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盛赞为振兴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标志着华裔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开始。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似像非像、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以符合美国价值观。本文拟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野来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语境中的变异表现,探讨花木兰形象变异的文化根源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张雅伦 《海外英语》2013,(16):224-22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中对异域环境和人的想象,喜欢抒写爱情的西方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便开始热衷于描写异国恋情。随着中西文学交流日渐频繁,到20世纪,这类小说层出不穷,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话语想象出来的,中国其实是西方人不断构建超越自我、肯定自我的一个文化他者。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自我文化,重塑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7.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作品普遍被西方读者漠视的背景下,作为译者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是译者本土化问题,译者汉语为母语对译本语言的影响造成译本在西方读者中接受度不高;二是中国文学存有是否要为了迎合西方文化而对原作改写的焦虑。为了实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目标,译者必须摆脱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态度,加强国际合作,在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建构自我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9.
西方吸血鬼和中国鬼都隶属亚文化中的鬼文化,但是却拥有不同的文学形象,传递着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分别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对东西方鬼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为东西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古代时期中国文学在欧洲的传播之旅,成为中国文化进入西方的重要方式,以“四书”为代表的散文,《诗经》为代表的诗歌,在中国古代都已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在西方人面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形象,但是由于文化的隔阂和自我文化的优越感,西方人(欧洲为主)对中国文化存在偏见,使中国文学的欧洲之旅陷入了“东方学”的视野之中,成为西方想像与描述中国的基础材料,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驯化、建构了中国文化与文学形象,所以中国文学的欧洲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误读、误用,以至肢解、歪曲。  相似文献   

11.
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吉祥美好与团结和谐的深层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世界里,一方面由于西方dragon在其世界固有的邪恶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龙的有意妖化,中国龙在西方被有意无意地误读为邪恶的怪兽。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龙的客观阐释成为中西方的共同诉求。在中西文化交流走向多元时代的今天,我们应保持自我文化独立,重构中国龙形象在西方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怨刺文学中的情感表现特征常常是怨而不怒,或怨极生悲;而西方怨愤之作中的情感表现方式则大多狂放刚烈,怒多于怨。中国诗人在文学中所表现的一般是依附型人格,在与社会的和解中从自我走向社会;而西方诗人在文学中表现的常为独立型人格,在与社会的对立中走向自我。总之,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学所表现的情感特征与人格类型具有明显的悖向性  相似文献   

13.
知青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青形象的塑造是研究知青文学,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回避的课题。知青文学中的另类书写是新时期知青文学与之前主流知青文学的最大不同,另类书写包括了知青返城后身份认知焦虑的精神困顿、知青文学关注对象从知青到农民的转移、知青形象从受害者到破坏者的转变。之前知青文学包括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官方和地下两种形态的知青文学。新时期与之前的知青文学界共同构成了知青文学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4.
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同义语,是美国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媒介,小小的荧屏也随着国际风云的变换而不断变迁。在历史上,好莱坞曾以其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冷战政治色彩,扮演过“妖魔化”中国的急先锋。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它们跟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化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东西方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东方文化被认为是次等文化。西方经常虚拟出一个东方世界的形象,东方文化被误读。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好莱坞模式宣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及其所大力渲染的美国和西方的种种神话,积极主动地确定真正的现代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文学中所表现的自我意识,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民族文学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学自我意识差异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社会的自我与独立的自我;二、规范的自我与自由的自我;三、永恒的自我与扩张的自我。西方文学自我意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中国文学自我意识贯穿在社会诸多关系之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推动了中西方文学不同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女性背负着性别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试图循着历史的轨迹,对美国黑人男作家和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做具体分析,探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扁"到"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出发,对该小说进行"反东方主义"解读,发掘作家笔下正面的中国形象,探究作家运用东方元素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对该作品乃至美国华裔文学同样存在曲解与误读,应当对华裔作家予以谅解,并通过了解华裔文学,达到反思并重述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始终贯穿于美国文学之中。然而,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族裔中,"美国梦"有着不同的表现:或成为"美国梦"中的开拓者形象,或成为"美国梦"中的"新人"形象;亦或成为"美国梦"中的失败者形象。本文从"美国梦"的涵义入手,以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族裔的美国文学作品为对象,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美国梦"在美国文学中的三种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9.
毕文静 《文教资料》2013,(25):21-22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加深,外语研究者的使命日益变为向世界说明中国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异质文化中的本国形象表达在此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青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美国文学中一直以来被忽略的“文化中国”形象进行剖析,从超验主义对中国的哲理化、新诗运动对中国的诗意化和现代戏剧对中国的唯美化等方面加以说明,以期对研究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忏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忏悔意识在西方文化中对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所内涵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武器。巴金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位以忏悔形象出现的作家,将忏悔主题带进了新埋藏文坛,展开了人格与文学的双重忏悔。巴金的《随想录》与韦君宜的《思痛录》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