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呢?我想就本人写稿和读稿的体会谈谈取胜的“诀窍”。 写共性。 经济新闻是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作的报道,而经济生活又与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经济新闻要力求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深入到市场变化中去找题目;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供销中选角度;从计划、财税、金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入手选材料。但写作对象不能仅限于经济战线的干部和职工,而应是各行业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信息。不能写得业务性太强,使用专业术语太多,造成“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不能除了交待几项措施外就是成串的数字和百分比,给人以干巴枯燥的印象。不要把领导的讲话和官方的文件、公告、布告等内容硬性塞进  相似文献   

20.
《采写编》杂志2006年第1期发表了金陵客先生的《论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一文.该文的基本观点认为传统的对新闻评论基本特征的概括"过时了",并说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性、群众性、指导性、针对性等等,这些被传统教材视为要素的东西,似乎无处生根."金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没有政治性和指导性的,进而他将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概括为"新闻性"、"思辨性"和"公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