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克思罗斯的"创意英译"在美国深受赞赏,他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西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在翻译中国诗词中女性形象时出现了一些误读。本文以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下简为《点绛唇》)为例,分析出现的误读及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化交流既是打破本土文化封闭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文化形象误读的重要途径。回顾西方文化视野内中国形象镜像变形和意义重构的轨迹有助于我们考察关于中国形象的误读现象问题。这种误读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1)西方按照自身社会演变和发展需要来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2)中国文化信息传播者因其客观条件和主体需要而造成报导与著述方面的某些误差;(3)为了建立各自思想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中国文化形象任意取舍。我们只有把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误读放在其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客观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游记散文《在中国屏风上》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根据1920年前后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的。文中毛姆用"感官的眼睛"和"心灵的眼睛"注视下的中国屏风有真实的"现实中国"和想象的"中国形象"的双重性。他塑造的"中国形象"既受到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影响,同时又参与和制作了西方对中国的集体想象;处于乌托邦和意识形态的张力上,在反思和颠覆中又不可避免地维护了英国现存的社会秩序。虽然文中不乏傲慢的误读和偏见,毛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还是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从默片时代开始,中国人形象就以“他者”的身份开始出现在美国电影中,在“我”的注视下,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大多呈现为负面形象。在《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元素,作为美国影片“我”眼中的“他者”,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误读依然存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这个他者更多地表达了“我”对社会及周围关系的一种渴望。  相似文献   

5.
对比电影《Mulan I》和中国古代民歌《木兰辞》的主题、形象、文化等方面,可以看出二者在价值观、商业文化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导致了美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发展境遇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作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主观意义上的自我解读,兼具自我性和真实性。美国主流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无非是借此传达对本国或赞美或不满的声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成分。美国华裔文学要发挥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功能,既有效消弭西方主流文学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又能从数代海外华人奋斗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不断锻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以《在中国屏风上》一书中在华西方神职人员形象为切入点,探讨毛姆描述的在华西方神职人员形象的性格特点,揭示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冲突下,在华西方神职人员意识形态当中,既有对"他者"开放的人文关怀,更有"自我"狭隘的优越感和在"他者"异域环境下的恐惧、孤独、焦虑等复杂情感,是西方自我的另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正>秦思撰文《中国"龙"翻译的文化误读》指出,中国文化中的"龙"被翻译为dragon完全是误读和误译,误读会以曲解甚至流失文化信息为代价,这是翻译不忠实的表现。龙的误译是18世纪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在华建构的结果。最早dragon被误译为龙要追溯到鸦片战争前后,这是中国与美英等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在蒙元时代,欧洲到中国的交通线打通,欧洲的传教士和旅行家相继来到中国,他们的旅行文学作品向西方翔实地介绍了作为乌托邦表征的北京形象。1299年《马可·波罗行纪》面世,北京首次以"汗八里"的名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意为"大汗之城"或"帝王之城"。从13至16世纪的三百余年间,北京以"东方帝都"的形象反复出现在欧洲的旅行文学之中,为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乌托邦提供了更加翔实、可靠的素材。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依托,以《马可·波罗行纪》《颚多立克游记》《曼德维尔游记》为研究文本,探讨北京作为乌托邦形象在中世纪欧洲旅行文学中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