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魏晋诗学自觉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诗缘情”思潮。从理论新变来看,人们对诗赋具有审美愉悦的抒情性质的认识逐步深化,以致触及到诗歌艺术的本质特点;从诗赋创作而言,语言艺术的特点随着文学与音乐的分离而突现出来,从标题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因具有不同性质特点和功能而受到各个历史朝代不同程度的重视。唐朝重视诗赋取士,宋代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并用,元明清则采用经义取士,进士科考试内容从诗赋取士走向经义取士的过程是考试的外部功能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进士科考试内容历史演变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因具有不同性质特点和功能而受到各个历史朝代不同程度的重视。唐朝重视诗赋取士,宋代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并用,元明清则采用经义取士,进士科考试内容从诗赋取士走向经义取士的过程是考试的外部功能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辽朝建国后出现了臣子进献诗赋的现象,且集中出现于辽圣宗、辽兴宗、辽道宗时期。此现象的出现与辽朝受汉文化影响密切相关,在辽朝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及辽朝科举制度的推动下,从辽圣宗朝开始,辽朝君臣的汉文化修养有了很大提升,向君主进献诗赋的行为开始风行。进献诗赋者的身份、民族出身,所进献的对象及所进献诗赋的题材、内容、目的等都呈现多样化特点。辽朝臣子进献诗赋的现象是辽宋时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齐梁时代思想文化背景、诗赋体例自身特点出发论证了齐梁文学的功利性,并指出古文运动文学意识的增强则是对这种功利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直是我们的历史习惯、思维传统。而考试文体的发展演变,从科举到高考,似乎也受着这样一个强大的逻辑制约,“文体合为时而变”。科举制于公元607年由隋炀帝开创,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选拔官员制度。到唐代已发展成为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之一。在科举初创、专制也不那么严厉的唐代,科举地位最高的进士科以诗赋为重。因为诗赋虽然也有很多的条件制约,但毕竟还算是比较个性化的。诗赋重文采,文学性更强,考场作诗赋文更能显出学子们的真才实学。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状元李昂的《旗赋》,思路严谨,词藻华丽,韵…  相似文献   

7.
说科举     
中学教材里有许多篇目涉及到古代的科举制度,因此有向学生介绍的必要。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行了千余年的考试制度,是由国家特定许多科目作为取士的标准,读书人就照这些标准去读书写文章以备应试。这种制度滥觞于隋朝,完成于唐代,后来不断加以修改:从唐代到宋神宗熙宁以前侧重于诗赋,可以称为“诗赋取士时代”;熙  相似文献   

8.
项丽 《华章》2007,(6):79-79
作为唐代诗赋取士问题的延续,宋初诗赋策论之争反映了赵宋王朝在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上的不断探索,是宋中期诗赋与经义白热化争论的前奏.科举考试内容是教育的基础,诗赋与策论孰先孰后实际反映了教育是培养文化型人才还是实用型人才的权衡,何种人才适应宋朝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考试学的角度来考察诗赋与策论之争,以期对现代考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汉志·诗赋略》中赋的界定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志·诗赋略》中赋的界定探考汪祚民汉赋是一种很复杂的文体,界定起来,比较困难,自古至今,众说不一.要弄清赋体的本来面目.我们就不能不追溯到赋体的兴起和繁盛的汉代,看着汉代人对赋体的论述.《汉志·诗赋略》从刘向父子的著录到班固的最后删定,历酉汉后期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诗与赋是两种各自独立而又有着密切关系的文体。在发展过程中,诗体与赋体直相交流,互相渗透,它们不断从对方那里借鉴与吸收某些艺术长处,以改进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由此产生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现象。这是诗赋二体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而又显著的特征。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位重要的诗赋作家。他文才高瞻,诗赋兼工,北周宁文连说他“妙善文词,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创亮”(《庾信集序》)从创作艺术看,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是应信诗赋的重要特色,也是其诗赋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却长期以来为论咦信…  相似文献   

11.
“丽”是萧纲、萧绎对文学形式的根本追求,两人不仅从理论上倡导,而且贯彻到各自的宫体诗赋创作实践中:韵律流丽和谐,对仗精工整饬,色彩香软华靡。二萧的宫体诗赋虽有内容狭窄的一面,但其香艳、绵软、流芙的文学形式美,确实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其独特的美学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和班婕妤的《怨歌行》是宫怨诗赋的滥觞之作,汉魏的宫怨文学作品大都延续他们的传统.但到了左棻却为宫怨文学增添了新的内涵,本文细致分析了左棻宫怨诗赋与前代的不同之处,从内容题材、思想价值和艺术追求人手进行剖析;并探究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即其悲剧的生平经历、个性的人格追求和独特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3.
旨在大历史的语境下,从历史巨变、文体自身嬗变、个人审美趋向、政治谋略等几大方面详细分析曹丕"诗赋欲丽"理论的提出原因,对其"诗赋欲丽"理论的背景原因提出新的质疑.  相似文献   

14.
当前,语文教学不仅表现在对语言现象的讨论越来越丰富,有’一个从少到多的发展态势,对新语文现象的讨论愈益具体细致,而且表现在对语言趣尚、本质的认识、把握和理解愈来愈深入了,文学观念的理论色彩浓郁了,理论水平提高了,更接近人文的本质了。困此,“诗赋欲丽”成为今天很多语文批评者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准确理解“诗赋欲丽”的内涵,首先必须对“丽”涵义的演变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5.
北宋初、中期的百余年,是中国科举从唐代重诗赋向后世重经学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面貌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展示诗赋与策论在考试中地位置换的轨迹与内在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科举制度,了解宋代文学、文化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围绕科举是否采用诗赋取士的问题,以王安石为代表的贬诗赋人士和以苏轼为代表的褒诗赋人士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争议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诗赋外交”是指在外交场合通过“赋诗言志”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一种外交话语方式.它兴盛于春秋时期,传承千载,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它独特的外交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外交场合经常“赋诗言志”,彰显中国“诗赋外交”的魅力,可谓当代中国“诗赋外交”的典范.本文从外交风格、情感沟通、语言感染力、文化影响等四个方面阐述其“赋诗言志”的外交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集部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目录从诗赋略到集部的嬗变,既是文学观念逐步明晰的过程,也是目录学对文学客观认识的演进过程。从屈原赋之属到楚辞类,楚辞逐步走向经典。别集类的立类及书目传承一方面展示出作家主体地位逐步凸显,另一方面也反映文学正统观念的加强。  相似文献   

19.
曹植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于其诗赋创作,然而其诗赋作品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运用了许多蕴含浓厚隐喻色彩的意象。这些蕴含浓厚隐喻色彩的意象的运用,不仅使曹植在其诗赋中的抒情避免了因过于暴露而失于雅正,进而合乎"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而且还有利于其整个诗赋"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艺术特征达到完美的内在统一。曹植诗赋中意象的隐喻特征两类,一类为人物意象,另一类为物象。  相似文献   

20.
魏晋"尚丽"文风的形成与发展与曹丕和陆机有很大关系。曹丕继承汉赋丽的特点并对时人的审美观念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从而提出了"诗赋欲丽",是对"丽"的肯定,有首倡之功。陆机推崇尚丽文风并大力推行,继承和发展了曹丕的"诗赋欲丽"思想。他们引领了魏晋"尚丽"文风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